你玩過室內高爾夫嗎?不用頂著高溫,在冷氣房內也能體驗揮擊球的樂趣。
談到室內高爾夫的起源,可以追溯至 19 世紀末,為了克服天氣問題,高爾夫球愛好者們嘗試在室內使用簡易裝置和布製果嶺打擊,到 20 世紀後第一台高爾夫模擬器問世,那究竟室內高爾夫又是哪時候開始流行呢?其實與 2020 年 covid 爆發有關聯,當時因疫情控管,讓各種室內運動蓬勃發展,不論是居家健身,又或是室內球類運動,都興起了一波新風潮,更是帶動了室內高爾夫運動,參與人數逐年上漲。
但疫情僅是一個契機,該運動的流行還有更多原因,比如科技模擬技術的成熟發展,又或是娛樂化與社交的體驗,都是室內高爾夫興起的原因之一,而這也間接反應,科技的進步與潮流文化結合,一點點在改變現代人的運動與生活模式。
科技成最佳打球夥伴?
科技不僅改變人們日常生活,在運動上也造成改變,同時對高爾夫玩法也造成影響。談到室內高爾夫,相信很多人會好奇,究竟是如何玩?與室外又有哪些不同。首先,在高爾夫球模擬器的幫助下,可以把無人機掃描的場景,清晰的投放於螢幕上,玩家可以從世界各地的球場中,選擇一個自己想挑戰的心儀之地,又或是自訂的練習場。接著站上擊球區揮桿,球透過紅外線感應器、雷射、攝影機、或雷達系統,來準確偵測速度、距離、角度、與方向,並計算出球的落點,即時將投影於螢幕上,讓人宛如身歷其境。

室內高爾夫球,玩家可以自行選擇世界各地的球場。(圖/pexels)
分享本圖每次結束後還可即時收到 AI 教練的反饋與指導,做出修正,讓下一桿準確度提高!有些場地還會增設智慧果嶺,來自動調整坡度微升或微降,更準確的模擬球場的真實情況。有趣的是,幾間室內高爾夫的智慧果嶺,在距離洞口 4 碼時會自動開啟洞口,讓玩家實際衡量距離,感受進洞前的思考與推算,十分有趣。
室內、室外如何選
你喜歡室內高爾夫?還是室外高爾夫呢?兩者皆有優點,亦有缺點。但其實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場地與體驗方式的不同,首先是場地差異下帶來的體感差,室內高爾夫在屋內打擊,能不受氣候的影響,不論晴天、雨天任何時候都能盡情的運動,夏天時也能舒適的在冷氣房打球,但選擇方便、舒坦的行程,也會失去一部分體驗感,便是真實性。雖然高爾夫模擬器,可以投射出各種場景,但與自身經歷依然有所差距,室外高爾夫能走在草皮上,在大自然的陪伴下,風、陽光、雨,都是影響揮竿的重要因素,亦能成為經驗與養分。

雖然室外高爾夫容易受到氣候影響,但能真實感受到揮桿的樂趣。(圖/pexels)
分享本圖揮竿體驗上,同樣有極大差異,室內高爾夫可以得到精準的數據,如風向、距離、方向等等,還能透過 AI 教練對揮竿即時做出調整,還能重複揮擊同一球,來練習準確度,非常適合初學者,或是專業球手練習特定的技術。相反,室外高爾夫,則要透過感覺和儀器手動紀錄,來做數據分析,因此難度較大,更適合有接觸過高爾夫球的玩家,或專業選手做比賽前的實戰演練。也能藉此得出,練習效率上室內高爾夫,不需要移動,對比室外高爾夫,練習節奏更快。
在考慮要玩室內、室外時,相信遊玩成本是大家會納入的考量之一。首先是時間上,室內高爾夫僅需一小時可以打完一場,而室外高爾夫則需三到四小時。在裝備上,室內高爾夫,僅需要球桿即可參與,但室外高爾夫則需要完整球具。從上述的對比來看,室內高爾夫更適合上班族,或進行技術分析的選手,而室外高爾夫則適合,喜愛大自然、體驗慢生活,以及想完成整場流程的人。

