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時代起舞!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德國舞蹈家碧娜・鮑許的「傳奇舞蹈人生」

自從舞蹈家碧娜・鮑許的紀錄片《Pina》於 2011 年上映之後,越來越多人對這位來自德國的舞蹈大師充滿好奇,她不僅打破了舞蹈和戲劇之間的界限,更將人物個性與個人情感融入作品之中,打造了如《七宗罪》、《春之祭》等無數佳作,而她多樣性的創作思維其實與從小的生活環境以及遠赴重洋的學習經歷有關。

碧娜・鮑許——以「舞蹈」貫穿生命

「當我回顧我的童年,我的求學階段,以及我開始編舞的時候,那些經歷是充滿聲音的,也充滿色彩,他們在我的腦海中重複出現,呼之欲出⋯⋯後來,我把這些回憶編寫進我的舞蹈作品之中。」——碧娜・鮑許

1940 出生於德國索林根的碧娜・鮑許(Philippine Bausch)小名 Pina,她的父母在索林根經營一間附屬於酒店的小餐廳。從小開始的餐廳打雜生活也使 Pina 練就了一身察言觀色的能力,來來往往的人群、刀叉碗盤敲擊碰撞,以及到後來二戰爆發,人們恐慌的交談聲、縈繞耳邊的警鈴聲⋯⋯,這些日常聲音和經歷最終都濃縮成為了 Pina 創作舞台劇場靈感來源。

一圖看懂

(圖/Pina Bausch Foundation©Ulli Weiss

分享本圖

Pina 十四歲那年開始跟著戰後德國現代舞倡導者庫爾特・喬斯在福爾克旺(Folkwang)學校學習舞蹈,庫爾特嘗試將戰後革命精神融入傳統芭蕾舞之中,並試圖掙脫舞蹈中的芭蕾桎梏,此舉不僅奠定 Pina 能夠自由創作表達技巧的舞蹈基礎,更使 Pina 大量地吸收歌劇、雕塑、繪畫、攝影、設計等多種知識,後也反映在她的舞蹈編導之中。

1958 年,Pina 獲得了 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的資助,遠赴紐約茱莉雅音樂學院習舞。「去紐約留學可以說是一個轉折。」Pina 曾說:「剛開始因為看不懂英文所以充滿挫折,我就連點菜都只能用比的。」然而語言不通並沒有影響 Pina 對紐約的著迷,美式文化影響她深刻,Pina 師從安東尼・圖德、何塞・利蒙等人,同時為自己找一份在大都會歌劇院裡的工作,兩年的歌劇薰陶也使 Pina 的作品中保有對歌劇的親和力與傳統音樂的尊重;兩年後,Pina 重回德國接手福克爾旺(Folkwang)舞團,隨後改名 Folkwang Tanzstudio。

舞蹈劇場 Tanztheater——以「舞蹈」,演繹解放於常規的精神

「我並沒有因為能更加入福克爾旺舞團而滿足,我非常渴望跳舞,更希望在舞蹈之中展現自己,所以我開始了編舞工作。」此時適逢 Folkwang Tanzstudio 需要新作品, Pina 便開始為舞團編寫舞蹈,其後她創造了一系列作品如《Aktionen für Tänzer》等,並在伍柏塔爾劇院院長的邀請下於 1973 年成為伍柏塔爾芭蕾舞團團長,後 Pina 將其更名為伍柏塔爾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舞蹈劇場(Tanztheater )一詞來自於魯道夫・馮・拉班,是一種意象的表現手法,更代表著從芭蕾常規中解放的舞蹈精神,使解放後的舞蹈能夠自由地選擇表現方式,Pina 以此精神為基礎,接連開發出了不同舞蹈流派,並以兩部歌劇《陶里斯的伊菲吉妮》(Iphigenie auf Tauris, 1974)和《奥菲斯與歐律狄克》(Orpheus und Eurydice, 1975)展現。

Pina 後來也進行了舞蹈的更多嘗試,像是在舞蹈之中加入流行音樂的《我會讓你進去》(I'll Do You In...)、加入德國古老民歌的《與我共舞》(Come Dance with Me)等。

《與我共舞》(Come Dance with Me)使用了一首優美的古老民歌,且只有一把琵琶伴奏,沒有合唱團,也沒有管弦樂團。」Pina 的作品總能不落巢臼,而 1975 年她為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編排的舞蹈更是獲得了廣大的迴響。

一圖看懂

《春之祭》(Frühlingsopfer)中被獻祭的紅衣女子,狂舞致死等充滿暴力、恐懼的橋段令人印象深刻,而其中的情感力量和無重力般的身體舞蹈,也使《春之祭》成為 Pina 編舞的里程碑。(圖/Uwe Stratmann )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七宗罪》(Die sieben Todsünden )結合了舞蹈、歌曲、啞劇、演講,創造出一種全新型態的藝術形式,其中還帶有日常幽默,且保留了《七宗罪》原著裡社會批判的寓意和力量(圖/Pina Bausch Foundation©Oliver Look)

