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體訂製的西服最早可以追溯至十八世紀的英國,當時位於倫敦的薩維爾街(Savile Row)有一家專門為皇家訂製軍服、騎馬服的店鋪,後漸漸發展成為人們訂製西服的地方。
相對於一般日常服裝,西服代表著一種更為禮貌與尊重的穿著型態,而這股西裝穿著風氣隨著 1840 年的鴉片戰爭與明治維新分別傳入中國和日本,進而輾轉流傳至台灣,並發展出融匯東亞文化的西服風格。
台灣西服起始:日本西服與中式「紅幫」
台灣西服的普及始自日本統治時期,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政府大力推動現代化,更明定西服為正式服裝,使當時的天皇、首相、大臣乃至一般平民百姓出席正式場合時,多半穿著西服,並且視西服為「進步的象徵」,而台灣在 1895 年進入日治時期時,相較於日式和服,反而更普遍地以帽子搭配中西混合的馬褂、西服。
日治時期下的台灣人身上雖仍穿著長袍馬褂,頭上卻已經戴著西化象徵的「 中折帽」(圖/台大數位典藏館)
分享本圖然而日本非台灣西服的唯一引入管道,在清末時,其實已有不少福州移民帶著一身技藝渡海來台定居,當時素有菜刀、剪刀、剃頭刀的「福州三把刀」稱號,其中剪刀即代表著由福州人所帶來的洋服裁縫文化。
日治時期,一般平民百姓出席正式場合時,多半穿著西服,並且視西服為「進步的象徵」(圖/台大數位典藏館)
分享本圖而在 19 世紀的中國,西服店就已開始萌芽,如蘇州「李順昌西服店」與上海「和昌號」,20 世紀初始,中國內地的西服店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尤其是在 1920 年代新文化運動中,上海作為較早開放的通商口岸,許多當地的中式裁縫店便開始西服的學習與製作。
另一方面,有一批經常被要求到船上為西方人修補西裝的「拎包裁縫」,他們一遇到修補不好的衣服,就會想辦法拿回去研究,透過拆解西服來進一步了解西服的結構與剪裁方式,為中國的西服製作技術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而這批「拎包裁縫」又因祖籍多來自寧波的奉化與鄞縣,而被稱作「奉幫師傅」,因上海話中的「奉」與「吳」同韻,且同為「紅毛人(西方人)」服務,因此逐漸在上海形成一個依靠縫製西服謀生的裁縫團體,正是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紅幫裁縫」。
上海紅幫背景雄厚,時局的動盪與異地謀生的心酸讓組織的關係格外緊密,更懂得相互提攜,後甚至與寧波商幫合作,從花紗棉、染織、網布到縫紉機工具,完整掌握了原料至器材的上、中、下游的各個產業面。
有一說是中山裝為孫中山返上海時,命當時上海著名西服店鋪「榮昌祥西服號」裁縫師依現有草圖進行修改設計而成,中山裝外觀結合西式、日式與南洋華僑流行風格(圖/維基百科,1946 年蔣中正視察台灣)
分享本圖後隨著 1949 至 1950 年的國民政府遷台,這些縫紉技藝也隨著上海老師傅傳入台灣,為台灣西服歷史增添另一種不同色彩。
搖擺不定的民族認同——馬褂與洋服
1920 年隨著文化運動的開展,台灣人的民族意識也逐漸覺醒,雖然此時的洋服蔚為流行,但「台灣服」(清制服裝)依然沒有離開人們的生活,甚至轉而成為凝聚台灣意識、仕紳階級表達不滿的「工具」。
例如曾在日治時期參與過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等組織的黃旺成(筆名菊仙、熱言生等),為了對日本政府壓迫協會的行為表達不滿,便換下了原本習慣的洋服;而當時如林獻堂(為日治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臺灣議會民主運動者之一,同時為霧峰林家當家)等知識份子,比起西服,更常以傳統的長袍馬褂出席各式場合,像是櫟社詩會、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理事會等。
台灣文化協會,圖中可見有人穿著西服,有人穿著長袍馬褂(圖/維基百科)
分享本圖在 1945 年台灣光復的十年後,越戰爆發,作為戰線之一的台灣每天約莫有上千名美軍停留國內。為了因應時局,台灣內部的裁縫店大量引入洋服與西服以供應這些駐台美軍所帶來的家眷,這不僅帶動西服店生意的興盛與發展,也改變了台灣的穿搭觀念——強調「訂製」與「合身」。在女裝的設計上,講究緊腰線條,而西服剪裁上更偏向窄長設計,兩側口袋採斜向設計以襯托出腰身。然而這波西服熱潮並未持續太久,最終隨著越戰的結束而逐漸式微。
美軍抵台使台灣夜間娛樂場所大大增加,也引入了當時美式文化的流行(圖/Flicker @USMC Archives)
分享本圖走過戰後西服盛衰,如今他們依然屹立不搖⋯⋯
