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露營不再與永續絕緣 —— 「Eco-Camping」 4 大行動 Tips,實現山林中的無痕綠旅行

讓露營不再與永續絕緣 —— 「Eco-Camping」 4 大行動 Tips,實現山林中的無痕綠旅行

數次回望 2021 年的疫情爆發,長達數月的居家隔離可說是能把一個人的身心靈悶壞不少,隔離久了,就成了疫後「報復性旅遊」的強力助推器,間接帶動了人們渴望逃出水泥叢林,遁入大自然吸入久違的綠色芬多精。近年興起的鄉間「露營」活動,成了年輕族群與家庭在休假期間弛放身心、休閒遊憩的熱門選擇。其中「懶人露營」這一關鍵字,乘著這波風潮演成為台灣「後疫情」旅遊的趨勢,卻也可能隱藏著對自然資源的大量損耗。

截至 2022 年,台灣共有 1,790 座露營場座落於各縣市山區人煙稀少的大型空地,然而在土地的濫墾之下,持續的傷害地表植被;從都市來訪的旅客,也時常遺留大量人造垃圾;加上營地提供的拋棄式露營用具,都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標榜室外也能提供遊客奢華食宿體驗的懶人露營
「懶人露營」又可稱作「Glamping」,是早已於海外行之有年的旅遊形式,由 Glamorous(華麗的、奢華的)與 (Camping)兩個單字結合而成的 Glamping ,顧名思義,人們參加該項活動不需要攜帶各式各樣裝滿車廂的露營用具,只需要像預定飯店一樣下訂行程,並提著行李到達現場便能開啟數日的 Glamping 奢華行程,提供飲食與遊樂行程更是走向精緻化的必備元素,完美適用於今日想遠離都市紛擾,遁入山林田園間的青翠綠地,卻不希望大費周章付出勞力成本的假期旅客。而引進台灣後驚人的發展速度,也衍生出許多瞄準情侶、親子、多人度假等族群的多樣化體驗。
一圖看懂

台灣總計有 1,790 座露營園區,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其中共高達八成的園區確定違反《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森林法》、《國有財產法》、《區域計畫法》等多項法令(圖/Lucas @pexels)

分享本圖

一部分的露營活動正逐漸由親近原始山林,轉化為以舒適、奢華、新穎為亮點的商品化行程,此時為抗衡露營污染的永續理念「 Eco-Camping 」應運而生,將環保的責任,歸屬於所有取之於自然的參與者,包含政府部門、消費者與露營業者等等;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可能對環境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該如何在露營的同時,實踐將汙染行跡最小化的具體作法呢 ? 這次 1% STYLE 為疫後旅遊業由蕭條再度走向興盛的趨勢做出反思,與讀者一同瞭解名為「 Eco-Camping 」的露營新型態,在積極投身戶外活動之際,也能利用更為現代且毫不費力的環保意識,為你的旅程注入一抹嶄新的綠能色彩。

不著痕跡的永續理念:「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

如欲釐清「 Eco-Camping 」的實施方式,那不妨從多方面向刷新認知,就如同露營旅客奉行了與時俱進的環保意識,業者卻容易在未考慮永續利用的狀況下濫墾土地,那僅止於旅客自發的「 Eco-Camping 」,是否終將淪為見樹不見林的杯水車薪?究竟該以甚麼樣的方式將自然環境的綠化保育,轉變為集體行動呢?

一圖看懂

台灣的「無痕山林」運動於民國 95 年由林務局「國家步道環境優化系列發展推動計畫」為維護山林環境保育而發起(圖/midnightbreakfastcafe @flickr)

分享本圖

發起於 60 年代的美國,原是為求教育公眾保育原始山林的「 Leave No Trace 」(無痕山林,以下簡稱 LNT)運動,似乎能與「 Eco-Camping 」的概念進行疊加,成為所有人共同遵循永續理念的合適解方,以下將汲取 LNT 所記載的消費者、露營者以及露營業者都能一同採納的四個露營「環保要點」:

旅遊計劃 —— 露營前的充分計劃準備 

在啟程之前,就已將多日的行程規劃得當,無疑會是露營者乃至旅者得以盡興遊玩的一大福音!然而此舉不僅僅能節省時間上的拖沓,更能為永續山林做出貢獻!