分享本圖

四個舞者、五個演員、一個歌手——創造獨樹一幟的 Pina 風格

1978 年,因 Pina 作品中少見傳統舞蹈,所以越來越多表演者不再願意與 Pina 合作。

「許多人認為我的作品四不像,他們因為我年輕,經驗不多所以不認同我⋯⋯舞蹈家們會因為我的成功而驕傲,但更多的是批評我的編舞,有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終於想到一些動作,他們卻對我的想法嗤之以鼻,甚至是不願意配合。」在個人回憶錄中,Pina 曾說。

最後她只剩下四個舞者、五個演員、一個歌手,在這樣單薄的陣容之下,Pina 無法排舞,只能改變固有的表演形式,轉以「向舞者提出問題,並用動作來回答」的特殊形式,舞蹈劇最後在同年四月於德國波鴻(Bochum)首演,名為 “He Takes Her By The Hand And Leads Her Into The Castle, The Others Follow”,此劇一出雖因過多性暗示與劇情難解而遭大眾反彈,但 Pina 從這部劇中,也終於找到了屬於她的作品風格。

一圖看懂

“He Takes Her By The Hand And Leads Her Into The Castle, The Others Follow” 故事從莎士比亞的悲劇《馬克白》汲取靈感,而標題暗指第一幕第六場的結尾(圖/Uwe Stratmann)

分享本圖

Pina 以人們的基本情感為出發點,將人的恐懼、欲望與願望付諸於夢幻、詩意般的圖像和身體語言,引發了一場國際舞蹈的革命,她對現實進行細膩的觀察,將日常生活融入舞台,劇本中的男人和女人坦誠相待,在虛構的故事中打滾生存,致力於尋找幸福。

賦予舞蹈藝術之外的意義

「從事舞團工作最美妙的事情莫過於旅居多國,欣賞世界各地的人文風情,起先是羅馬劇場提出的一個劇場合作案,自此我們逐漸開始著手國際項目。」。Pina 率領團隊以歐洲為起點,與多國如義大利合作《O Dido》、維也納的《Ein Trauerspiel》、洛杉磯的《Nur Du》、香港的《Der Fensterputzer》、巴西的《Água》、伊斯坦堡的《Nefés》、東京的《Ten Chi》等。

2009 年 Pina 與智利合作上演的新作一度引起爭議,最終卻發展成了一個世界性劇場,邀請觀眾與舞者一起參與其中,作品不僅可以納入不同的文化色彩,也對個人與文化給予尊重,甚至成為了文化間的調解人,致力於瓦解任何意識形態,盡可能以最少的偏見看待世界。

在 Pina 六十九年人生旅途中,她指導、設計了超過四十部舞蹈劇場,更打破諸多舊有的舞蹈限制,角色可以唱歌、跳舞,表情可以哭也可以笑,不僅讓看似遙不可及的舞蹈藝術更加靠近日常,同時也為後世舞蹈家開啟了表演藝術的新可能。

參考資料:

  1. 《PINA》:What Moves meTalking about people through dance——The life story of Pina BauschIt did not stop,my dancing

責任編輯/鄧羽辰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謝文(圖/嘉林餐旅集團提供)

與米其林主理人的一席話|當料理是一種修行:謝文師傅留給我們的火候、哲學與溫度

這是一篇屬於「懷念」的文章。謝文的一生,是半世紀的料理修行。從香港福臨門到台北文華東方雅閣中餐廳,再到捌伍添第與貳零捌公館,他始終相信料理要「真」與「純...

俞1

一步之遙的綠夾克夢:從練習場走上 PGA 巔峰,俞俊安改寫台灣高壇的下一頁

從中壢的小小練習場,到世界最嚴苛的 PGA 巡迴賽舞台,俞俊安用執念與冷靜闖出冠軍之路。差一桿的遺憾、數據與策略的養成,...

1

從自然汲取靈感,為夢想鍍上光芒:Jean Schlumberger 的異想與自然語彙,如何成為 Tiffany 百年靈魂

「對我而言,珠寶藝術首要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在時尚的慣常框架以外,表現另一種可能:純粹與持久的美態。」 —Jean Schlumberger...

新版旺卡,會跳踢踏舞?百老匯《巧克力冒險工廠》音樂劇開賣:3D視覺特效 x 魔術幻象,開啟奇幻旅程

還記得孩童時期,看完《巧克力冒險工廠》電影,總會幻想自己住在一座巧克力蓋的世界中,不論是椅子、桌子、電視,都是由巧克力製成,隨手一沾,...

(圖/貝克傢俱 提供)

用設計找到回家的歸屬感:四大療癒設計,從靜謐書房到與自然融合的戶外陽台,勾勒溫馨家園

下班後,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抬頭看著路燈照著黑夜,思考著一整天發生的事,轉眼間,來到家樓下,打開房門,家中獨有的清香迎面而來,深吸一口後,心情瞬間平緩,...

1

熱愛與真誠的力量|屬於于長君的燦爛星光:緩慢前行,也能很亮眼!

「我不敢說我有多成功,但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于長君說道。 每次給別人祝福的時候,我都會說:希望你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