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展覽推薦】簡化而自由的抽象藝術:在繪畫、雕塑與裝置中「看見」時空流轉

mindsetartcenter-untitled-2022

在藝術史的發展中,從立體派開始大量運用幾何化的圖形、減弱畫面的敘事性,走向「半具象」;到康丁斯基、蒙德里安等藝術家,以完全抽象的形式展現對世界的想像,「抽象藝術」跳脫了對外在的模仿,轉而投入運用最基本的元素展現藝術家的精神與思考,創造了藝術中更加自由、多變的語彙。本文將介紹六檔或以繪畫、雕塑或空間裝置為媒介的展覽,帶你一起探索藝術家如何運用各種平面乃至立體的媒介,試圖捕捉事物難以描述的內在精神。

  1. 《線索 2023》聯展:從繪畫、雕塑到裝置,展現跨世代、跨媒材的對話
  2. 《戶外 – 獻給後疫情世界的繪畫》:以舞動的顏料和筆刷,展開隔離期間的奇想
  3. 《一天儲存一公分》徐瑞謙個展:藝術家累積點滴心力,呈現「時間」的樣貌
  4. 《藍色地平線上》Jan Kaláb 個展:以漸層色彩為極簡畫面注入張力
  5. 《蚯蚓與塵埃》:以微小元素展現對世界的理解,將展場視為一整體裝置
  6. 《湖.光》:剔透的光澤、柔軟如布幔,彷彿讓人忘記玉石的質量

《線索 2023》聯展:從繪畫、雕塑到裝置,展現跨世代、跨媒材的對話

双方藝廊自 2016 年開始策劃兩年一度的「線索」系列聯展,邀請戰後時期深耕抽象繪畫及雕塑的台灣藝術先驅,以及致力於現當代藝術發展的藝術家,透過聯展的形式展現「跨時代」及「跨媒材」之間的連結。今年的《線索 2023》同樣持續挖掘不同世代與媒材之作品之間的特殊共鳴,集結 9 位藝術家,由繪畫出發,納入雕塑,再至展現新生代創作者獨特思維的現成物及裝置等不同範疇之作品,試圖在有限的展場空間中打開作品的維度,展現抽象藝術的千萬種姿態。                    

本展展出的作品有:以抽象版畫聞名海內外的現代抽象大師李錫奇之〈大書法〉,在西方技法與東方涵養中取得平衡;擅長將自然、生活元素融入繪畫的藝術家葉竹盛之〈物自體〉,以不同媒材、色彩與符號指涉獨特的生活樣態。立體作品方面,雕塑家吳孟璋在大理石作品〈參〉中展現石材的原初特性與雕鑿的技巧,再現自然與內在和諧;曾於 2019 年獲得「臺北美術獎」的藝術家徐瑞謙在裝置作品〈不規則的圓-3〉中探問雕塑的意義。

一圖看懂

《線索 2023》展覽現場。(圖/双方藝廊臉書)

分享本圖

展覽時間|2023.03.11 - 2023.04.22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 770 巷 28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戶外 – 獻給後疫情世界的繪畫》:以舞動的顏料和筆刷,展開隔離期間的奇想

葡萄牙藝術家魯伊・米蓋爾・萊陶・費雷拉(Rui Miguel Leitão Ferreira)於 1977 年出生於里斯本,他先後在里斯本大學和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接受美術訓練,並在期間探索了極簡主義(Minimalism)和不定形(Art Informel)藝術等抽象風格。費雷拉有著與生俱來的表達慾望和打破成規的衝動:電子舞曲的節奏、老式電子遊戲中與現實截然不同的色調等生活中獨特的元素,都在藝術家敏銳的觀察之下,轉化為作品中鮮豔的色塊與凌厲的筆觸。

始於 2020 年的疫情,讓藝術家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行動的限制和社會的疏離,於是將種種思緒凝聚為一系列的創作。藝術家將自工作室窗口望向外面世界時有感而發的各種浪漫奇想,轉化為交錯的線條、舞動的色和幾何圖樣。筆法雖然抽象,畫面卻又彷彿電影中的一幀幀場景畫面,精準地捕捉了人物四溢的肉慾及大自然的廣闊無垠。本展為藝術家在亞洲的首次個展,呈現藝術家最新創作的 30 餘幅繪畫,展現藝術家對疫情時代無法抵達的「戶外」之自由想像與渴望。

