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富豪移民潮,前十名熱門的移居國家有哪些宜居魅力?
根據國際知名獨立財富研究公司《Henley & Partners》對於 2022 年美元百萬富翁的淨流入與流出最新預測研究顯示,...
有些人透過哲學思辨挖掘生命的意義,然而也有一群藝術家在作品中運用明確的「物」,在拆解、破壞和重組中以物件與生命產生聯繫;有些則探索身體的具象型態,並延伸出對於生命和情感的反思。本文精選兩檔於高雄展出及四檔於台北展出的展覽,希望能帶你一窺藝術家們如何透過藝術語言延續物件的生命,並觀察體現生命精神的不同方式。
法國藝術家阿曼(Arman)在 1950 年代後開始活躍於法國及紐約藝術圈,除了開創見證戰後消費社會的「新寫實主義運動」,阿曼的藝術風格也與普普藝術相關,並對後世藝術家產生深遠的影響。阿曼以「被生產的現成物」為材料,或將物件切割並排列於畫布上、或將樂器拆解並重組為雕塑,或以各種生活物件作為橡皮圖章作畫⋯⋯在摧毀、破壞的同時以藝術的形式創造永恆、挑戰死亡。
本展覽除了分為三個展間展出多件阿曼之平面、半立體及雕塑之作品,亦陳列多本畫冊並播放藝術家自述創作理念之影像,讓觀眾沈浸在阿曼以物件和濃厚的顏料製作的作品中,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畫面中的律動感,並打開對物質世界的自由想像。
《砲火下的狂歡》,阿曼,1989。Courtesy of the artist.(圖/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官網)
分享本圖展覽時間|2022.11.23 - 2023.07.02
展覽地點|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111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曾跟隨台灣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學習繪畫的藝術家黃步青,早期創作生涯以精細寫實的繪畫為主,如描繪蟬的「無聲」系列;在 1980 年代留學法國後創作手法愈發多元,成為台灣最早進行大量複合媒材創作的藝術家之一,如 1991 年以紙張形塑成立體裝置的《文件之二》。黃步青的創作主題圍繞著對於自然和生命的感知,運用報紙、海灘上的木材以及廢棄鋼鐵等物件進行創作,開啟自然和文明間的對話與省思。
本展展品囊括黃步青早期之繪畫、過去以拾得物創作之複合媒材作品,以及近年以鋼鐵為主的作品,更重現藝術家 1999 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代表性作品〈野宴〉,帶領觀眾完整地觀看藝術家各個階段之創新表現手法。
1997年黃步青創作《野宴》,於1999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空間裝置中以蒺藜子排列出各種圖像,配合戶外宴席形式展示各類植物種子,展現對生態議題的關懷。(圖/高雄市立美術館 臉書)
分享本圖展覽時間│2022.12.24 - 2023.04.09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 80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現生活於宜蘭和台北的藝術家黃贊倫擅長繪畫、錄像和機械裝置等媒材,經常將目光聚焦在跨物種共存之新生命形態、人類面對科技化的價值改變等主題。本展覽集結藝術家近年的創作,包含藝術家蒐集電路板等物件並將其重新塑形、掩蓋、重組,賦予原本遭廢棄、汰換的物件另一種延續的形式。展覽透過各種「物」探討物件與創作間的關係,重新蒐集藝術家的記憶片段與過往經歷,邀觀眾一同注視、感受原本當屬於私人的「物」被搬移至公開展示空間所產生的不同意義。
展覽將於 2 月 25 日(六)於關渡美術館一又二分之一空間舉行藝術家對談活動,由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邱誌勇擔任主持人。
由油彩、電腦廢棄零件、環氧樹脂、水泥、銅箔創作的作品《器官 No.11》局部。(圖/關渡美術館 臉書)
分享本圖展覽期間|2022.12.16 - 2023.03.12
