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金主興起「愛國投資」,美國投資客不想再賺中國錢?GDP 年年成長,為何大家還覺得經濟差?及其他一週大事

明日速寫0521 5

矽谷金主興起「愛國投資」,美國投資客不想再賺中國錢?GDP 年年成長,為何大家還覺得經濟差? ⋯⋯ 1% STYLE 希望持續服務一群獨特的夥伴:永遠渴望具體而微的生活建言、關注能豐富日常的獨特體驗、以及培養超越國界和時間的視野。

讓我們每週二從國際角度關注以下的未來大事紀:

  • 金融熱議 ▍矽谷金主興起「愛國投資」,美國投資客不想再賺中國錢?
  • 生活熱議 ▍GDP 年年成長,為何大家還覺得經濟差?美國新指標顯示:國民福祉零成長
  • 電動車 ▍西方汽車大廠紛紛找尋中國「同路人」,Toyota 、賓士開拓 3000 萬市場的目標野心
  • 商業熱議 ▍星巴克魅力盡失,在中國水土不服的強行擴張,情況比金融海嘯還糟!

- 
本週我們也推薦您值得閱讀的三篇好文章:

  1. 城市學》遊走古典與大眾之間——淺談「百老匯」走入好萊塢流行文化的步伐

  2. 跨界實驗室|關於策展》內行看門道:全台瘋搶的倫敦國家畫廊特展 獨特魅力何在?

  3. 臺灣首次參戰!巴黎「文化奧運」今年盛夏,匯聚台灣島嶼風華的自由願景

矽谷金主興起「愛國投資」,美國投資客不想再賺中國錢?

一圖看懂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中國錢,我們已經不想賺了!矽谷金主興起「愛國投資」;沾到「中國」就找不到錢?

矽谷對美國國防領域的資金投入激增,並興起愛國主義思潮,原先對中國市場的偏好發生動搖。《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愛國資本」正遍布舊金山灣。曾幫助 Facebook 、Google 和 Airbnb 等公司起步的投資公司正在支持新創企業開發戰場軟體、軍用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潜水艇。風險投資巨頭 Andreessen Horowitz 將其稱為 「美國活力」投資。

風投人士多年來一直投資於全球化的科技產業,他們遵循美國的政策,與中國建立關係,鼓勵中國改革。如今美國將中國看做最大的安全威脅之一,風投人士也在適應這種認知轉變。

這些投資者希望為美國及其盟友帶來更好的國防技術,在他們看來,其中蘊藏著巨大商機。這一新步調與矽谷多年來投資中國的做法大相徑庭。政府官員和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愛國的科技投資者和他們的新創企業中,有許多仍然依賴於與中國的深厚關係並從中受益,而中國正是美國軍方希望利用國防新創企業技術來對付的主要對手之一。

隨著金融科技、Web3 和元宇宙等曾經炙手可熱的行業降溫,投資者開始尋找新的投資領域。與此同時,烏克蘭和中東的戰爭以及中國的軍事實力發展,使得向軍方出售產品變得更可行,也更有可能獲利。風投基金 Dcode Capital 管理人 Rebecca Gevalt 說:「人們會僅僅因為某件事情是愛國的就進行投資嗎?答案是否定的。人們對愛國投資感興趣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可以從這類投資中獲得豐厚回報。」

GDP 年年成長,為何大家還覺得經濟差?美國新指標顯示:國民福祉零成長

一圖看懂

(圖/Unspalsh)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股市一直創新高,為何大家還覺得經濟差?美國新指標顯示:16年來國民福祉零成長

GDP 成長率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最常見的指標之一,投資人則喜歡用股市漲跌來評估景氣好壞,若這兩個指標表現良好,政府就會信誓旦旦對民眾說,國家的經濟狀況還不錯,但人民的感受,卻常跟政府宣稱情勢相左?

近年的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範例。過去 15 季裡頭,美國 GDP 有 13 季繳出正成長;至於股市,美股 3 大指數都在今年創下史上新高;除此之外,失業率一直保持在低於 4% 、屬於相對低檔;通膨率雖然大於 3% ,卻遠低於 2022 年的數值,代表通膨較前兩年相對放緩。種種跡象都顯示,美國經濟表現並不差。然而民調數據顯示,美國人認為經濟比以往差,對經濟沒有信心。《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消費者信心遠低於傳統指標的預測。為何會有這種狀況?

先來討論 GDP 的限制。GDP 是 1934 年由經濟學家 Simon Kuznets 推出的指標,用以衡量國家的經濟規模。此後,GDP 成為國際愛用的經濟指標。但是 GDP 有諸多限制,例如它只能反映經濟規模,但它沒有考量環境污染等外部成本,故無法反映經濟組成的「品質」。此外,GDP 亦無法反映財富分配不均與貧富差距等問題,因此它跟人民對經濟的感受勢必會有偏差。Kuznets 也承認,國民福祉無法用國民所得數字衡量。

西方汽車大廠紛紛找尋中國「同路人」,Toyota 、賓士開拓 3000 萬市場的目標野心

一圖看懂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反比亞迪集團大集結!3千萬輛市場太香,Toyota、賓士,找中國「同路人」一起打江山?