作為注重環境永續的露營者,或許能依照氣候變化、當地地形、行程安排與營區活動等指標,進行有限度的資源攜帶,並且規劃不會造成地質破壞的行走路徑,對減低環境的損耗非常有效。業者也能以環境維護為起點,理解所在露營地的土地限制,訂定土地利用的約束規範,並企劃具環保永續性質的露營行程進行商業推廣,以利尋求商業與永續的平衡。

一圖看懂

(圖/Denise Jans @Unsplash)

分享本圖

營地選擇 —— 在耐受力高的地面建立營地

實踐更永續的露營活動,最廣為人知的做法,往往訴諸於「使用可重複利用的餐具與露營用品」及「汙染物不落地」,可當環保之舉普遍從工具使用與環境整潔下手的同時,也別忘了腳下所踩踏的「土地」,才是露營時最容易遭受人為毀損的一大隱憂;有許多的永續露營園區,都已選擇以保持土壤健康為前提,在已建成的、高使用率的石地、礫地上架設營地,能有效地防止更多原始的地表植被受到踐踏,導致水土流失的情況產生。

一圖看懂

若在已開發完全的露營區進行露營活動,美國 Leave No Trace 協會建議不應拆除已建造完成的設施,才能留給下一批旅客重複利用(圖/Hemerson Coelho @pexels)

分享本圖

美國 Leave No Trace 協會也建議自主紮營的露營者,能在已開發過的營地重複紮營,以防止新的山林區域受到開發,減低人為墾伐的範圍,並且能嘗試在距離河岸邊 60 公尺的地帶搭建帳篷,來為野生動物保留能於河邊通過的行進空間。

只留腳印 —— 妥善處理遺留廢棄物

如前所述,處理人為垃圾對於露營者而言,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環保行動,攜帶環保袋帶走露營時所製造的垃圾,能避免汙染水源及危害野生動物,除此之外,露營園區或是政府單位也能配合設置廢物處理設施以鼓勵資源回收。

例如遠在美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EPA)便制定了許多專用於各項野外活動(露營、登山、溯溪......等)的垃圾打包(Packed Out)政策,透過統一規範宣導旅客在享受國家公園與生態保護區壯麗美景之際,能減少環境污染與不妨礙野生動物造訪園區的機會,能夠將野外環保的實行方式,擴及至所有造訪該地的旅客。

一圖看懂

泰國考艾國家公園素來有「小歐洲」的美名,設有諸多佔地廣大的國際度假村及露營園區(圖/khaoyainationalpark)

分享本圖

而在泰國考艾國家公園(Khao Yai National Park)的應對方針就顯得沒那麼「好聲好氣」了,苦於園區內大量遺留的人造垃圾導致環境髒亂,自然資源與環境部長沃拉兀便制定了「物歸原主」的督導措施,將遺留在營地的垃圾寄回給原露營者的懲罰方式,大大遏止了無視自然生態的人為災難。

維持原樣 —— 請留下你的野外新發現

是什麼為我們製造了所謂「旅遊」的珍貴回憶?無論是佔滿雲端空間的相片紀錄,抑或是在幽靜深林或溪邊野地所撿拾的彩色原石,每個人看待旅遊「紀念品」的象徵意義皆大不相同,但你知道,攜帶自然物件離開原地的舉動,也有可能損害露營區的自然環境嗎?

