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藝術家集結基隆,探索日常中的感官跨時空:基隆美術館「第25小時」首檔國際大展正式開展

第25小時 8

基隆美術館在近期正式迎來首檔國際大展「第 25 小時」,由策展人林裕軒和黃郁捷擔任策展人,邀請來自 7 個國家,共 17 位(組)藝術家參與,包含法國、德國、台灣、日本、馬來西亞、香港與韓國,以藝術家們日常的特殊生命經驗為引,探討個人和社會的相互影響。

其中將有與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基隆美術館、藝術家三方共製,來自法國藝術家雙人組 Clédat & Petitpierre(伊凡・克萊達特 & 可可・佩蒂皮耶) 的大型互動裝置《蔓舞奇境》,以及 5 件委託新作,包含日本藝術家鈴木悠哉、香港藝術家鄺鎮禧、馬來西亞藝術家楊健生、台灣藝術家黃博志,以及台灣藝術家陳為榛的作品,透過大規模的裝置、影像、互動等形式,帶領各位觀眾以輕盈的步伐,遊走於不同時空次元。

透過藝術,感知你我的生命經驗

展覽主題「第 25 小時」源自策展人與幾位藝術家之間的談話,藝術家們不約而同都談起經歷過一段特殊的生命經驗後,彷彿在日復一日之外,延伸出另外一個時空,能夠裝載那些伴隨改變而來的滿盈、尚未歸類,且無法言喻的情感和行為。兩位策展人表示,藝術家們從個人產生異於原本時空尺度的感性面出發,無論是經歷過疫症、災害,或是新身份帶來的感情羈絆、遷旅的途徑中,身心的重新調整等。

一圖看懂

(圖/基隆美術館)

分享本圖

展覽裡頭的 Clédat & Petitpierre 、鈴木悠哉、下道基行、高雅婷、楊健生等,都是展覽中值得探訪的藝術家。其中台灣藝術家黃博志的作品《一週八天》便是藝術家在不同展覽因緣際會寫下的故事,他發現無論是自己的母親,或是深圳的吳姨、韓國小型成衣加工店舖的金太太、香港投身反迫遷運動的何先生等,這些跨域四個地域的時間和故事,相似又迥異,作品啟發自藝術家母親「我沒有空」的自嘲,似乎在超時工作的狀態下,唯有一週八天才真正擁有空閒和時間;同樣來自台灣的高雅婷,則是以自身成為母親的經驗化為創作的《以母之名》以編織的形式,將受孕的經驗與神話信仰、夢境的研究呈現,從過往作品中追尋「家的所在」到產子後「我的身體成為他人的家」,將全身血管圖,轉化成植物造型,構築出一個綿延的花園意象。

一圖看懂

《一週八天》,黃博志(圖/基隆美術館)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以母之名》,高雅婷(圖/基隆美術館)

分享本圖

法國龐畢度中心特別共製 《蔓舞奇境》讓觀眾一同共創 

17 組藝術家中,有超過一半的藝術家來自於台灣以外,其中備受注目,同時也是整個展覽量體最大的作品,來自法國雙人組的 Clédat & Petitpierre 的《蔓舞奇境》。這件作品曾在法國龐畢度當代藝術中心、上海西岸龐畢度中心、澳門等地展出,這次的展出為此作品台灣的首度展示。 Clédat & Petitpierre 多以合作的形式創作,擅於空間和身體的探索,《蔓舞奇境》即是以一株奇異與巨型的藤蔓植物,蔓生在基隆美術館最為標誌性的結合古典宮燈的空間的一座巨型景觀,邀請觀眾用自己的方式互動,找尋自己的特殊經驗,打破實體空間的限制。

一圖看懂

《蔓舞奇境》,Clédat & Petitpierre(圖/基隆美術館)

分享本圖

走入藝術裝置,經驗改變時空

探索異於日常體驗的關係,可以去看曾於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出的德國藝術家 Olaf Nicolai 的作品《如何想像蠟燭熄滅後的光》。他擅長在空間裝置內,藉由變化媒材的特性,對日常瑣事和既定認知提出圍觀的論點,利用觀者的直覺為支點,放大和提醒特定的感知。在這件沈浸式的互動裝置裡,當觀眾步入暗間時,用光探索的痕跡將留在另一面由紫外線燈照射的牆裡,彷彿捕捉光和時間。

代表今年威尼斯日本館的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則是擅長收集日常生活的各種零件,建造成自己自足的生態系統,看似不協調的機械裝置,其實是精心的安排,展出中的《Piano Solo - Ohara》,是她在疫情期間獨自住在琵琶湖山中小屋的創作,展場中麥克風收入預錄的自然聲響和現場環境音,透過自動演奏轉成即興鋼琴演奏曲,然而麥克風無法精準的截取,於是產生了失準和延遲,點出自然和人工之間的不協調,與窗戶外的基隆港景色,產生有趣的對比。

一圖看懂

《Piano Solo - Ohara》,毛利悠子(圖/基隆美術館)

分享本圖

馬來西亞藝術家楊健生則是在來台駐村期間,發現所住的地方,前身為警察宿舍與兒時成長的「華人新村」建築外牆都使用雨淋板。無論在台灣或是馬來西亞,這項技術皆由殖民者引進。因此他將雨淋板以百葉窗的造型呈現,大面積覆蓋美術館入口處的落地窗。以馬達帶動的窗簾拉繩,因玻璃百葉窗傾斜角度的差異和馬達轉速的快慢,和百葉窗之間產生不同音高的聲響,此起彼落迴盪於展場,藉由聲音來製造過去與現在交疊的記憶。