展出地點|關渡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 1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建築起源於人類居住、活動之構造物,隨著歷史的演進產生更為複雜的功能、美學及文化意義。對於非建築專業人士而言,除了背後隱含的專業及現代化意義,建築更是個「生活物件」,具有使用上的實質意義,也經常具有多種象徵意義。
「田中央工作群」由建築師黃聲遠在宜蘭創設,他們嘗試將建築融入地方生活及環境,以多種方式實踐建築的公共價值。本展展出七位藝術家,包含視覺設計家聶永真、擅長數位與聲音的藝術家姚仲涵、電影導演蔡明亮等與「田中央」之建築相互碰撞後產生之作品,邀請觀眾一同思考當代建築的意義,並感受建築之多重意義的生成與詮釋過程。
《超出建築——田中央+七位藝術家》展覽主視覺(圖/台北當代藝術館 官網)
分享本圖展覽期間|2023.02.11 - 2023.04.23
展出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 39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本展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企劃,探討當人體型態在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之下產生顯著的改變,我們在未來將會是「誰」或者是「什麼」?展覽分成四大主題,分別探討混種生命體、基因轉殖生物、未來人類與機器人、科技對生活的影響等議題,透過超寫實的雕塑作品,試圖為上述的提問提供可能的解答。
其中作品《葛拉姆》來自澳洲交通事故委員會為了喚起交通安全意識所進行的企劃「Meet Graham」,企劃聯合數據分析、藝術、醫學與交通領域的專家,共同打造了一名「唯一被設計成能抵擋車禍的人類」——葛拉姆,透過具象化的雕塑與互動網站提醒民眾人體的脆弱,引來大量的新聞媒體報導,並在倫敦廣告節、坎城創意節、克里奧國際廣告獎等國際競賽中獲得無數肯定。
展覽期間|2023.02.18 - 2023.06.04
展出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181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本展展名來自於李若玫老家之地名「圭柔」,主題延續藝術家對家族的觀察,圍繞著親人間的關係和長輩的年歲增長。「透過創作的過程,我發現我好像想要去接近時間的狀態,不管是透過繪畫去留下什麼,還是透過創作去留下什麼,好像慢慢的可以透過一次次去經歷死亡的經驗,來認識消逝這件事情。」
裝置作品〈雙拾年秀〉概念來自藝術家為阿嬤身體按摩的日常互動,將肌膚的血管紋理繪製在相思樹葉形的紙張上,藉此詮釋、召喚埋藏在阿嬤體內的情緒與故事。李若玫透過平面寫生及立體雕塑作品呈現時間的流逝,並透過長期對植物的觀察,以柔軟、細緻的元素呈現細膩的感知。
《歸柔彡子》展覽現場,圖中央為作品〈雙拾年秀〉。(圖/双方藝廊 臉書)
分享本圖展覽期間|2023.01.07 - 2023.02.25
展出地點|双方藝廊(中山區北安路 770 巷 28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責任編輯/鄧羽辰
根據國際知名獨立財富研究公司《Henley & Partners》對於 2022 年美元百萬富翁的淨流入與流出最新預測研究顯示,...
NFT 在過去一年多,引起全世界關注,有些人看中其投資和炒作的價值,但也有人在其中看見「收藏」的可能,為「數位藝術收藏」添增了全新的火花。...
投入生活熱情,用巧手替家具注入靈魂的職人蔡秉學 Patrick,靠著一己之力成立品牌「Føre Furniture」,理工背景的他,在成為 ...
NFT實體展《虛實・啟發 — 進入名為NFT的兔子洞》歷時四天,在南港瓶蓋工廠圓滿落幕。活動由 1% STYLE、風傳媒主辦,吸引近 2000 人到場觀展,...
說到全球最頂級的紅酒,由全球知名女釀酒師樂華女士 Lalou Bize-Leroy 所創立的 Domaine Leroy 樂華酒莊,是和 Domaine de...
台灣四面環海,遊艇是能好好發揮這天然優勢的休閒方式,以今年度的國家統計,登記的遊艇艘數共有1154艘。對一個遊艇新手而言,如果希望自己購置遊艇、玩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