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攝影正從紀實走向當代顯學,作品在國際拍賣場屢創高價,成為投資與收藏的新寵。1% Style 這次帶你解析全球攝影藝廊的版圖,並與你聊聊台灣長期的紀實攝影傳統探討文化視角的差異。而近期這場在台北舉辦的攝影比賽,又如何讓新世代以鏡頭詮釋「未來的文化」,以及探究台灣攝影藝術的未來。
在這個「人人都是攝影師」的年代,一張照片的壽命可能只有社群動態的 24 小時。然而,藝術攝影卻在全球市場中逆勢上揚——在國際拍賣場,限量攝影作品的價格屢創新高,甚至與油畫、雕塑同列收藏級別。為什麼一個看似隨手可得的媒介,會成為當代藝術的顯學?
或許答案,藏在它獨有的「不可複製性」樣態。這或許會讓你感到疑問,社交平台的照片不是可以無限轉發嗎?為什麼藝術攝影會成為不可複製的藝術品?
確實,在大師的鏡頭裡,一個瞬間的光影與構圖,是無法被重製的藝術行為。你可以從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到荒木經惟的情感視覺,藝術攝影的價值,正是把轉瞬即逝變成可長久凝視的作品,而這也是藝術攝影不可複製的真正原因,因為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時間氛圍及同樣的主角,因為創作者的構圖、取景乃至於呈現的樣態,都會造成它「藝術性」的質變;此外,攝影作品可控制的「有限度複製」,更是它成為「藝術品」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所以當代的藝術創作,確實可以將攝影列入其其中一環。
當代藝術攝影的國際趨勢
近十年來,國際藝術攝影市場呈現了三大面向的發展,強化了屬於它的「藝術價值」。首先,跨界與混合媒介正在改寫攝影的「疆界」。由於作品不再侷限於紙面或相紙,而是結合影像投影、聲音設計、甚至透過人工智慧生成影像,讓攝影成為「可沉浸式」的視覺體驗,這樣的呈現讓藝術創作更為「破圈」;其次,限量與認證的重要性被「重新」強調。傳統在影像可被無限複製的時代,版次管理、藝術家簽名與真偽認證,反而成為收藏價值的關鍵保障;最後,「議題驅動」的作品逐漸成為主流,從環境保護到社會運動,攝影已經不只是「美」的表現,而是公共對話與文化記憶的一部分。

攝影作品的藝術性與可控制的限量,讓它創造了屬於自身的「藝術價值」。(圖/pexels.com)
分享本圖這樣的熱潮,也燒到了國際拍賣市場。藝術攝影的價格曲線,近十年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從 1999 年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 Andreas Gursky 的《Rhein II》以 430 萬美元成交時,已令傳統藝術界驚訝;如今,曼・雷 Man Ray 的經典作品《Le Violon d’Ingres》在 2022 年佳士得紐約拍出 1,240 萬美元,刷新攝影拍賣紀錄,也在在印證了攝影作品在頂級收藏領域的地位。
這股熱潮並非只限於百年經典,許多當代攝影師的作品也在短時間內大幅升值,像是空拍攝影大師楊・亞祖・貝特龍Yann Arthus-Bertrand與觀念攝影師辛迪・雪曼 Cindy Sherman的限量作品,其拍價在短短數年內翻倍的案例,這顯示攝影作品已不再是「相對便宜的收藏入門」,而是與繪畫、雕塑並列,成為國際藝術投資組合中的重要板塊。
確實,拍賣市場的變化也帶動了觀眾心態的轉變——收藏攝影不再只是出於愛好,而是帶有資產配置的考量,從限量、真跡簽名、保存狀況與創作年份,成為評估價值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具備鮮明議題性、影像敘事力強的作品,更容易在拍場上脫穎而出。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多媒介化與議題跨界,台灣的攝影文化長期以紀實攝影為核心,尤其在 1980 到 2000 年間,許多重要作品都帶著深厚的人文關懷。《人間》雜誌、《人間攝影》系列、包括關曉榮、莊靈、謝三泰與張照堂等創作者,透過鏡頭記錄勞動現場、街頭生活、土地變遷與節慶文化,影像的價值更多來自「真實再現」與「歷史見證」。
這種紀實傳統的影響深刻而持久,也讓台灣觀眾在面對抽象表現、觀念攝影或高度加工的藝術影像時,接受度相對保守。不過,近年隨著藝博會與國際畫廊的進入,新的視覺語言正在被引入,紀實與藝術攝影之間的界線,也在悄悄鬆動。