藝術家眼中的基隆

展場中的另外一件作品《內庭/外庭》則是另外一件委託作品,是日本藝術家鈴木悠哉的「路上觀察學式」的系列作品,並以基隆作為田野調查的基礎。他以家戶前的小花園作為主要的觀察對象,這些暫時的花園對藝術家來說,既個人又公共,隨意放置的無用之物和自然元素,自成循環系統,他將這些物件以繪畫的方式抽象化,映照出「私人/公眾」之間的灰色地點,試圖呈現這個想像中的花園、人類如何與周遭環境連結和抵抗。

另外一位日本藝術家,同樣也是 2019 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參展藝術家下道基行,同樣以田野調查為基礎,藉由照片、活動和採訪等手法,編輯埋沒在日常生活中即將忘卻的故事和事物,將其可視化。此次的作品《橋》背景則是來自於 2011 年的 311 大地震,海嘯摧毀許多漁港,以及沿岸城市的生活,通往東京的交通被阻斷,藝術家的展覽亦同。身為以攝影為媒材的藝術家的他,也曾糾結是否要拍攝災難的影像。同年的 3月 16 日,他買了一輛小型摩托車,開始拍攝「類似橋」的景象,但其實只是放在路邊排水溝的板子,但這 1200 英里的拍攝旅程,不禁讓人思索這些連結道路和生活的「小橋」是工具還是結構?

一圖看懂

《橋》,下道基行(圖/基隆美術館)

分享本圖

屬於策展人的獨立觀點

林裕軒和黃郁捷兩人做為獨立策展人,策展和國際經驗都相當豐富。林裕軒過去策展從藝術的生態結構與社會議題出發,近年則是思考人類如何與災難共存,人與空間的政治關係;黃郁捷則是,長期關注亞洲當代藝術策展的拓展與歷史,以及當代藝術實踐中的檔案轉向,曾參與 2023 台北雙年展製作團隊、台北立方計劃空間專案經理,也曾參與策劃新板藝廊「持景行走」等。

一圖看懂

黃郁捷(圖/基隆美術館)

分享本圖

林裕軒表示:「年初在日本 Tokyo Arts and Space 進行駐村計畫時,我進行了關於災難的研究,從兩國間面對自然災難的應變方法,再到對於人造災難(勞動與政治)的解讀,成了我在思考展覽『第25小時」的雛形。在日本與藝術家下道基行碰面的時刻,我們分享了面對災難與政治上的詮釋,他提到:『在地震發生的時刻』,作為以攝影為媒材的藝術家,他是否應該拍攝災難的影像?』最終他以另種方式創作了『Bridge』這件作品,而這樣的思考途徑,也讓我反覆思考台灣作為一個『災難』頻繁的地方,能否以策展這種方式來想像我們的時空?」

黃郁捷表示:「經歷一場疫情後,確實有種時空被扭曲的錯覺。但除了談『事件』本身,我們還能怎樣理解這種生活被迫重新調整的經驗,該如何從中細緻地提取和描繪個人感受,以小見大地去回應這種具大規模關聯性的轉變,是我一直希望可以在這檔展覽中呈現的。非常感謝幾位參展藝術家不吝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給予我們策劃這展覽的靈感。」

一圖看懂

林裕軒(圖/基隆美術館)

分享本圖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謝文(圖/嘉林餐旅集團提供)

與米其林主理人的一席話|當料理是一種修行:謝文師傅留給我們的火候、哲學與溫度

這是一篇屬於「懷念」的文章。謝文的一生,是半世紀的料理修行。從香港福臨門到台北文華東方雅閣中餐廳,再到捌伍添第與貳零捌公館,他始終相信料理要「真」與「純...

俞1

一步之遙的綠夾克夢:從練習場走上 PGA 巔峰,俞俊安改寫台灣高壇的下一頁

從中壢的小小練習場,到世界最嚴苛的 PGA 巡迴賽舞台,俞俊安用執念與冷靜闖出冠軍之路。差一桿的遺憾、數據與策略的養成,...

1

從自然汲取靈感,為夢想鍍上光芒:Jean Schlumberger 的異想與自然語彙,如何成為 Tiffany 百年靈魂

「對我而言,珠寶藝術首要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在時尚的慣常框架以外,表現另一種可能:純粹與持久的美態。」 —Jean Schlumberger...

新版旺卡,會跳踢踏舞?百老匯《巧克力冒險工廠》音樂劇開賣:3D視覺特效 x 魔術幻象,開啟奇幻旅程

還記得孩童時期,看完《巧克力冒險工廠》電影,總會幻想自己住在一座巧克力蓋的世界中,不論是椅子、桌子、電視,都是由巧克力製成,隨手一沾,...

(圖/貝克傢俱 提供)

用設計找到回家的歸屬感:四大療癒設計,從靜謐書房到與自然融合的戶外陽台,勾勒溫馨家園

下班後,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抬頭看著路燈照著黑夜,思考著一整天發生的事,轉眼間,來到家樓下,打開房門,家中獨有的清香迎面而來,深吸一口後,心情瞬間平緩,...

1

熱愛與真誠的力量|屬於于長君的燦爛星光:緩慢前行,也能很亮眼!

「我不敢說我有多成功,但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于長君說道。 每次給別人祝福的時候,我都會說:希望你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