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 16 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2019 年)中,馮勇智(Zlatomir Fung)登上了大提琴組首獎的寶座,以 20 歲之齡得獎,成為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三歲第一次抱起大提琴的時候,即便小小的身軀與大提琴並肩(或許琴身比他還高),但這一刻似乎開啟了一場長久的對話,且延續至今⋯⋯

在第 16 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中,以 20 歲之齡奪下大提琴首獎——馮勇智,用琴聲寫下屬於自己的傳奇。(圖/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提供)
分享本圖「大提琴選擇了我」
時間回到馮勇智孩童時期,他從那個時候開始就用 Suzuki 方法接觸音樂,「Suzuki 方法最大的影響,是讓我明白音樂是一種語言。」他說。音樂的學習,就像在學習一門語言,透過傾聽與模仿來掌握音準(intonation)、運弓(bowing techniques)、力度( dynamics)與表情(expression)。這些技巧固然可以記錄在樂譜上,但經由內化後的音樂深層意義早已存在於他的內心。
「Suzuki 方法」,又稱「鈴木教學法」或「才能教育」,是由日本音樂家鈴木鎮一創立的一種音樂教育方法。其核心理念是模仿母語學習,透過大量的聆聽、重複模仿,以及家庭成員的積極參與,在早期(甚至幼兒時期)便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和熱愛。
熱愛音樂的他,年僅 26 歲便與大提琴結下不解之緣。與其說他愛音樂,不如說他的一生,早已與大提琴「鎖死」在一起。然而,馮勇智的音樂旅程並非一開始就註定如此,童年時,他也曾在鋼琴、中提琴、小號之間穿梭探索。「I regretted a little bit for stop playing piano(我其實有點後悔沒有繼續彈鋼琴。)」說話有時候會帶點小風趣的他開玩笑道。但是,命運其實早就已經為他寫好了答案,「I feel like the cello chose me.(我覺得是大提琴選擇了我。)」他坦言,「 I started so young that I don’t remember a time when I wasn’t playing it.(我從很小就開始拉,幾乎不記得自己有沒有沒拉大提琴的時候。)」在他的語氣之間,我感受到有那麼一條看不見的弦,正緊緊牽連著他與大提琴,柔軟卻牢不可破。
首獎之後呢?
馮勇智從小就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國際賽事,幾年前,他更登上了柴可夫斯基大賽的巔峰,那個被譽為音樂界最高殿堂的榮耀時刻。而我好奇的是,當「熱愛」一旦被「競技」與「榮譽」包圍,那這些會成為他拉大提琴的唯一目標嗎?
「For a time in my life, it was one of my most important goals.(曾經有一段時間,贏比賽是我主要的目標之一。)」他沈靜地坦言。但在無數的榮耀背後,他真正在意的其實從未改變,深植在他內心的是,比賽的意義是為了能有更多演出的機會。「I wanted to have more concerts and more opportunities to play.(我希望能有更多音樂會,有更多演奏的機會。)」對他而言,比賽並不是終點,而是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門。如今,他更渴望的是能在對自己有意義的場域中演奏。
當然,馮勇智也明白,比賽最大的風險,往往在那股無形的「比較」。它容易讓人陷入不安與焦慮的漩渦。對他來說,比賽反而應該是在舞台上忘記「比賽」與「勝負」這件事,讓音樂緊緊在自己與聽眾間流動。或許,正因為這份心無旁騖,他才能自在地穿梭於世界各地的舞台之上。

「贏比賽曾是我的目標之一。」但馮勇智真正想要的,是更多演出的機會。對他而言,比賽只是通往舞台的門。(圖/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提供)
分享本圖家人的力量與安全感
如果說大型音樂廳的演出是他對觀眾的深情宣言,匯聚了所有的榮耀與光芒;那麼家中的演奏,則是他內心最純粹的港灣。談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演場景,他流露出一種溫暖的嚮往:「To play for my family is actually the best feeling in the world.(在家人面前演奏其實是他最舒服的狀態。)」在那個當下,琴弓劃過的琴弦沒有對與錯,更沒有技術與技巧的枷鎖,唯一流動的,只有被當作禮物送給家人的音樂,以及情感上的交流。馮勇智也提到,家人是他舞台上最堅實的後盾。如果他看見家人坐在觀眾席中,他能更從容地面對這場演出。我想,這是流淌在血液中,相互連接著彼此的安全感。
演奏家是解謎的偵探
當馮勇智即將帶著巴赫(Bach)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於 10 月 27、28 日分別在台北與高雄登台時,我不禁好奇:面對這位古典音樂的巨匠,他如何在這份跨越數世紀的樂譜中,平衡作曲家的構想與自己內在的獨特詮釋?
他給了一個充滿智慧的比喻:「Music is like clues, and we are like detectives trying to solve the mystery.(音樂就像線索,而我們像偵探,試著解開謎題。)」對他而言,樂譜上的每個符號,都是作曲家留下的謎團與指引。演奏者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與心力,如同偵探般不斷嘗試各種弓法、速度與力度,用盡所有方法去叩問音樂的靈魂,最終才能從無數的可能性中,找到那個最能觸動自己、並發出共鳴的唯一答案。