攝影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情況下,門檻也跟著降低,很多社會上發生的事件都可以即時捕捉畫面,讓紀實攝影走入另一種思維觀點。(圖/pexels.com)
分享本圖在這股全球熱潮中,專注攝影並具有跨國影響力的藝廊其實屈指可數,透過這個新興的媒材領域中獨樹一格。像是源自享譽世界的馬格南攝影通訊社、位於巴黎的 Magnum Gallery 是紀實與新聞攝影的殿堂,曾展出布列松、薩爾加多等大師的經典影像,而倫敦的 Hamiltons Gallery 與洛杉磯的 Fahey/Klein Gallery 則將目光投向時尚與名人肖像,與雜誌與奢侈品牌有深度合作;而美國聖塔莫尼卡的 Peter Fetterman Gallery 則是經典攝影收藏的重要據點,擁有安塞爾・亞當斯到布列松的頂尖作品。
與這些偏向高端、面向精英藏家的藝廊不同,巴黎的 Galerie Thierry Bigaignon 專注於當代實驗與抽象攝影,作品常在 Paris Photo 等國際藝博會亮相。這些藝廊的共同點,是透過嚴格的藝術家篩選與國際展會曝光,維持藝術與市場的雙重高度。
在這個版圖裡,YellowKorner 是一個異數——它不是只服務少數頂尖藏家的封閉空間,而是將藝術攝影以「限量+親民價格」的方式推向全球,並在二十年間建立起超過 100 個據點的連鎖網絡。
讓藝術攝影成為可及之物
源自法國巴黎的 YellowKorner,創立於 2006 年,短短二十年已拓展至全球逾百個城市,成為推廣藝術攝影的重要平台。它的理念用三個「A」進行概括——Approchable 可親近,打破藝術高不可攀的距離感,讓觀眾敢於走進畫廊;Accessible 可接觸,將據點布點在全球主要城市,讓藝術攝影觸手可及;Affordable 可負擔,以限量攝影作品取代動輒數百萬美元的原作價格,保留藝術價值的同時降低收藏門檻。

眾多攝影藝廊中,YellowKorner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打破了藝術作品高不可攀的印象,呈現屬於自身的文化面貌。圖為 YellowKorner Taiwan 一隅。(圖/ YellowKorner 提供)
分享本圖YellowKorner 的策展團隊從全球十多萬名攝影師中篩選,僅三、四百位能進入作品庫。作品類型橫跨風景、抽象、印象派到人像,並與 NASA、知名建築師、藝術家合作推出授權限量版——從「阿波羅 11 號」登月影像,到楊・亞祖・貝特龍的空拍作品,都能在其空間裡遇見。
今年,YellowKorner Taiwan 與源自英國倫敦的 Open House 合作,舉辦台灣第一屆藝術攝影比賽。比賽主題為 「Future Heritage|未來的文化」,涵蓋建築攝影、室內攝影與人文攝影(人物與空間互動)三大類別,YellowKorner Taiwan 創辦人程大洲指出,這次比賽最大特色在於「零門檻」,不但不收報名費,主辦單位並將年齡門檻下放至 16 歲,期望吸引更多年輕創作者參與,「參賽作品可回溯至過去三年內拍攝的影像,鼓勵用不同於觀光視角的切入方式,呈現台灣文化與空間的多元樣貌。」
入選作品將在台北旗艦空間展出,由來自法國、日本、台灣的跨國評審團評選,讓優秀作品有機會被國際看見。對於尚在成長階段的創作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進入全球藝術攝影舞台的第一步。
的確,藝術攝影之所以成為顯學,並非因為人人都會拍照,而是因為它在捕捉瞬間的同時,也在創造長久的凝視價值,也這份價值更容易被接近、被收藏;而這場比賽,則為台灣的年輕攝影眼睛,再次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回望藝術攝影的百年歷程,它的起點往往與「真實」綁定——作為歷史的見證、社會的眼睛、集體記憶的載體。台灣長期的紀實攝影傳統,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需求中生長,從戰後的社會寫實,到解嚴後的在地關懷,攝影師們扛起了時代的目擊角色。
然而,當代攝影已不再只是「再現」,而是「轉譯」與「重構」。國際藝壇的藝術攝影,從時尚影像到觀念實驗,逐漸走向跨界的舞台——它可能是一張在畫廊展出的超大尺寸輸出,也可能是一組與建築或裝置對話的敘事現場。這種流動性讓攝影不再是邊陲的藝術形式,而是能與繪畫、雕塑、錄像並列的語言。
展望未來,藝術攝影的價值將更加多元:一方面,人工智慧與數位生成技術將擴張影像的邊界,使「真實」的定義被不斷挑戰;另一方面,來自全球南方與在地文化的視角,將豐富攝影的敘事內容,讓它成為跨文化對話的窗口。過去,攝影是見證世界的方式;現在,它是建構語境的工具;而在未來,它將是藝術生態中最具開放性與包容性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