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頭剛冷的切線中,尋出的柔性文化能量—— 2023 花蓮石雕藝術季

作為石頭的故鄉,近三十年來,花蓮以不間斷舉辦的石雕藝術季,致力推廣著石雕藝術,試圖從岩石剛冷的切割線條中,尋找柔性的文化能量。(圖片來源: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形象影片)

「風的輕咳和水的吻痕/在立霧溪兩岸的山壁上/塑出最完美的曲線/讓山川河海全都匯聚於花蓮/寫下夢與愛的諾言/讓整個臺灣驚艷」,這是詩人向陽筆下峻嶺深壑的花蓮,描繪著自然的鬼斧之工,與立霧溪急速下切岩層的獨具地貌,而這也正是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的開場白。

億萬年前劇烈變動的地層,震出了花蓮百年的石業榮景。作為石頭的故鄉,近三十年來,花蓮以不間斷舉辦的石雕藝術季,致力推廣著石雕藝術,試圖從岩石剛冷的切割線條中,尋找柔性的文化能量。透過年年創新的策展主題,邀集橫跨歐、亞、非等 10 國,共 24 位海內外藝術創作者參與,為石雕藝術注入更多樣的創意巧思與敘事風貌。

一圖看懂

(圖片來源: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形象影片

分享本圖

作為石頭的故鄉,近三十年來,花蓮以不間斷舉辦的石雕藝術季,致力推廣著石雕藝術,試圖從岩石剛冷的切割線條中,尋找柔性的文化能量。

探究石材萬千可能,時序呈現四大主題

望著一塊塊巨形原石,它們從何而來?又將化身什麼?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以《石宇宙》為命題,由胡氏藝術所策劃,想一探石礦猶如宇宙繁星般的萬千可能。以時序的斷點和空間的切片作概念,並回視石雕的最根本的元素——石材,讓石頭不僅只是創作媒介,試圖從多維角度重新探討石的根源至未來的想像。

活動以「雕塑主題特展」、「國際戶外創作營」、「民眾共創活動」、「科技鏈結藝術」四大面向策劃,尤其以為期一個月的國際戶外創作營為藝術季核心,邀請義大利、法國、德國、保加利亞及伊朗等 10 位國際雕刻家來台進行駐地現場大型創作,從石材廠的粗胚遴選到實地雕琢與刻鑿,步步將原石雕塑成多樣可能。

國際雕刻家的參與,為整座城市帶來多元視野與國際性思維,也讓大眾可以近距離與雕刻家、石雕作品們互動和交流。不僅如此,本次藝術季更另將雕刻家們的成品們,以 3D 建模鑄成 10 款限量數位石雕 NFT ,透過科技結合藝術,讓創作跳脫實體,能以數位之姿被自由欣賞並免費收藏。

一圖看懂

為期一個月的國際戶外創作營為藝術季核心,邀請 10 位國際雕刻家來台進駐地現場創作,從石材廠的粗胚遴選到實地雕琢與刻鑿,步步將原石雕塑成多樣可能。(圖片來源: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社群專頁)

分享本圖

捕捉「石」的今昔——巨型石球、遠古石聲

在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的「雕塑主題特展」中,延續石宇宙中的宇宙大爆炸概念,以《心形之爆》為子題,邀請14位海內外藝術家、雕刻家們,以自身擅長的藝術領域創作,在各種關於「石」的作品中,探討自然、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並詮釋歷史、產業和身體的可能性。

其中,又以兩位跨域藝術家的作品不容錯過,分別是來自南非攝影師 Dillon Marsh 的《 A Sum of Stone 石的總和》全新創作,以及來自日本的聲音藝術家大和田俊所展出的《Unearth / paleo-pacific 發掘/史前太平洋》。

一圖看懂

南非攝影師 Dillon Marsh 的《 A Sum of Stone 石的總和》全新創作。(圖片來源: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形象影片