中國市場目前的競爭既體現在價格戰方面,也體現在自動駕駛和軟體系統的開發方面。為了奪回被本土對手搶走的市場份額,與中國科技巨頭合作成了外國車企顯而易見的選擇。豐田、現代、賓士等許多跨國汽車製造商正把目光越來越多地投向中國科技巨頭,試圖在這個全球最大且變化最快的汽車市場奪回市場份額。

近日,韓國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公布了與中國互聯網巨頭百度的合作計劃,將開發用於中國自動駕駛和汽車軟體系統的地圖與人工智能技術。Nissan Motor 也表示將和百度在 AI 領域開展合作,豐田汽車則與遊戲巨頭騰訊聯手,後者為其提供 AI 模型、雲服務和大數據方面的支持。

與此同時,賓士宣布騰訊的一款熱門賽車手游將被引入其汽車娛樂系統,使賓士汽車變身駕駛者的「個人街機」。中國是賓士最重要的單一市場,但去年該公司在中國市場上銷量減少。

海通國際分析師 Barney Yao 說,對於希望提供自動駕駛服務的外國車企來說,與中國科技巨頭合作是顯而易見的選擇。

野村分析師應重熙( Joel Ying )表示,今年應該是智能駕駛功能向中國大眾市場滲透的標誌性的一年,外國車企必須迎頭趕上。

星巴克魅力盡失,在中國水土不服的強行擴張,情況比金融海嘯還糟!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星巴克魅力盡失、情況比金融海嘯還糟!在中國推「紅燒肉拿鐵」,救得了咖啡帝國?

星巴克一直都是咖啡界的巨頭,從 1992 年上市時的 165 家門店,一路擴張價值近 1,500 億美元的頂峰時期。但在其歷史上,星巴克曾兩次遭遇重大波折,帶動星巴克實現上述驚人增長的 Howard Schultz 兩次臨危受難,重返星巴克擔任首席執行官。但他不會再回來擔任第四任了。

Laxman Narasimhan 獨自接任 CEO 不到一年,就經歷了噩夢般的一周。分析師對消費者的謹慎感到擔憂,但最要命的是該公司周二披露的情況。新冠疫情曾讓顧客遠離星巴克門店,但這一次,星巴克北美銷量首次下降,而且幅度巨大。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 Brian Harbour 指出,這甚至比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情況還要糟糕。

如果 Schultz 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出現動搖,即使美國消費者的謹慎情緒很快緩解,對投資者來說也無濟於事。他曾在 2022 年表示,中國是星巴克最重要的市場。星巴克制定了到 2025 年每九個小時在中國開設一家門店的計劃。這聽起來很瘋狂,但實際情況卻更加瘋狂。

據來自 World Coffee Portal 的資訊,在中國,品牌咖啡店的數量僅去年就增長 58% ,達到將近 5 萬家。這相當於每小時新開兩三家。從房地產、太陽能電池板到水泥,中國經濟多個領域存在產能過剩,這種開店速度理性嗎?Narasimhan 上周二向分析師重複了如下統計數字:中國每年人均咖啡消費量僅為 13 杯,相比之下美國為 380 杯。

本週 1% 好文嚴選

  • 城市學》遊走古典與大眾之間——淺談「百老匯」走入好萊塢流行文化的步伐

一圖看懂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

今年 4 月,在美國實境節目《魯保羅變裝皇后秀》(以下簡稱 RPDR)奪冠的臺灣表演者妮妃雅,在節目中以華麗戲服結合台灣傳統文化概念,透過「香蕉 + 亮片」拔得頭籌,驕傲地自稱表演舞台上的「蕉佛」。

奇觀化雖然源自於《 RPDR 》節目提倡「自我解放」的變裝精神,參賽者除了大多自行設計自己登台的妝髮、服飾、配件等外型以外,還有變裝走秀、歌舞對嘴等精彩表演內容,許多參賽者還有額外的「加分項」讓自己在節目中脫穎而出,例如:主持、模仿、飆演技,幾乎含蓋了屬於「演員的十項全能」,最終也有不少變裝皇后,因參與選秀節目,獲得了被推上百老匯、好萊塢和時裝伸展台等領域的機會。

當然,在這波短暫吹向台灣的「Drag 熱潮」退燒後,撇除本土原有的觀眾,關注變裝群體的人們在這片東亞島國上想必會有所增長。

另一方面,也新增了一些有趣的觀察:美國將「小眾文化」帶入商業範疇的接受度,可說是相當的高,尤其牽涉到表演藝術,背後能轉化的一系列商業脈絡,在數十年的發展下,百老匯早已擁有一套戲劇轉電影、轉演奏會、轉唱片、轉劇集等各種「解壓縮」的開發管道可供選擇,畢竟舞台劇只能久久看一次,移至影廳或數位媒介,卻能反覆的把玩欣賞,《 RDPR 》是一例,上世紀初就已大紅大紫的「戲劇改編電影」又是一例。

點此 ▶ 閱讀全文

  • 跨界實驗室|關於策展》內行看門道:全台瘋搶的倫敦國家畫廊特展 獨特魅力何在?
一圖看懂

(圖/英國國家藝廊)