一圖看懂

《無題》魯伊・米蓋爾・萊陶・費雷拉,2022。(圖/安卓藝術 官網)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無題》魯伊・米蓋爾・萊陶・費雷拉,2022。(圖/安卓藝術 官網)

分享本圖

展覽時間|2023.03.04 - 2023.04.14

展覽地點|安卓藝術(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 20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一天儲存一公分》徐瑞謙個展:藝術家累積點滴心力,呈現「時間」的樣貌

隨著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變化,人們得以看見「時間」這個抽象概念所造成的外在形象改變。而藝術家則更進一步試著透過藝術創作,探索生命在時間中展現的姿態,並表達內在沈積的深淺痕跡。如同展覽論述中所述:「徐瑞謙用身體作為尺度,累積著一點一點痕跡,沿著時間攀爬,一天儲存一公分,一步步接近創作的內在世界。」

其作品〈不規則的圓-3〉即將在《線索 2023》聯展中展出的藝術家徐瑞謙,在本展《一天儲存一公分》中著重於「媒材與自身勞動行為間的痕跡」:他以黑鐵作為「物件」的具體表象,經由切割、敲打、焊接、研磨手法,運用媒材創造出空間。藝術家在此除了身為創作者,更像是與作品在時間、空間、力量及話語展現的對照組。除此之外,藝術家也有意識地讓媒材拉開作品與現實的距離,透過鐵的硬度及線條、膠帶的延展性、石板粗細、高溫加熱後鐵的顏色變化等媒材多變的魅力,傳達自身的思考及觀看世界的方式。

一圖看懂

徐瑞謙作品《沒有圓周的圓》於《一天儲存一公分》展覽現場照片。(圖/TKG+ 臉書)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徐瑞謙作品《方塊》於《一天儲存一公分》展覽現場照片。(圖/TKG+ 臉書)

分享本圖

展覽時間|2023.02.11 - 2023.05.27

展覽地點|TKG+ Projects(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 548 巷 15 號 2F)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藍色地平線上》Jan Kaláb 個展:以漸層色彩為極簡畫面注入張力

觀看捷克藝術家 Jan Kaláb 的作品,很難不被畫面中飽和明亮的色彩基調吸引,而定睛細看,又可從細微的漸層色調差異和立體結構中感受到緩和的流動與深度。藝術家自述:「我真正想成就的藝術是把復雜的內容以一個很簡單的形式呈現,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表達一種情感,或是無意識的喚醒一些記憶。」這股情感呼應了展名「藍色地平線上」,像在黎明與黃昏的魔幻時刻將至之際,海天交界的一線「曙暮光」,也隱含藝術家專注於創作的當下及時間緩緩流動之意。

Jan Kaláb 早期以街頭塗鴉創作聞名,經過不斷地研究、嘗試和創作的循環過程,發展出抽象的色彩語彙,並運用「圓」的型態和 3D 立體雕塑的方式創作一系列兼具動態和沈靜特質的作品。本展將展出藝術家專為此個展創作的新作,本系列作品相較於藝術家過去其他系列更為內斂,在純粹的色彩和微妙的色調差異中展現張力。

一圖看懂

Jan Kaláb《Vibrating Turquoise Square 0123》2023, Acrylic on canvas。(圖/Bluerider ART 官網)

分享本圖

展覽時間|2023.03.11 - 2023.03.28

展覽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 101 巷 10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蚯蚓與塵埃》:以微小元素展現對世界的理解,將展場視為一整體裝置

本展展名「蚯蚓與塵埃」暗示著微小、細碎的能量,參與的兩位藝術家各自在創作中,試圖將圍觀、局部的狀態放大至整體自然和世界的尺度。在現場的作品看似帶有碎片化的日常景致元素,指涉的也許是私密的記憶或日常,更可能是廣義地對世界的理解。

藝術家魏柏任最早以一卷家庭出遊錄影帶作為開端,開啟了思考家庭關係、個人歷史與情感傷痛的藝術創作之路。在本展中,藝術家以蚯蚓蠕動的細微聲響作為隱喻,在現場並置聲音、雕塑與繪畫,使觀眾在如點著夜燈的空間中,想像蜷曲的身體與自然的地表是如何交疊出相似的溫度與視覺感受。藝術家湯雅雯擅長組裝機械零件、拾得物等元素,串連起生命經驗與情感波動的時刻。在本展中,藝術家依循著現場空間中的光影、送風裝設,安排室內空氣中、牆角、布幔上任意附著的灰塵,創作出一大型的現地裝置,顯現物質之間可逆與不可逆反的變化與牽動。