「在家人面前演奏,其實是世界上最舒服的感覺。」家,是他音樂路上最堅實的支撐與溫柔的避風港。(圖/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提供)
分享本圖馮勇智舞台下的秘密
結束了所有關於音符與技巧的深度探討,我將話題轉向了輕鬆的一面,想一窺這位年輕有為的大提琴家,在面對各種大小演出時,藏在細節中的「小執著」。儘管初次見面時,馮勇智顯得有些內斂,但當我們聊得深入,他便立刻展現出陽光幽默的一面,十分樂於分享。
談到他在錄音環境最在意的細節,正當我以為答案會是琴弓、錄音空間的環境等技術層面時,他卻俏皮地笑了:「definitely the height of the chai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其實最重要的是椅子的高度。)」他甚至認為,大提琴家會是世界上對椅子最敏感的一群人。無論是椅座的弧度、軟硬度,還是椅腳僅僅幾公分的差異,其實對他們來說都有很大的差異,需要極為講究。當然,除了這份對「座駕」的堅持,他也補充道,自己的每一場錄音都追求完整無剪輯,如同現場演出般一氣呵成,只為了確保作品能夠呈現最真實、最貼近靈魂的生命力。
一場長達至少七十分鐘的音樂會,對演奏者的精神和體力絕對是極度巨大的消耗,要全程保持專注更非易事。除了確保充足的睡眠之外,馮勇智帶著一抹輕鬆的笑容,向我分享了屬於他獨一無二的 「演奏前小迷信清單」。
「I have some superstitions before a concert, like I love to eat very specific things such as turkey sandwiches.(我有一些演奏前的小迷信,我喜歡吃特定的食物,例如火雞肉三明治。)」他笑著說,仿佛這些特定的食物就是他獲取能量的魔法配方。還有一個對我來說最有趣的迷信,則與他那副標誌性的黑框眼鏡有關。他透露,小時候曾有一次在演出前清洗了眼鏡,結果在演奏的第一個小節就出了大錯。從此以後,這件事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因此,直到今天,他都會嚴格禁止自己在演出當天洗眼鏡! 為了保持清晰視野又不觸犯「禁忌」,他現在會提早在前一晚就完成這個神聖的清潔任務。

在演出前,他會吃火雞肉三明治,不在當天洗眼鏡,甚至對椅子高度「斤斤計較」——那是他維持專注與平靜的小儀式。(圖/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提供)
分享本圖淬鍊與和解
在歡聲笑語與無數榮譽的背後,堆疊著的,是馮勇智無數練習的時光與眾人的殷切期待。在各種訪談中,他鮮少提及自己的挫敗,但我深信他與大提琴這段長久的關係,必然經過時間的淬鍊與磨合。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拋出了這個問題:「在您的大提琴生涯中,遇到最挫折的時刻是什麼?」
或許是性格中的樂天與豁達,讓他將這段記憶塵封腦後。他花了一段時間思考,才終於憶起自己十四歲時,與大提琴有過一段長達七個月的不快樂時光。那時的他已嶄露頭角,身邊的人都將他視為「明日之星」(the next big thing)。在無形的鼓勵與過高的期待之下,壓力如潮水般湧來。他回憶起在老師面前情緒崩潰、淚流不止的場景:「I didn’t really feel like I wanted to keep going.(我真的不覺得我想要繼續了。)」如今,當他回望那段艱辛的日子,語氣已轉為平靜。馮勇智認為,人生總有感到難過與脆弱的時候,但這一切最終都會過去。他允許一切發生,接受起伏與失誤,這份和解,也成為了他琴聲中更深沉的力量。
琴聲迴響:最珍貴的回饋與禮物
對馮勇智這位大提琴家來說,一場表演結束後,他最希望觀眾能帶走的感受是:「Sense of appreciation, wonder and gratitude for the music,(對音樂抱持一種欣賞、好奇與感激的心情)。」他解釋道:「because that is what I always feel after I have the chance to perform.(因為這是我每次得到表演機會後的感受。)」
他認為,能夠與觀眾一起在音樂廳中共享這幾十分鐘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無論是臺上的演奏,還是臺下的專心聆聽,都是對音樂的尊重與「專研」。馮勇智真摯地希望能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帶走這份共同經歷音樂的感動。
如果你未來有機會,走進音樂廳,聆聽這位既真誠又可愛的大提琴家——馮勇智的演出,請務必記得告訴他最想知道的答案:「I would be very curious to ask people what they found most memorable about the concert.」他說道。
我想,那或許會是他音樂旅程中非常珍貴的回饋與禮物。
一音萬象 馮勇智 × 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2025 年 10 月 27 日(一) 19:30
臺北|國家音樂廳
2025年 10 月 28 日(二)19:30
高雄|衛武營國家表演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