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取自基因改造等科技靈感,打造似複製人的超世代「後人類」

持續三年之久的疫情,使我們漸漸深刻體會人類肉體的脆弱與不堪一擊,健康的身體成為人們的生存訴求,也進而出現了人類與科技結合,創造出「完美肉體」的聲音與期待。

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與文化交流協會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共同策劃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集結多位國際知名藝術家作品,以「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 4.0」、「科技 人類 變體」四個主題解鎖人類、自然與科技之間的關係,並準備以超現實的藝術形式引領眾人一窺未來世代的「新人類」!

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發想、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作為共同策展人策畫之「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自 2月 18 日至 6 月 4 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本展匯聚 23 位(組)國際藝術家、展出共 33 件超寫實及寫實雕塑作品,探討後人類時代下的人體未來形貌。

一圖看懂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左)與共同策展人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右)(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分享本圖

以超現實藝術為媒介,窺探科技發展下的「後人類」世代

興起於 1970 年代的超寫實主義多見於繪畫和雕塑領域,可被視作為對於純主觀抽象藝術的反動。包括源自於紐約、以攝影為基礎的照相寫實主義繪畫,以及企圖精確複製人體的超寫實雕塑;前者較為注重客觀形象的捕捉,而後者則藉由貼近現實的擬像,為觀者建構出極其逼真的氛圍營造。超寫實雕塑甚為注重作品肌理細節,藉此讓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具有真實感的認知錯覺,因而更易於將自我投射到作品場景之中。

本展透過超寫實雕塑的美學基調,宛如鏡像般地映射出人類自身的未來形貌。策展人尤其著眼於人類世時代的科技發展下,如機械義體、擴增實境、人工智慧、基因改造等數位演進與遺傳學工程,將人的身體與科技技術相互結合的「後人類」現象。不僅顯示一種介於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緊張感與不確定性,且所謂「自然」的身體在定義上也越趨流動及模糊,甚至長期以來僅存於藝術創作概念、想像中的樣貌型態,如今皆可在科學實驗中實現。藉由藝術家演繹出種種與現實對話的科幻情境,彷彿也提問道:在未來,人類將會是「誰」或者是「什麼」?——而我們又將如何重新定義自身與他者?

集結多位知名藝術家,探討人、自然與科技之間的錯綜關係

展覽歸納梳理出「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 4.0」、「科技 人類 變體」四個主題陳述身體的解構與重構、人與環境及機器之間的關係、與當中隱含的欲望與倫理議題。其中包含多位國際知名藝術家與作品,如曾代表德國參加 2007 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演員 III 之 3》為一系列具有日常配件、服飾與電子音樂等次文化元素的假人雕塑,觀眾可把自己想像為其中一員,思索當代消費社會下的片段化身分認同;甫獲第 59 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的林恩・何許曼・雷森(LynnHershman Leeson),也於臺灣首度呈現其獲提名之錄像作品《邏輯癱瘓人心》,由生化人女性輕聲闡述在數位調控的時代中,她對更貼近人類的渴望與畏懼,種種情緒皆化為數據流的獨白;第 9 屆柏林雙年展的瑞典籍參展藝術家安娜・烏登伯格(Anna Uddenberg),將扭曲的女性雕塑與行李箱融為一體所創作的《野蠻人 #7(零重力)》,誇張變形的人物姿態,呼應著社群媒體上的網紅們對於「理想形象」的荒誕追求。

一圖看懂

安娜・烏登伯格《野蠻人 #7(零重力)》演繹人們對於「理想形象」的荒誕追求,圖中女性扭曲壓抑的姿態來自於網路世界的壓力與要求,而她的穿搭、擺飾的行李箱與風箏也訴說著人們對於女性的各種刻板印象:完美的女性,應該美貌、性感、健談、喜愛旅行、熱愛戶外運動等等(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分享本圖

諸多國外新銳藝術家的作品亦於本次展出,如「混種人」展區探究當今人體透過基因工程技術轉為可塑型態,甚至出現混種生命體的演化概念。來自澳洲的雕塑藝術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犬頭》為一位將右手置於心上的犬頭男子,透過人類與動物的混合形貌,細膩捕捉生命、頃刻和死亡等生命百態中所存有的共通性;「後自然」主題則著眼於大自然如何在基因轉殖與人工科技中被交互挪用,亦傳達人類所帶給環境的破壞性變化及物種的極限。跨領域藝術家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AnnaDumitriu & Alex May)《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以 3D 列印仿作古生菌的微生物態樣,反思若當今人為破壞導致生態系統崩塌後,尚有哪些生命形式得以生存。