一直到 1970 年十大建設的展開帶動台灣經濟開始迅速發展之後,西服的生意才有所起色。而此時的消費經濟好轉也使當代品味產生改變,人們喜好以突出且明顯的設計彰顯個人財富,包括誇張的設計、清楚的 LOGO 等。
過去中國傳統服飾的特點為寬大、不注重人體造型、剪裁技術以平面為主,而主導上海、寧波的「紅幫裁縫」則一改傳統,以洋服慣用的「立體剪裁法」設計,注重人體曲線的展露。而上海與香港亦為當時洋服發展較早的區域,因此 20 世紀初期,台灣在發展洋服生意時,時常會聘請這些地區的裁縫師。
就風格差異而言,當時台北延平北路一帶為代表的西服店以做工較為精細的日式西服為代表,而從博愛路到衡陽街的西服店則是以美軍帶來的西式西服或紅幫裁縫為代表。然而 20 世紀的動盪導致台灣經濟起起伏伏,連帶影響市區內西服店的生意與發展,許多西服店在變化莫測的大環境下一蹶不振,而一些成功撐過這段艱苦歲月的店鋪,則發展出另一條屬於台灣的西服路。
民國 59 年成立的「格蘭西服」
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的「格蘭西服」取自英文的「GRAND」一詞,其中不僅寄予著對於手藝的自我要求與品牌的發展願景,更代表著格蘭西服待客用盡心力的服務態度。
創辦人包啟新先生祖籍寧波,12 歲就成為了裁縫學徒,不僅師承「紅幫裁縫」傳統,同時也向設計學院學習服裝管理,而後國共內戰爆發,包先生在紅幫師傅的牽線下先後來到香港與台灣,並開始計畫成立個人的西服品牌。
1970 年的中山北路是台灣最為時尚的精華地段,「格蘭呢羢西服有限公司」就是在此地成立茁壯,甚至獲得蔣家及辜振甫等人的青睞,後由包啟新先生交棒給陳和平總監,開啟了格蘭西服的新世代。
「格蘭西服」陳和平總監(圖/格蘭西服)
分享本圖2000 年開始格蘭西服逐漸向外擴展,不僅代表台灣赴日本、奧地利、義大利、德國等多國參加西服大會與比賽,更先後取得多項優秀成績。而陳和平總監後來以多年的執業經驗,自創「紅外線水平量測儀」,使西服能夠更為精準的貼合使用者的身材——即便是嚴重駝背的顧客。
不僅如此,格蘭服近年來更積極研發並推出各式特殊布料,例如吸濕排汗、竹炭纖維等織品,以配合市場上的各種需求,為男士提供「量身打造」的頂級西服。
格蘭服近年來更積極研發並推出各式特殊布料,例如吸濕排汗、竹炭纖維等織品,以配合市場上的各種需求(圖/格蘭西服)
分享本圖民國 79 年成立的「力上西服」
力上西服創辦人梁冬富時至今日已有超過五十年的西服製作經驗,8 歲時來到台灣,14 歲便已開始與上海師傅李龍飛學習西服的製作,33 歲時創立了個人品牌,並於 1990 年創辦力上西服。
「力上西服」梁冬富先生(圖/力上西服)
分享本圖許多知名人士如連戰、陳水扁、王永慶、孫運璿等人都是力上西服的顧客之一,而近年來,梁冬富先生也開始將畢生技藝傳授給年輕子弟,希望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台灣西服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許多知名人士如連戰、陳水扁、王永慶、孫運璿等人都是「力上西服」的顧客之一(圖/力上西服)
分享本圖民國 64 年成立的豪伯登西服
如若是老一輩的台北人絕對都有聽過豪伯登西服的名聲。民國 52 年,人稱廖師父的廖謙輝在學徒出師後便於民國 64 年在台北市仁愛路成立了豪伯登西服。
豪伯登西服的廖師傅(圖/豪伯登西服官網)
分享本圖多年來,豪伯登西服秉持著傳統手作風格,從老一代的西服師傅中累積了多元而深厚的手作工藝,提供客戶多樣的西服選擇——無論是正式晚宴、日常商務還是時尚休閒,客戶都能根據不同的場合找到最適合的西服款式。
豪伯登西服的每一件西裝,都是由一位剪裁師傅搭配一位手工師傅共同完成,過程除了剪刀、熨斗、縫紉機外,並不用其他機器設備(圖/豪伯登西服官網)
分享本圖而豪伯登西服的每一件西裝,都是由一位剪裁師傅搭配一位手工師傅共同完成,過程除了剪刀、熨斗、縫紉機外,師傅們並不用其他機器設備,而是秉持著按部就班的制服準則,經過精細的剪裁、假縫試穿、定版以及縫製,為滿足客戶的需求而盡心盡力。
從清末的閩粵移民渡海來台,到日本明治維新所展開的全面西化,再到國民政府遷台的上海紅幫裁縫,台灣西服歷史看似輾轉克難卻也豐富多彩,中式、日式與西式的碰撞使台灣西服師傅掌握著外人沒有的獨門技藝,而如今科技進步帶動服裝產業的精益求精,客戶也比過往更加講求品味的展現、重視品質與服務是否到位。
在這樣的世事變遷下,國內的老牌西服店依然能夠在琳琅滿目的進口名牌西服中開闢出屬於台灣的西服風格,經歷漫長歲月後仍舊欣欣向榮,生意興隆,一如當年。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劉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