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第一,卻因為這個原因,讓印度很難成為下一個中國?特斯拉罕見預警:「成長將明顯低於去年」,賺錢能力大降近 50%,其他一週國際大事

明日速寫0130 1

人口第一,卻因為這個原因,讓印度很難成為下一個中國?特斯拉罕見預警:「成長將明顯低於去年」,賺錢能力大降近 50%;這家公司到底怎麼了⋯⋯ 1% STYLE 希望持續服務一群獨特的夥伴:永遠渴望具體而微的生活建言、關注能豐富日常的獨特體驗、以及培養超越國界和時間的視野。

讓我們每週二從國際角度關注以下的未來大事紀:

  • 國際熱議 ▍人口第一,卻因為這個原因,讓印度很難成為下一個中國?
  • 電動車 ▍特斯拉罕見預警:「成長將明顯低於去年」,賺錢能力大降近 50%;這家公司到底怎麼了?
  • 商業熱議 ▍阿里巴巴股價漲逾 7% ,投資人受馬雲和蔡崇信買入消息提振情緒?
  • 科技熱議 ▍社群焦慮現象在用戶間蔓延,IG 步入 FB 後塵?大家越來越不想發文?

- 
本週我們也推薦您值得閱讀的兩篇好文章:

從細節層砌台灣價值,台灣設計研究院——張基義院長專訪

人口第一,卻因為這個原因,讓印度很難成為下一個中國?

一圖看懂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人口世界第一、股市連8年上漲,但印度「這個數字」太低,很難成為下一個中國! 

中國經濟目前步履艱難,但另一個亞洲大國、與中國相鄰的印度突然引起了投資者和製造商的注意。21 世紀前兩個十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國崛起為主題的 20 年。接下來會是以印度崛起為主題的 20 年嗎?

印度的人口規模去年超過了中國。一半以上的印度人年齡在 25 歲以下。而且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印度再過不到 10 年就可能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遺憾的是,印度一直難以提升就業,尤其是女性的就業數據。根據印度勞動和就業部去年公布的數據,2022 財政年度,印度只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勞動適齡人口加入就業大軍。這比 2018 年提高了約 10 個百分點,但仍遠低於全球中低收入國家約 50% 的平均水平,也遠低於中國的 71% 。

此外,自 2018 年以來,勞動參與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農村,而不是城市,這對於勞動力需求旺盛的城市工廠來說助益不大。

特斯拉罕見預警:「成長將明顯低於去年」,賺錢能力大降近 50%;這家公司到底怎麼了?

一圖看懂

(圖/Flickr)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特斯拉罕見預警:「成長將明顯低於去年」,賺錢能力大降近50%;這家公司到底怎麼了?

特斯拉(Tesla)在上周三公布了財報,雖然因為業外助挹,第四季淨利較去年同期增逾一倍,至 79 億美元,但其本業的營運利潤卻大降了 47%,營收也不及分析師的預期。

「我們目前處於兩波主要成長浪潮之間」,特斯拉並提出警告說,今年的成長可能明顯低於去年的成長 38%。這對於這家公司來說,情況頗為罕見,因為幾年前,特斯拉市場預估都相當樂觀,需求似乎沒有止境,盈利能力也十分強勁。

特斯拉在最近幾周面臨了諸多挑戰。赫茲公司(Hertz)本月披露,將出售旗下電動汽車車隊中約三分之一的車輛。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在去年第四季度超過特斯拉。

本月早些時候,特斯拉在中國和歐洲啟動了新一輪降價,並表示由於紅海衝突導致零部件短缺,計劃從 1 月下旬開始在德國暫停幾乎所有生產持續兩周。除了這些不斷湧現的不利因素外,市場上對電動汽車的熱情也在減退。

阿里巴巴股價漲逾 7% ,投資人受馬雲和蔡崇信買入消息提振情緒?

一圖看懂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馬雲抄底阿里巴巴!自掏腰包砸至少15億買股票,中國網路股底部真的到了?

阿里巴巴周三收盤上漲 7.3%,超過香港科技股指數 4.2% 的漲幅,創下 10 個月來最大單日漲幅。其美國存托憑證(ADR)前夜上漲 7.85%。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周二的一份文件顯示,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布魯克林籃網隊(Brooklyn Nets)老闆蔡崇信在去年第四季度通過其家族投資工具 Blue Pool 買入了 1.517 億美元的 ADR。

另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前董事會主席、億萬富翁馬雲在當季購買了約 5,000 萬美元的阿里巴巴港股。

與阿里巴巴超過 1,750 億美元的市值相比,上述購股規模並不大。但這一支持可能會提振投資者對阿里巴巴股票的情緒,該股在過去 12 個月中仍下跌了近 38% 。星展銀行(DBS Bank)駐香港的股票研究分析師 Tam Tsz-Wang 說:「聯合創始人增持股份,向市場發出了一個積極信號,表明他們對公司前景和股價充滿信心」。 

社群焦慮現象在用戶間蔓延,IG 步入 FB 後塵?大家越來越不想發文?