一圖看懂

山姆・詹克斯《犬頭》以矽膠、人類毛髮、毛皮經過漫長繁複的工程製作而成,透過人類與動物(狗)的結合道出人與動物之間逐漸模糊的界線,更帶出在科技的發展底下人性、倫理等議題(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幼苗》男子肩上為人與樹的基因混種生命體,不僅展現了基因工程技術對未來人類的影響,也使人反思「科技」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目前科技是環境破壞的兇手之一,但我們是否能夠期待有朝一日科技與自然也能和平共存(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分享本圖

未來的機器人是否得以擁有幻想、直覺等人類獨有的創造性特質,而我們又該如何與之共處與同理?「藝術家 4.0」展出安德羅・韋庫亞(Andro Wekua)《無題》,鋪著粉紅色地毯的房間裡,懸掛著一位面無表情的半機器人女孩。沉睡塑像輕敲手指的偶發聲響,卻能意外激發觀者共感的情緒,究竟機器人會變得更像我們,還是我們會變得更像他們?「科技 人類 變體」反詰各種科技和數位轉型的發展交合之間、對於人類生活內在——外在、心理——生理層面的影響。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與墨爾本醫院的創傷外科醫生共同創作的《葛拉姆》具有結構加大的頭骨結構、類似安全氣囊的軀幹、粗糙化的皮膚和去除頸部等特徵,藝術家呈顯人類為承受車禍等致命衝擊所必需的進化,試圖以科技重塑「新人類」,卻也反映人體在無常中的脆弱程度。

一圖看懂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葛拉姆》以異常碩大的頭骨與去頸部等特徵塑造了一個能夠承受重大車禍的「新人類」(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分享本圖

在三年多的疫情衝擊之下,策展人意識到人類生活框架的不堪一擊及身體的脆弱,而後疫情時代下的近未來更凸顯在渾沌不明的變局之中,未來身體的創造或許是一種對於完美不朽的想望,然而這些科技與肉身型態之結合,也道出了人類生存樣態的演變,乃至於回望生命共同存有的主體性本質。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展期:2023/02/18~2023/06/0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A、2B 展覽室

本展預計將於 4 月 15 日推出展覽漫遊活動,後續活動報名及展覽訊息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或追蹤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臉書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5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那些關於Apple 的起與落,以及其他。

2014 年 9 月,那支被設定是庫克時代第一支手機的 iPhone 6 正式上市,你可以說 Apple 進入了另一個新的「世代」(雖然褒貶不一);十年過去...

關於老物》你不知道的香味歷史2

跨界實驗室|關於老物》你不知道的香味歷史

機場免稅店裡琳瑯滿目的香水,不管是男香或女香,從淡香水、香精、香氣噴霧等等不一而足,每款也有前中後調,有些甜如果實,有些奔放如花園,有些幽香如木,...

晶華軒 秋蟹3

秋意來襲,饕客必吃蟹宴總整理|2024 下半年全台精選「秋蟹饗宴」(下)

秋風來襲,天氣逐漸轉涼,又迎來享用秋蟹的時節。趁著秋季,各家酒店也紛紛向饕客們獻上鮮美的螃蟹大餐,繼上次推薦的秋蟹料理(上),1 % style...

日韓賞楓首圖

日韓秋季賞楓的慢旅行指南|漫步「楓」情秋日,與你探尋絕美的旅遊風景

當秋風輕拂,漸變的葉色猶如細緻的油畫筆觸,描繪出秋天獨特的韻味。每一片楓葉的顏色變化,都在詩意地訴說季節的故事,無論是在清晨的露水中,還是在黃昏的余暉裡,...

戈家黎人物採訪

愛是我勇敢前行的驅動力|戈家黎在逆風中揚帆,為毛孩子們構築載滿幸福的諾亞方舟

『寶貝,你知道嗎,今天姊姊遇到了一個真正的天使。』在採訪當天回到家後,我緊緊抱著毛孩子,輕聲說著這句話,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位天使,...

夏威夷可納咖啡4

全球產量 0.01% 珍稀咖啡豆進駐便利商店|近期登陸台灣的「夏威夷可娜咖啡」為何特別昂貴?

在精品咖啡文化尚未普及的數十年前,咖啡界有著三大最為人熟知的頂級產地,分別是非洲吉利馬札羅,和台灣人熟知的雅買加藍山,以及這次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