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屬於「懷念」的文章。謝文的一生,是半世紀的料理修行。從香港福臨門到台北文華東方雅閣中餐廳,再到捌伍添第與貳零捌公館,他始終相信料理要「真」與「純」:魚要嚐出鮮,菜要保留清香。疫情期間,他以一碗牛腩河粉與白水獅子頭,示範「簡單中的複雜」;在高空餐廳,他把粵菜帶上國際舞台;在私房餐館,他又回歸最真摯的交流。2025年9月辭世的他,留下的不只是功夫與菜譜,而是一種哲學——料理是五感的修行,是廚師與食客間最溫暖的對話。
生於香港的謝文,14歲就踏上餐飲之路,在江南酒樓當學徒,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打磨出最紮實的基本功。1977年,他進入了有「香港富豪食堂」之稱的福臨門九龍店,拜「粵菜廚藝至尊」羅安為師,學到的不是華麗的技巧,而是如何以最純粹的方式,讓食材本色說話。
這份對細節的執著,成了他半世紀料理人生的座標:魚要嚐出鮮,菜要保留清香;而且,料理要真、要純。這是我與他幾次在台北相聊,獲得的結論,也是謝文對於料理跟風味文化的堅持。
南征北討,最後落腳台北
謝文的腳步遍及廣州、南京、上海、深圳,甚至遠赴歐洲。他帶著「香港味」走到哪裡,便在哪裡留下印記,2017年,他來到台北文華東方雅閣中餐廳。
我們私下都習慣叫他「謝師傅」。這樣稱呼,不只是因為職稱,而是一種親切感,就像對待長輩。一方面因為我們對他充滿敬重,另一方面是每次與他聊天,總能聽到新的見解與故事,讓人覺得獲益匪淺。
2018年,我第一次正式訪問謝文。當時,他來台不到一年,就幫雅閣中餐廳拿下米其林一星。外界驚訝,他卻笑笑地說:「其實沒什麼啦!」每天蒸籠、燒臘、煲湯,他隨機試菜,笑稱自己只要帶著筷子和湯匙就能「吃飽」上工;對菜色的掌握,對同僚的關懷,他都不吝於用一句「今天火候很好,愈來愈進步了」來提醒與鼓勵。那次採訪,我最記得的就是:對謝文來說,食物的背後,是「人」。
廚房內的修行:簡單中的複雜
2020年的疫情,打亂了全球餐飲業。那時我再度找他聊聊,他告訴我自己正在「搞」一些真實的「港味」私房菜。那天,他私底下給我端上了真正的「私房菜」——《港味牛腩河粉》與《白水獅子頭》。
河粉軟嫩卻有筋度,吸附了牛腩湯汁的厚度;獅子頭則真用白開水煮,只加娃娃菜,卻展現了「簡單中的複雜」。他說:「老菜最難的是火候。」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廚藝,而是一種哲學。
我後來習慣在拜訪謝文時,帶上一支威士忌的小樣,因為他喜歡小酌。坐下來閒聊,他談廚房、談料理、談人生,我聽得總是獲益匪淺。這些片刻,如今成了格外珍貴的記憶。

坐在餐廳窗邊的謝師傅,是很多記者最熟悉的身影。(圖/嘉林餐旅集團提供)
分享本圖離開雅閣中餐廳,他接手「捌伍添第」,在台北101的高空,把粵菜帶上國際舞台;同時,他也在「貳零捌公館」回歸親密的小廚房,以八、九〇年代的香港老菜,招待朋友般款待賓客。
記得第一次在捌伍添第試菜時,他笑問我:「今天吃的還好吧?」我說「很棒!」他卻立刻打斷:「不會棒啦!很棒我就不知道怎麼再進步啦!」這句帶著港腔的直白話語,恰恰展現了他一貫的態度——對自己永遠要求更高。
身影中,最真的溫度
謝文在台灣的日子裡,總是帶著一份生活感。他喜歡與好友小酌,常說「喝酒比較重要!」在飯桌上,他一邊品酒、一邊構思新菜,也一邊和夥伴們聊起廚房裡的點滴,料理對他而言不是孤立的技藝,而是一種分享、一種陪伴。
2025年9月22日,謝文因肺炎在香港辭世。捌伍添第的母公司嘉林餐旅集團以沉痛聲明追悼:「他不只是名廚,更是一位謙遜可親的長輩。」
在餐飲界,他留下的是無數經典菜餚;在我們心裡,他留下的是一種態度——料理是五感的修行,是生活的藝術,是交流的時刻。他總說:「一個人吃飯太無趣了!」所以他的料理,總是熱鬧、溫暖、充滿分享的喜悅。
如今,他不在了。但當我想起那碗河粉、那顆獅子頭,想起他笑著說「滿意嗎」的聲音,以及桌邊那杯未喝完的小酒,我知道,他的味道與精神,已成為我們記憶裡永遠的香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