根據美國 Leave No Trace 協會發表的永續新方向所定義,露營區的誕生,會是種「發現」而不是種「建造過程」,為營區搭建臨時的人造設施(桌椅、營火、棚屋⋯⋯等)有可能會傷害營區地貌,如果在搭建營區時清除了地表的碎石、樹枝,也應在離開前將營地恢復原有地貌,保留其自然原樣,業者也能通過供給能重複利用的餐具、爐火用具的方式,來減少旅客露營時的碳足跡。

一圖看懂

(圖/Victor Larracuente @Unsplash)

分享本圖

而漫步在清幽無比的露營區林間步道中,總是有這麼一叢花草吸引你的目光,在用相機留念的同時,帶走一朵花卉與一塊岩石,看似無關緊要的舉動,事實上,會間接地影響其他露營者在露營過程中發掘體驗的權利;稀有且繁殖速度緩慢的植被,經過經年累月的消耗之後,也會使景觀失去值得令人駐足的往日風采,下次看到繽紛斑斕的花田時,記得千百次的快門,都勝過一次致命的採摘!

圍繞著溫暖營火,從「減法」思維中燃起綠能火苗

雖說「 Eco-Camping 」是在近年全球露營活動蔚為風潮後所誕生的新興概念,可從 60 年代出現的「 Leave No Trace 」就已開始呼籲人們在熱愛山林的同時,應避免其受到不必要的危害;時代推移至今,「 Eco-Camping 」所提倡「負責任的露營」的概念,充分彰顯了實踐環保永續的過程,不只是種強調維穩的行動準則,更是種行走在「減法」思路上的進步思想。

而「 Eco-Camping 」也不僅限於民眾與業者的雙邊配合;截至 2022 年,台灣尚有 8.3% 的露營區位於環境敏感區,甚至有八成的露營區未完全合法,有鑒於台灣並沒有針對露營活動制定專法進行制約,若政府能在露營法規上做出相應的改善,從食衣住行育樂皆有所觸及的露營產業著手,便能經由三方的努力,逐步將台灣旅遊活動所能造成的汙染最小化,在朝向零碳排的路途上持續邁進。

參考資料:

《Leave No Trace》:Leave No Trace

《台灣山林悠遊網》:無痕山林

《Inspired Camping》:How Ecotourism And Glamping Are A Perfect Fit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鋼琴家汪奕聞 2

從琴鍵中找尋自我|專訪鋼琴家汪奕聞

鋼琴對我們來說,是好像有些親近,卻又有些遙遠的樂器,但在它長長演進的歷程中,卻創造了相當精彩、豐富且有深度層次的表現面貌,而對於鋼琴家汪奕聞來說,...

金光鐘錶 4

在鐘錶之外,是屬於我的玩興空間|專訪金光鐘錶總經理 龔家賢

如果是個尋常的經商人士,將服務終點定在「 Sold Out 」二字,也不無道理,但龔家賢比起商人,更像是名渾身充滿幹勁的「鑑賞家」,...

巨物美學 10

跨界實驗室|關於電影 》什麼景象引發你的科幻恐「巨」症:3 部電影帶你了解「巨物美學」的神祕色彩

今年春天,有幸一睹科幻史詩《沙丘 2 》的觀眾想必為數眾多,受 Paul 的救世主魅力所打動,踩著沙漠鬼步,亢奮的舉手高喊「Lisan al Gaib!」...

art barsel 4

跟著 ART BASEL HK 總監逛藝術香港!|專訪 ART BASEL HK 總監樂思洋 Angelle Siyang-Le

相較於過去「亞洲金融中心」觀點的香港,近年的香港愈來愈「藝術」了,其中扮演重要推手之一的 ART BAESL HK ,更是不可錯過的每年盛事之一,...

(圖片來源/Flickr)

城市學》大稻埕「年貨大街」:磚瓦皆是歷史載體,收進當地興衰過往

  要過年了!那天,天空好藍,爺爺說︰「走!去迪化街辦年貨。」 「哇!太好了。」阿瑞大聲叫著,去年他也和爺爺去過迪化街。 ——...

矽谷穿搭哲學 20

城市學 》如何不引人注目,又能展現你身價不斐?科技之都「矽谷」的時尚穿搭停看聽

在氣候夏乾冬雨的美國西岸灣區,常駐「矽谷」的科技新貴們,一直是推動尖端科技發展的領頭族群,八股一點的說,光是在求職履歷添上「矽谷」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