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的大麻煩?中國人不愛降階 AI 晶片,輝達將喪失 1/5 全球市場?木屑竟能提煉出鋰電池?紐西蘭公司研發出淨零碳排的新替代方案⋯⋯1% STYLE 希望持續服務一群獨特的夥伴:永遠渴望具體而微的生活建言、關注能豐富日常的獨特體驗、以及培養超越國界和時間的視野。
讓我們每週二從國際角度關注以下的未來大事紀:
- 科技熱議 ▍黃仁勳的大麻煩?中國人不愛降階 AI 晶片,輝達將喪失 1/5 全球市場?
- 淨零碳排 ▍木屑竟能提煉出鋰電池?紐西蘭公司研發出淨零碳排的新替代方案
- 金融熱議 ▍黃金生產商加大投入銅礦市場,未來十年,銅礦將成為市場大熱門?
- 商業熱議 ▍國際航運出現危機?巴拿馬運河出現乾涸,供應鏈恐出現中斷
-
本週我們也推薦您值得閱讀的兩篇好文章:
黃仁勳的大麻煩?中國人不愛降階 AI 晶片,輝達將喪失 1/5 全球市場?
(圖/Unspalsh)
分享本圖華爾街日報導讀:黃仁勳的大麻煩?中國人不愛降階AI晶片,輝達將喪失1/5全球市場?TSMC也受影響?
在去年 10 月份美國監管部門禁止 Nvidia 向中國銷售高性能 AI 晶片後,Nvidia 的工程師們很快就設計出一系列新產品以適應更嚴格的限制政策。
通過這些調整,這家美國科技公司或許找到了迴旋的餘地,但更大的問題在於中國雲端服務公司,並不熱衷於購買這些性能較弱的晶片,而這些公司恰恰是 Nvidia 在全球最重要的客戶群體之一。
阿里巴巴和騰訊正將一部分高性能 AI 晶片的訂單轉給華為( Huawei Technologies )等本土企業,並更多地依賴內部自研晶片。中國另外兩大晶片買家 TikTok 的所有者字節跳動( ByteDance )和 AI 界先驅百度( Baidu )也是如此。
木屑竟能提煉出鋰電池?紐西蘭公司研發出淨零碳排的新替代方案
(圖/Unspalsh)
分享本圖華爾街日報導讀:不起眼的木屑,竟能提煉鋰電池的原料!這家紐西蘭公司,如何將垃圾變成戰略資產?
世界各國致力於 2050 淨零碳排目標,由化石燃料轉向電力是大勢所趨。由於石墨是鋰電池的負極材料,因此成為每個國家競相爭取、控制的戰略資源。
不過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衝突情勢升高,中國占全球石墨供給高達 60% 的現狀,也成為各國隱憂;為了避免供應鏈過度集中,其他國家正在尋找新的石墨來源,而紐西蘭公司 CarbonScape 正在研究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方案:從廢木材萃取石墨。
該公司使用熱裂解技術,透過加熱木屑來取得生物炭( biochar );生物炭是種富含碳的材料,將其轉化成原始型態的石墨,經過純化與塗層,就能提煉出高純度的石墨,達到鋰電池所需的純度。
黃金生產商加大投入銅礦市場,未來十年,銅礦將成為市場大熱門?
(圖/Unspalsh)
分享本圖黃金大好,銅礦雞犬升天?黃金商全球押寶:未來十年,銅礦將大缺貨!現在買來得及?
近來金價創下歷史新高讓黃金生產商大賺一筆。這些公司正將很大一部分獲利投資於銅。從墨西哥中部到澳洲內陸,以 Newmont 和 Barrick Gold 為首的黃金生產商,正通過交易和其他投資方式加大對銅的押注,藉助這些投資,黃金生產商將在銅市場獲得更大話語權。銅是生產電動汽車、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發電系統的關鍵材料,是對全球能源轉型至關重要的大宗商品。
Newmont 首席執行官 Tom Palmer 表示,未來十年內,世界將出現大規模銅短缺。據估計,到 2050 年,銅需求將增加約一倍。電動汽車使用的銅,可達燃油汽車的約四倍,同時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每兆瓦需要的銅,也比化石燃料發電高出許多倍。
國際航運出現危機?巴拿馬運河出現乾涸,供應鏈恐出現中斷
(圖/Unspalsh)
分享本圖華爾街日報導讀:紅海危機難解、巴拿馬運河乾涸,美國貨櫃激增,供應鏈又斷,通膨惡夢又在蠢動?
進入 2024 年,全球供應鏈受到世界上兩條重要貿易走廊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受阻的干擾,而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似乎將在採購和分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種局面可能迫使一些國家和企業調整幾十年來確立的貿易路線圖。
巴拿馬降雨量不足,迫使當地政府減少了巴拿馬運河的船隻通過數量,而巴拿馬運河是亞洲與美國東海岸之間的重要貿易通道。蘇伊士運河也是通往美國東海岸的航線,但由於以葉門為基地的胡塞叛軍,為回應以色列在加薩的戰爭而襲擊船隻,人們對蘇伊士運河的疑慮也在增加。
1% 好文分享
- 意外的旅程|瑞士藝術家 Marck 的古靈精怪異想世界
(圖/攝影:Leon Hung )
分享本圖藝術,與你的生活並非距離遙遠,藝術創作也不是你想像中「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易碎情調,當你看到 Marck 獨到的錄像雕塑( Video Sculpture )創作時,你會非常同意我的說法,而這一次睽違七年,Marck 將其瑞士的工作室整個搬到台灣,在非常與眾不同的氛圍中,啟動了一趟屬於藝術的有趣對話。
距離上次來台已有七年之久,Marck 告訴我這次在台灣的「 Work Vacation 」所看到的一切都讓他感到非常新奇。這一次為了順利在台北「移動」,他特別買了輛腳踏車,開啟他的「探索旅程」,「我本來的想像,是在台北工作一段時間,然後再前往其他的城市走一走、看一看,結果一來到這裡,發現台北太好玩了,然後就走不開了!」
點此 ▶ 閱讀全文
- 城市學|今天,我們拿小說當火車票:初探荷蘭「全國閱讀週」如何將書籍引入生活日常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社群媒體、搜尋引擎的內容含量近乎包山包海,有任何疑問,都能在網路上找到解答。當人們越發講求資訊的吸收效率,實體圖書的未來,也無可避免地迎向低谷。與此同時,虛假、浮誇的碎片化資訊,也開始充斥在生活周遭,日漸被視為無法輕忽的隱藏問題;反之,「紙本閱讀」在某些地方,卻還是能逆行於潮流,受到人群、民間文化的擁護,成為一種不該式微的慢生活文化。
今天要談論的主角「荷蘭」,雖然也是受科技浪潮席捲的一份子,但在 20 世紀上半葉,當荷蘭出版業開始發起地方性質的文學活動,致力於維護實體書店生存的同時,國民的閱讀習慣,也由此催生出影響顯著的質變。
點此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