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精選片單】以「長鏡頭」捕捉東歐的歷史身姿!匈牙利電影巨匠貝拉・塔爾的5部經典之作

欣賞一部長達七個小時的電影是什麼樣的感受?

世紀末的藝術電影大師貝拉・塔爾(Béla Tarr)擅常運用「長鏡頭」特寫人事物,電影特色經常可以看到同一個鏡頭停留在同一個景象、人或物長達兩三分鐘,以極為細膩的手法記錄一件事情或是一個人,從 1977 年的電影《築巢》,到被譽為「過去五十年,成就最高的電影」之《撒旦探戈》,直至 2011 年的封鏡之作《都靈之馬》,都貫徹著此一理念,將最真實且不虛假的影像如實地呈現到觀眾眼前。

「我不重視故事,因為它會引導人們相信有事情再發生,事實上,我們從一個狀況到另一個狀況,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改變的只是時間而已。」—— 貝拉・塔爾

何謂藝術電影?

相對於商業性電影,藝術電影通常為獨立電影,且著重於不同的藝術性質與獨特的拍攝手法,而電影本身有著一群特定觀眾,並非拍攝給社會大眾娛樂欣賞的用途。

藝術電影不論是取材、故事,或是故事中的元素、理念都可以觀察出導演內心的個人情感與想要傳達的道理,作品如易智言導演的《藍色大門》、貝拉・塔爾的長鏡頭特殊運景等電影創作皆屬此類。

來自匈牙利的藝術電影巨匠:貝拉・塔爾

如果說安德烈・塔科夫斯基(Андре́й Арсе́нье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最擅長表現富有詩意的長鏡頭攝影、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有著最簡潔的電影美學風格,那麼貝拉・塔爾(Béla Tarr)可以說是兩人的延續與集大成者。

這位 1955 年出生於匈牙利的電影導演,自 16 歲時就因拍攝業餘電影慢慢察覺自己對電影的熱情,當時他拍攝的電影大多為將「真實」的影像傳達給大眾的紀錄片,主角與劇情很多都是匈牙利工人與窮人的日常生活。

1968-1987 現實主義風格

1968 年,匈牙利正式開始實施經濟改革,貝拉・塔爾在此階段的作品主要是以抨擊社會社會的「寫實」電影為主,並以紀錄片視角關注社會底層民眾與形形色色的邊緣人群,此時期的代表作包括《家庭公寓》、《局外人》與《積木人生》等。

  1. 寫實電影之經典——《積木人生》(Panelkapcsolat)

1982 年上映的匈牙利黑白電影《積木人生》,由羅伯特・可泰(RóbertKoltai)等匈牙利演員出演,電影上映的同一年就獲得了羅加諾電影節提名,更被許多人認為是貝拉・塔爾早期最優秀的電影之一。

電影描述一對夫妻婚姻關係的破裂,與工人階級生活中所面對的困境;此一時期貝拉・塔爾會利用大量特寫鏡頭、長鏡頭與手提式搖晃鏡頭,來展現社會如何影響家庭、個人與婚姻,並藉由主角的視角將對社會問題的批判公諸於世。

一圖看懂

《積木人生》中一對感情失和的夫妻在一天丈夫的不辭而別中達到冰點,後來丈夫突然歸家,兩人去齊心買了一部洗衣機象徵著感情的重新開始(圖/IMDb)

分享本圖

年輕的貝拉・塔爾喜歡使用特寫鏡頭拍攝大量「虛構紀錄片」,因此影片往往呈現出一種模糊粗糙的風格。  

年代文學三部曲

1989 年東歐革命,反對派推翻共產黨政權,也開啟了 1990 年東歐混亂的政治局面與從未體會過的民主化生活,此時匈牙利的經濟也隨之改變,貝拉・塔爾作為目睹一切發生的旁觀者,開始思考生命的重要性與人類存在的意義,進而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          

此時期他更多從「哲學」與「人性」的角度作為電影的切入點,相對減少了批判,改而使個人思想自然流露於螢幕之上,形成專屬於自己,獨樹一幟的敘事風格與電影美學,此時期代表作包括文學三部曲《煉獄人間》、《撒旦探戈》與《鯨魚馬戲團》,其中《撒旦探戈》更被奉為經典。                                                        

  1. 貝拉・塔爾的黑白世界——《煉獄人間》 (Kárhozat)