分享本圖

1824 年成立的倫敦國家畫廊( The National Gallery ),位於倫敦心臟地帶特拉法加廣場( Trafalgar )的藝術殿堂,2024 年以其獨特之姿迎接著兩百週年紀念,而自 2020 年起的首度亞洲巡迴展創造了一股風潮,也在今年五月的台灣刮起一道旋風。究竟這檔展覽的魅力在哪裡?而台灣展的熱潮到底從何而來?這絕對是一個有趣至極的議題。

一檔藝術展的門票被「秒殺」,這樣的「熱力四射」確實讓人難以想像,但倫敦國家畫廊的亞洲巡迴展做到了。自 2020 年起,首度亞洲巡迴展覽已從東京出發,再到大阪、首爾、上海、香港與最末站台南,今年五月將抵達台灣的私人奇美博物館,不但引發搶購票劵的熱潮,這場號稱「 200 年首度來台」且「匯聚 50 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的大展,確實吸引眾多的回眸與話題。身為國際重量級的博物館,倫敦國家畫廊展示的不僅是其豐富的藏品,也反映了倫敦及其作為帝國在歐洲文化中曾經的輝煌時期,不僅話題性十足,更創造了亞洲再次「附庸風雅」的熱潮。

點此 ▶ 閱讀全文

  • 臺灣首次參戰!巴黎「文化奧運」今年盛夏,匯聚台灣島嶼風華的自由願景
一圖看懂

(圖片來源/文化部)

分享本圖

可能有人好奇,文化奧運是甚麼時候出現的,怎麼完全沒聽說過的樣子?實際上,上一次奧運會與官方大型文化展會結合,還要追溯到 1948 年的倫敦奧運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藝術競賽」,從 1912 年舉辦至 1948 年,這是由現代奧運會之父皮耶 · 德 · 弗雷迪( Pierre de Frédy )發起的一系列以藝術結合體育為主題,專門接納業餘藝術家的國際創作競賽,以「肉體與心靈的結合」為名,當時的參賽者分別以建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五種領域跨海參與競賽,而獎牌的授予,也和奧運會一樣比照辦理(金銀銅牌),在當時就已成功吸引了大量國際旅客,在觀賞運動賽事之虞,還能在奧運期間的美術場館欣賞破萬件藝術創作。

到了 1949 年,奧委會收到調查報告,發現參與奧運藝術競賽的羅馬藝術家,幾乎全是行業內的專業人士,因此掀起了藝術展會是否應該在奧運會期間「競賽化」的爭辯。從那之後,藝術競賽也因戰後各主辦國的經濟和時間考量而沉寂了好一段時間,更注重跨文化和諧交流的文化節目才開始陸續出現。

而以「國家」單位的策展框架為基礎,巴黎在本屆首次正名這一系列文化節目為「文化奧運」,能夠在奧運文化節目體現屬於臺灣的熱情的島嶼個性和藝術動能,是我們能在今年巴黎奧運盛會可以特別關注的共好美景。

點此 ▶ 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非常林奕華 3

意念詮釋的轉化再轉化|屬於劇場與映画的非比尋常

你怎麼觀看「劇場」?舞台劇型態的表演的呈現,對於每個觀者來說其實是非常具有屬於自我的視角的,而每一個「視角」必須依靠特定時空的獨立存在,...

關於鐘錶6月 8

跨界實驗室|關於腕錶 》瑞士國際鐘錶展直擊現場:走訪 Watches & Wonders 的「平靜與波瀾」

談到國際影響力最高的鐘錶盛事,全世界的愛錶人肯定都一致望向了 Watchs & Wonders Geneva 「鐘錶與奇蹟」高級鐘錶展。自從...

膜拜酒 7

1% Knowledge》什麼是膜拜酒?推薦 2024 最值得品酩的三支加州葡萄名酒

如果你喝葡萄酒,一定聽說過「膜拜酒」的稱號。這種讓葡萄酒愛好者趨之若鶩的名酒,確實受到不少的追捧,也創造了相當高的「附加價值」。但什麼是「膜拜酒」,...

百老匯 6

城市學》遊走古典與大眾之間——淺談「百老匯」走入好萊塢流行文化的步伐

今年 4 月,在美國實境節目《魯保羅變裝皇后秀》( RuPaul's Drag Race,以下簡稱 RPDR )奪冠的臺灣表演者妮妃雅,...

cyber city 11

城市學 》「不宜居」也是種城市願景?當賽博龐克「Cyber City」成為我們的後末日家園

三月末《銀翼殺手》導演剪輯板重新上架串流平台,我們又有了難得的機會,一探這部科幻迷心中的類型經典,而《銀翼殺手》也是第一部將明確的「賽博龐克」概念,...

矽谷穿搭哲學 20

城市學 》如何不引人注目,又能展現你身價不斐?科技之都「矽谷」的時尚穿搭停看聽

在氣候夏乾冬雨的美國西岸灣區,常駐「矽谷」的科技新貴們,一直是推動尖端科技發展的領頭族群,八股一點的說,光是在求職履歷添上「矽谷」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