室內高爾夫一場僅需一小時,相較室外能縮減許多遊玩時間。(圖/@JCUMGolf X)
分享本圖當室內高爾夫走上世界舞台
談到高爾夫球比賽,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 PGA 錦標賽、美國名人賽、英國公開賽等。但現今除了經典的四大錦標賽外,隨著科技與室內高爾夫的蓬勃興起,國內外皆相繼推出多場比賽,像是台灣各大俱樂部舉辦的交流性比賽 Rookie Golf 台灣系列賽、魔球高爾夫公開賽等。而國外今年也首度推出 TGL 聯賽,一場結合科技與運動的室內高爾夫球聯賽,於 2025 年 1 月初至 3 月初進行常規賽,並於 3 月 24 日至 3 月 25 日舉辦決賽,此次奪冠隊伍亞特蘭大驅動隊(Atlanta Drive GC)。
TGL 聯賽在相當於半個足球場的室內高爾夫競技館舉行,結合科技、巨型螢幕,與智慧果嶺,開啟一場創新的比賽模式,觀眾還可以在現場為喜愛的球隊加油,拉近球員與觀眾的心,與室外高爾夫的球場不同,能讓民眾現場用雙眼感受高爾夫球,亦能增加大眾對該項運動的認知,可謂是高爾夫球的一大里程碑。

2025 TGL 聯賽。(圖/@dylan_dethier X)
分享本圖雖然室內高爾夫的興起,降低了接觸門檻,近年來更是帶動一波風潮,然而相較於韓國的國民風潮,台灣還有一段路要走。在疫情期間,因受環境限制只能選擇室內運動,但隨著 covid 趨緩,戶外運動人口反而暴增,室內高爾夫球經營也面臨挑戰,如何調整行銷策略,留住客源成為一大考驗。除此之外,可能會面臨高昂的設備成本壓力,以及客群的培養,如何留住初學者,增加玩家的回流率,還有設備上的操作,投影的畫質、系統的流暢度,也會影響客人觀感,若是沒有精準設定,可能造成玩家與心理預期有所差異,進而導致興趣降低,失去客源。
除了結合科技、社交、娛樂化等元素外,品牌還需打造出獨特的亮點,突破差異化的限制,比如與文化或旅行融合,才能有效長期經營,就如同以下幾間極具特色的室內高爾夫球場:
・台北|Tee Time
專業 TPGA 認證的教練,帶領新手小白入門。不論是好友團聚,又或是個人上課,位於台北市區的 Tee Time 都是絕佳地點。除了能練習高爾夫外,俱樂部還與台北東區 SPC Taiwan 秘密披薩俱樂部合作,可以自行帶餐點,或是點披薩,來享受運動時光。最特別的是,場內設有調酒吧台,有各種酒類,讓你與好友一同沈浸在愉悅的氛圍中。
・台北|GOLF MONSTERS
遊戲結合高爾夫?GOLF MONSTERS 推出融合熱門遊戲 RO 仙境傳說中的打擊體驗,融合遊戲中的魔物元素,讓賓客們在打高爾夫的同時,還能同時進行闖關,訓練擊球技巧的同時,還具備娛樂性,非常適合與好友結伴遊玩。
・台中|樂敲高爾夫餐酒館
喜愛美食、娛樂的人們,絕對不能錯過這間室內高爾夫,將高爾夫球運動,結合台灣經典元素,包含熱炒、KTV、麻將等,多元化的活動非常適合年輕朋友,下班後聚餐運動。
對我來說,室內、室外高爾夫沒有絕對的優缺點,只有更適合哪些客群,以及個人計劃。雖然室內高爾夫也許是科技與未來的走向,但相比待在狹窄的空間,我更偏向於走向寬廣的球場,自己走上球場,在太陽下揮灑汗水,也許更讓人難忘,感受真實打高爾夫球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