鏡頭跟隨著某個人物展開,默默地記錄下人物的一舉一動。喝酒、抽菸、發呆、行走等鏡頭往往延續數十分鐘,而人物在鏡頭底下的行為也大多單一,這是貝拉・塔爾慣用的攝影手法,也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濃厚的個人特色,其中也包括 1988 年的作品《煉獄人間》。

電影描述喝酒成癮的男子居住在一個廢棄的礦鎮中,每晚他都會出現在環境殘敗的酒館裡,後來甚至愛上了已婚的酒吧歌手。

後來男子為了與歌手有更多的相處時間,不惜欺騙酒吧老闆和歌手的丈夫,只是歌手對他的愛意轉瞬即逝,歌手的丈夫事後知道了兩人的事情也漠不關心。

一圖看懂

電影氛圍完美營造一個壓抑、苦悶,彷彿沒有希望的世界,喬納森・羅森鮑姆 (Jonathan Rosenbaum)就曾在《芝加哥讀者》中寫「在一個看起來如此壓抑和石化的環境中,竟然可以製作出如此令人著迷的東西。」(圖/IMDb)

分享本圖

影片劇情不多,對話稀疏且氛圍冰冷,並使用長鏡頭記錄下男子與歌手等人相處、周旋的每個細節,同時也奠定了貝拉・塔爾之後的電影風格。

「如果是製片廠的專業人士,他能夠在 20 分鐘內將故事說完,那我為何還要花那麼多時間呢?因為我不想向你展示故事,我想向你展示這個男人的一生。」

  1. 舊體制的輓歌——《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

1994 年上映的匈牙利黑白電影《撒旦探戈》影片時間長達 7 小時,劇情原封不動地翻拍了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的同名小說《撒旦探戈》,並以匈牙利共和國末期為背景,描述生活沈悶的居民試圖合謀偷走社區的錢財遠走高飛,但當計劃正要執行時,離鄉多年的 Irimiás 回到了村子中,並欺騙居民前往城裡享受優渥的生活,村民最後相信了 Irimiás 的話而紛紛受騙。

一圖看懂

電影描述法西斯主義體制底下的集體農村,村民死氣沈沈,毫無生活的激情,貧窮苦悶、道德敗壞,最後遭騙而淪落人財兩失的境地(圖/IMDb)

分享本圖

電影同樣以冰冷的氛圍將村民道德的喪失展現地淋漓盡致,並將影片分為六個小節以呼應主題與原著的「探戈」,每節可以視為獨立一組事件,且貝拉・塔爾會運用長鏡頭分別拍攝同一事件不同人的看法與視角,所以造成一個事件可能出現在不同的小節中,形成一種或前進或後退的視覺感受——就如跳探戈一般。

「片長七小時卻每一分鐘皆雷霆萬鈞,引人入勝,但願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美國著名女性作家、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 繼《撒旦探戈》的東歐悲歌——《鯨魚馬戲團》(Werckmeister harmóniák)

上映於 2000 年的《鯨魚馬戲團》前後製作時間長達四年,只有 39 個鏡頭卻前前後後與七位來自各地的不同攝影師合作。電影描述位於匈牙利平原上的小鎮迎來了一個馬戲團,而最為獨特的是這個馬戲團有一條鯨魚的屍體和一個神秘的王子,且自從馬戲團來到小鎮後,小鎮的一切秩序都受到了干擾,最終爆發了「善」與「惡」之間的衝突。

一圖看懂

《鯨魚馬戲團》改編自匈牙利小說家 László Krasznahorkai 的小說《抵抗的憂鬱》(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 )描述陷入經濟危機的小鎮因為馬戲團的到來而發生了巨變(圖/IMDb)

分享本圖

劇情以輪轉形式從某個角色移動到另一個角色,其中劇組更涵蓋了六百多名非職業的臨時演員,重新演繹了早期紀錄片的真實,加上精準的場面調度和強烈的視覺風格,道出了東歐社會的當時現況——國際上的邊緣地位、荒涼貧困、人們愚昧無知。

2011 年的封鏡之作——《都靈之馬》(A torinói ló)