一圖看懂

《蚯蚓與塵埃》展覽現場照片。(圖/YIRI ARTS 臉書)

分享本圖

展覽時間|2023.03.02 - 2023.03.25

展覽地點|YIRI ARTS(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 86 巷 1 號)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湖.光》:剔透的光澤、柔軟如布幔,彷彿讓人忘記玉石的質量

在藝術家精巧的刻畫之下,漢白玉潔白剔透的光澤和柔軟、清逸如同布幔的造形,幾乎要讓人忘記石材本身沈重、堅固的特性。創作逾 40 年的藝術家許東榮,自孩童時期即不斷受到廟宇文化中的視覺元素影響,而人生中開辦玉雕、陶瓷工廠所累積的對材料、工法的經驗,也成為藝術創作時的美學底蘊。

雕塑如同延續、跳脫繪畫平面性的一種方式,藝術家曾說:「繪畫是雕塑空間的再延續,雕塑是繪畫的再創造。」許東榮以抽象的雕塑重新詮釋東方神話人物,在厚重的玉石間細細刻畫,展現表層細緻的明暗變化,賦予雕塑輕盈、溫潤的美感。如同展名「湖.光」所呈現的意象:「漂泊在湖面上的光影,隨時間交替,變換難以預測的軌跡,時而跳耀,時而沈浸,時而舞動,是日光下綻放剔透的白,亦是夜幕降臨時搖曳的月色。」

一圖看懂

《湖.光  Beyond the lake》展覽現場照片。(圖/PTT Space 臉書)

分享本圖

展覽時間|2023.03.04 – 2023.04.15

展覽地點|PTT Space(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南路一段 100 巷 7 弄 31 號一樓)

更多資訊|展覽介紹頁

責任編輯/鄧羽辰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photo2

1% KNOWLEDGE》什麼是藝術攝影?這家攝影藝廊又為什麼要在台灣辦攝影競賽?

藝術攝影正從紀實走向當代顯學,作品在國際拍賣場屢創高價,成為投資與收藏的新寵。1% Style 這次帶你解析全球攝影藝廊的版圖,...

K star 0

2025 K STAR 閃耀登場 在地產業伴手禮,蘊藏設計匠心

基隆擁有豐富的在地產業與特色商品,然而在品牌能見度與市場拓展上,仍具高度成長潛力。近年來,基隆市政府積極推動產業發展,透過創新行銷與品牌轉型,...

酒_開門

跨界實驗室|關於微醺》不只是賣給亞洲,而是為亞洲而釀|烈酒新品 揭示風味主導權的變化轉移

在烈酒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蘇格登、布萊迪、噶瑪蘭與金門高粱不再只是「把酒賣給亞洲」,而是開始真正「為亞洲而釀」。從深焙桶型到年份標示,...

(圖/玖尹 提供)

中秋獻禮(一)》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於月圓之夜為摯愛之人,送出最真摯的愛意

自古說,中秋夜,月圓人團圓,被寄予家人間團聚之意。夜晚時分,坐於戶外景觀餐廳中,與親朋好友小酌幾杯,抬頭望著天上皎潔的月亮,一邊暢談生活大小事,...

(圖/高雄萬豪酒店 提供)

夏日龍蝦季這樣吃!從肉質鮮甜的蒜蓉清蒸青龍,到奶香濃郁的爐烤波士頓龍蝦,來場衝擊味蕾的海洋之旅

時而天晴,時而暴雨,時而打雷,時而天氣悶熱,這是 2025 年的台灣夏日景象。在炎熱的夏日,高溫的天氣,時常使人沒有食慾,想品嚐道地的當季海鮮來消暑,...

The One1

給大人一場專屬的夏令營|劉邦初與 The One 如何為心中的孩子打造「大小孩童樂會」?

在台灣盛行親子夏令營的此刻,《 The One 》執行長劉邦初卻提出一個看似簡單,卻直指人心的提問——「我們都為孩子找過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