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NFT 的爆發襲捲藝術界,掀起數位藝術創作與收藏的風潮,藝術展覽也打破傳統實體展的姿態,融入最新科技與線上元素,呈現多元的會展樣貌。今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簡稱台北當代)重磅回歸,與國際知名 NFT 策展平台 Feral File、Art Blocks、Outland,以及新興的台灣本土平台「SOYL所有」合作,首次規劃全新的 NFT 展區「藝動區塊」(Launch Stage),展出創新的數位藝術作品、發行限量版次的NFT。
Robin Peckham 岳鴻飛(左),圖/台北當代提供;Christopher Adams (右),圖/擷取自 Christopher Adams 網站
分享本圖台北當代聯合總監 Robin Peckham(岳鴻飛)觀察到,有七成的台灣藏家對數位作品與 NFT 感興趣,對當代藝術也有極高的求知熱誠。作為獨立策展人,Robin 在大中華地區擁有 15 年的豐富經驗,含括策展人、作家、編輯和機構領導者的專業。他策畫過多個國際知名展覽,擔任過「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評審員,曾登上藝術雜誌《Apollo Magazine》的「思想家」(Thinkers)名單。
此次協助打造「藝動區塊」的藝術家及電腦程式設計師 Chistopher Adams 在這次策展中則觀察道每個平台特色不同,但都擁有值得讚賞的技術及社群。Chistopher 擅長網絡、區塊鏈方面的視覺與概念藝術創作,他的作品曾在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德國柏林跨媒體藝術節(transmediale)、荷蘭新媒體藝術節(Impakt)等等著名數位藝術盛會展出,也在台灣辦過數場展覽。
1% STYLE 採訪了台北當代聯合總監 Robin Peckham 以及藝術家 Chistopher Adams,我們提了 6 個問題,請兩位分享本次與台北當代策展的經驗、NFT 對當代藝術帶來的衝擊與改變,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請分享一下這次台北當代與四個 NFT 平台的合作經驗,以及策畫「藝動區塊」展區的理念。
Robin:
能聽到這些人的聲音是很棒的學習經歷——這些平台的創始人和關鍵人物實際上是從頭開始建立起 NFT 市場的人,他們都是接觸新媒體和當代藝術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傑出人才,所以看到他們在這些平台上取得成功是一個美好的時刻。
而我的首要任務是找到專注於藝術的 NFT 平台。對於台北當代,我們認為這些 NFT 平台就像畫廊,他們與藝術家合作,策劃展覽,並為他們的信仰而奮鬥。無論他們透過什麼方式銷售,這些平台都展示了當今最好的數位藝術。
NFT 平台就像畫廊,他們與藝術家合作,策劃展覽,並為他們的信仰而奮鬥。
— Robin Peckham
Christopher:
藉由這次台北當代的策展計畫,讓 4 個 NFT 藝術平台能與其他的藝廊及藝術企劃同步亮相於大眾眼前。每個平台都展現了各自的策展美學,擁有優秀的技術人才和活力充沛的社群。
對於像 NFT 這樣「線上」的藝術媒介來說,如何將它的精髓,超越僅是螢幕藝術的發展,完整呈現給大眾成為一項挑戰。 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將焦點放在現場發布活動上,藝術家和平台方親自或遠端同步參與,藝術品的交易和代幣鑄造。
藝術家可以將一幅畫運送到藝術博覽會並將其掛在展位上,或者下載一個影音藝術作品並將其顯示在螢幕上。 但要正確引進 NFT,我們需要連接到區塊鏈節點並從智能合約中讀取數據。 這就是「藝動區塊」的意義所在,NFT 不僅僅是 JPEG,而是一個事件。
NFT 不僅僅是 JPEG,而是一個「事件」。
— Chistopher Adams
Robin:
這與當代藝術完全一樣,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美學敏銳度、避免投機,並聽取市場上各種觀點的建議。 跟隨最可信平台的發展、關注他們的發展,就很難出錯。但隨著市場現在受到打擊,我認為更應該要追隨的是藝術本質,而不是當下熱潮。
我認為更應該要追隨的是藝術本質,而不是當下熱潮。
— Robin Peckham
Christopher:
每分鐘都有新的藝術家出現。如果你找到了一個你喜歡的藝術家,他有持續創作出好的作品,那麼下一步就是挖掘他們的人際網絡,找出收藏他們的人,並密切關注這些人發現和推廣的藝術家。我希望找到了解科技、市場和社群的藝術家。
Cattleya #298,Artist: Ben Snell;Cattleya #299,Artist: Ben Snell (圖/Art blocks)
分享本圖Web 3.0 以及元宇宙的新世界,藝術產業會如何發展?
Robin:
當然,這些會持續發展下去,但並非一蹴可幾。在上個世紀建立至今的藝術市場和機制不會立刻被新事物所取代。藝術市場在參與數位科技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在庫存管理的後端 B2B 方面,消費者端的如何讓藝術觸及到新的目標收藏家,還是藝術家如何創作他們作品的媒介。
Christopher:
我們應該要區分 Web3 和元宇宙,Web3 是我們已經討論了快十年的去中心化存儲和計算生態系統,包括區塊鏈和現在的 NFT。元宇宙,則是一個關於 VR(虛擬實境)和 AR(擴增實境)幾十年前的概念。藝術家想探討 Web3,公司企業想向你販賣元宇宙,科幻小說作者會警告你關於這兩件事。
藝術家想探討 Web3,公司企業想向你販賣元宇宙,科幻小說作者會警告你關於這兩件事。
— Christopher Adams
如何看待現在的 NFT 市場?藝術品該賦能嗎?藝術家該怎麼善用這項技術?
Robin:
我認為藝術品沒有必要有賦能,現在很多數位作品作為收藏品本身就非常令人興奮。現在的每個 NFT 收藏品應該要有除了繪畫、照片和智能合約之外的應用,例如像是動畫、數位影像、VR。就讓我們看看 NFT 的實際應用會是如何發展的;我知道使用 NFT 作為數位和實體收藏和活動的橋樑讓人興奮,所以當這些新的可能性出現時,那些數位原生藝廊(Digital-Native Gallery) 會如何運用,將會很有趣。
我認為藝術品沒有必要賦能,現在很多數位作品作為收藏品本身就非常令人興奮。
— Robin Peckham
Christopher:
我盡量不過度關注整個市場,無論加密貨幣是漲是跌,或是最近期的拍賣結果如何。
NFT 已經被證明對藝術家來說是實用的,他們可以利用它來創作更好的作品、更廣泛的觸及觀眾和收藏家來支持他們。
如果 NFT 能激發藝術家的作品朝新的方向發展,他們可以好好地運用這項技術。但也並非所有藝術家都必須使用這個媒介。
近期關注的藝術家與作品?
Robin:
實在太多了!等藝博會結束後再分享我的發現。
Christopher:
我從一直以來在關注的藝術家是 Auriea Harvey、Helena Sarin、Rhea Myers、Kevin Abosch 和 Mario Klingemann。
三個你認為代表「當代藝術」的關鍵字?
Robin:
不斷發展的(dynamic),浩瀚的(expansive),超現實的(surreal)。
Christopher:
生成的(generative),更迭的(iterative),遞迴的(recursive)。
Lately when I Fly,Artist: Whistlegraph;What’s Inside Your Heart?,Artist: Whistlegraph(圖/Feral File)
分享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