2011 年,貝拉・塔爾推出了他最後一部作品《都靈之馬》,並宣稱他想說的話、想表達的觀念全都貫徹在這部電影當中。

電影中的人物身份、故事發生背景都做了模糊處理,並由哲學家尼采的故事揭開序幕,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描述尼采在都靈看到一匹頑固的老馬被無情的鞭打,於是他上前去幫助了那匹老馬。

緊接著是在狂風中騎著一匹老馬的父親,畫面一轉鏡頭來到了農村中,一對父女在一個荒涼的農莊過了共七天的生活,雖大部分場景都是搬貨物、套馬、打水、吃馬鈴薯等碎片組成,但父女倆從充滿著活力到最後佝僂著背,奄奄一息的巨大反差感使得電影中滿著沈重的末世氣息。

一圖看懂

(圖/IMDb)

分享本圖

電影中的馬或許就是開頭尼采幫助的那匹老馬,也或許不是,導演沒有給出答案,電影也沒有給出其他資訊,但毫無疑問這部電影帶著尼采式的哲學理念——老馬因為受人折磨所以不吃不喝,就如這對父女一次次的受命運擺佈,從沒水、沒油,到家裡唯一的一匹馬死於絕食,父女最後被困苦的生活完全擊倒,鏡頭中的世界彷彿沒有上帝,也沒有希望。

一圖看懂

電影中幾乎每一天都會出現父親或女兒靜靜的坐在窗戶旁的凳子上,望著外面蒼涼的景色,強風大力拍打著玻璃,營造出一種落寞之感。(圖/IMDb)

分享本圖

貝拉・塔爾式電影雖在 2011 年走向終結,他過往的作品卻帶給現今導演充分的靈感與想像力,就如長鏡頭的拍攝方式被新生代匈牙利導演內梅什・拉斯洛(Nemes László)學習後,以《索爾之子》獲得 2016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另一位美國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則是受到《撒旦探戈》的啟發,於 2003 年坎城影展以作品《大象》獲金棕櫚獎。

中國導演胡波生以《鯨魚馬戲團》的攝影風格與運鏡手法,於 2018 年創作出電影名作《大象席地而坐》,從以上種種例子不難看出這位被譽為「20 世紀最後一位藝術電影大師」雖已經有好一陣子沒再推出新作品,然而他的作品時至今日仍默默地改變著如今的影壇風向。

責任編輯/鄧羽辰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鋼琴家汪奕聞 2

從琴鍵中找尋自我|專訪鋼琴家汪奕聞

鋼琴對我們來說,是好像有些親近,卻又有些遙遠的樂器,但在它長長演進的歷程中,卻創造了相當精彩、豐富且有深度層次的表現面貌,而對於鋼琴家汪奕聞來說,...

金光鐘錶 4

在鐘錶之外,是屬於我的玩興空間|專訪金光鐘錶總經理 龔家賢

如果是個尋常的經商人士,將服務終點定在「 Sold Out 」二字,也不無道理,但龔家賢比起商人,更像是名渾身充滿幹勁的「鑑賞家」,...

巨物美學 10

跨界實驗室|關於電影 》什麼景象引發你的科幻恐「巨」症:3 部電影帶你了解「巨物美學」的神祕色彩

今年春天,有幸一睹科幻史詩《沙丘 2 》的觀眾想必為數眾多,受 Paul 的救世主魅力所打動,踩著沙漠鬼步,亢奮的舉手高喊「Lisan al Gaib!」...

art barsel 4

跟著 ART BASEL HK 總監逛藝術香港!|專訪 ART BASEL HK 總監樂思洋 Angelle Siyang-Le

相較於過去「亞洲金融中心」觀點的香港,近年的香港愈來愈「藝術」了,其中扮演重要推手之一的 ART BAESL HK ,更是不可錯過的每年盛事之一,...

(圖片來源/Flickr)

城市學》大稻埕「年貨大街」:磚瓦皆是歷史載體,收進當地興衰過往

  要過年了!那天,天空好藍,爺爺說︰「走!去迪化街辦年貨。」 「哇!太好了。」阿瑞大聲叫著,去年他也和爺爺去過迪化街。 ——...

矽谷穿搭哲學 20

城市學 》如何不引人注目,又能展現你身價不斐?科技之都「矽谷」的時尚穿搭停看聽

在氣候夏乾冬雨的美國西岸灣區,常駐「矽谷」的科技新貴們,一直是推動尖端科技發展的領頭族群,八股一點的說,光是在求職履歷添上「矽谷」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