一圖看懂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IG步入FB後塵?大家越來越不想發文,Meta投資「一項功能」希望留住用戶

顧問公司 Gartner 去年夏天在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 50% 的受訪者認為,社群平台的使用者體驗在過去 5 年有下降的趨勢。Gartner 估計,未來兩年內 50% 的用戶將大幅減少在社群媒體上與人互動,也有許多人考慮刪除社群媒體 app。

因為人們對於在社群媒體公開發文感到擔憂,例如發表對於政治、經濟等議題的看法,會擔心自己分享的觀點被轉發、炎上或錯誤扭曲。另一方面,社群媒體激起比較心理,特別是 IG,人們被迫展現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但此舉造成龐大的心理壓力。最後,過多廣告會降低使用者體驗,讓人更不願意在社群媒體上發文。

比起公開 po 文,現在用戶更喜歡私訊分享心情和轉貼影片。根據的 Morning Consult 報告,關於生活中的分享聊天,人們更偏好當面聊,或透過私訊的方式,而不是公開發文。比起發文,用戶更喜歡發限時動態;而比起發限動,用戶更喜歡私訊。  

1% 好文分享

  • 從細節層砌台灣價值,台灣設計研究院——張基義院長專訪
一圖看懂

(圖/Yaoxiang Zhang 攝)

分享本圖

「科學,是找出萬物單一面向的絕對答案 ; 而設計,是融合文化藝術、科技商業的複雜學問。」擁有美國哈佛設計學院碩士背景,現任臺灣設計研究院院長(設研院)、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與世界設計組織 WDO 理事的張基義院長,向我們緩緩地說出,他對設計的看法。

與其他種類的藝術不同,建築的重點在於「指揮」,一位畫家創作時,展現的是個人的靈感與天賦,而要成就一棟經典建築,考量的除了有美學面的當代趨勢、建材特性,也包含了實際面的居住者的生活習慣、法律規範或業主期待等等面向,相互之間訊息的傳遞與接收,是成就建築非常重要的一環。

點此 ▶ 閱讀全文

  • 超越當代的藝術想像|關於 2023 藝術收藏的四個觀點
一圖看懂

(圖/Art Taipei 2023 提供)

分享本圖

近年來,藝術對我們來說不再是曲高和寡、艱澀難懂的詞彙堆疊,我們生活中各個面向都與藝術愈來愈親近,而它也正以我們熟悉的的語言來跟人們交流對話;確實,我們身處的環境,確實愈來愈「藝術」了,而各個領域也積極地試圖與藝術發生關係,跨越 2023 迎向 2024 ,有什麼事情是關心藝術與收藏的我們必須瞭解的議題,以及我們該怎麼看待 2024 藝術及收藏領域,讓我們細細品味。 

點此 ▶ 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圖/ACPV ARCHITECTS)

建築 不只是城市中的風景而已|與國際建築大師關於建築、城市與生活風格的一段對話

關於城市輪廓,建築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它不但必須解決場所議題,更要帶動生活的想像與期待。這一次趁著義大利國寶建築師 Antonio Citterio 領軍的...

(圖/flickr)

既要禦寒還得治病的「養生泡湯行」|2024 冬季推薦 4 大日本溫泉與住宿的放鬆勝地

日本氣象廳在日前公布未來 3 個月的天氣預測,在日本北部地區、以及日本海一側的西部地區,降雪量有 40% 的機率高於歷年平均值,只有 20%...

(圖/Bushmills)

愛爾蘭與台灣最近的距離|與 Bushmills 首席釀酒師 Colum Egan 的生活風格對話

相較於蘇格蘭威士忌,對台灣人來說,他們對於愛爾蘭威士忌或許比較陌生,這可能是因為「大國政治」的關係,台灣人與愛爾蘭似乎認識較少,但作為蘇格蘭威士忌的「大前輩...

(圖/Club Med)

屬於冬季的身心探索|冬日休閒、放大五感,同時養身的精彩選項

對於生活的探索與追求身心的和諧,已是近年全球當紅的旅行觀點,而接近年末之時,確實是促進健康與隨時序養身的最好季節,從身心、環境與精神生活出發,...

陳嘉齡帶著小比一同參與路跑

我想成為你的雙腳,帶你看遍世界|走入陳嘉齡&小比的感動征程

「我想用我雙腳,代替他的雙腳,走遍台灣的每個地方。」 「如媽祖出巡一般」陳嘉齡幽默說到「環島時有人放錢在車頂上,記得是 100 元,就像繞境一樣。」...

軒尼詩新年酒款&酩悅香檳新年限量版禮盒

呈上新春最暖心意,2025 新年美酒送禮指南(三)|邂逅東西古典奢華美學,獻上富「蛇年」色彩的真摯祝福

跨年倒數剩不到十天,在即將邁入 2025 年的同時,也要迎來每年全家大團圓節日「春節」。大家的過年活動都不同,也許會去年貨大街、出遊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