分享本圖

一顆吸納花蓮石礦的巨型石球,降落在山谷之間。石球怎麼出現的?又為什麼會在那裡?這是來自南非的攝影師 Dillon Marsh 所拋出的問題。

Dillon Marsh 擅長捕捉影像,並透過CGI電腦生成圖像,將一顆顆不同材質的球體模型置入真實場景,創造具想像與思辨空間的可視化作,過往他便曾以《 For What It's Worth 》一作,探討南非的礦業與生態、經濟、歷史之間的議題。 Dillon Marsh 本次在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展出之作品《 A Sum of Stone 石的總和》,也取其近似概念,將臺灣目前已開採約 8.25 億噸的大理石具象化為石球,透過創作,讓大家一起對「石頭的故鄉」花蓮,開啟更多好奇與窺探之慾。

一圖看懂

南非攝影師 Dillon Marsh 過往曾以《 For What It's Worth 》一作,探討南非的礦業與生態、經濟、歷史之間的議題。(圖片來源: Dillon Marsh

分享本圖

來自日本的聲音藝術家大和田俊,則透過聲音跨域作品《 Unearth / paleo-pacific 發掘/史前太平洋》展示,試圖探索石頭之於環境的前世今生。

若石頭會說話,那它想告訴我們什麼?海洋古生物的殘骸在地層堆積,經過高溫高壓的地質作用下成了變質石灰岩。大和田俊透過將酸性溶劑以點滴的方式滴在石頭上使其化學反應,將數億年前存於石頭之中的氣體釋放,並用麥克風拾取、放大過程中細碎微小的氣泡聲,使觀眾能親耳聽到來自遠古時代的石之聲,想像自身一同穿越至史前之地。

一圖看懂

日本聲音藝術家大和田俊透過聲音跨域作品《 Unearth / paleo-pacific 發掘/史前太平洋》,試圖探索石頭之於環境的前世今生。(圖片來源: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形象影片

分享本圖

以石雕創作,打開和花蓮在地居民的對話空間

除了戶外創作營與精彩特展之外,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更規劃大大小小的衛星展區。包含藝術座談、專場導覽、石器彩繪、石刻、打石等共20場的「民眾共創活動」,讓整個花蓮城市成為無牆美術館,以創作打開和花蓮在地居民的對話空間。

當石頭不再只是建材,而是成為創作的思考介質,我們得以在石的原始力量中尋出自然的反思。藝術季的總體規劃,展現了石礦的多面向與發展潛能,並讓大眾重新思索石雕中所蘊含的無限,回頭再讀一遍《石宇宙》的策展論述,正實實在在展現著花蓮如宇宙般的創意與創造力。

一圖看懂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規劃大大小小的衛星展區,讓整個花蓮城市成為無牆美術館,以創作打開和花蓮在地居民的對話空間。(圖片來源: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形象影片


分享本圖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

日期| 9 月 30 日(六)至 10 月 29 日(一)

地點|花蓮縣文化局園區、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夏2

當莫內遇見夏荊山|趙忠傑與東方藝術的「再一次」對話

從印象派到佛畫,趙忠傑的收藏轉向不只是一場美學選擇,更是一場東方文化的話語重建。他推動藝術教育、建立基金會,計畫以科技與人文共構台灣未來的文化地標。...

2

這個夏天,和布丁狗一起做便當:ABC Cooking Studio 推限定手作便當課「布丁狗的野餐日」

說到夏天最療癒的事,大概就是和可愛的布丁狗一起待在廚房裡了。ABC Cooking Studio 這次和三麗鷗合作,推出了一個讓人光聽就覺得心情很好的課程...

(圖片:Nothing)3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Nothing 中 聽見世界|Nothing Ear (Open) 評測:開放式耳機的美學誘惑與真實挑戰

Nothing Ear (Open) 以開放式耳掛設計與透明美學吸引設計愛好者,也為長時間配戴者帶來舒適新解方。然而在真實使用中,...

(圖/台中藝術博覽會 提供)

在這個夏天,藝術熱力引爆台中:三場展覽勾勒城市感知的未來路徑!

當城市的節奏越來越難以捕捉,藝術卻總能為我們指出新的感知路徑。從一座備受期待的美術館誕生、一次東西名作的跨海交會,到一場集結 62...

(圖/RIEDEL 提供)

1% KNOWLEDGE》喝葡萄酒,為什麼還要對酒杯斤斤計較?葡萄酒杯如何改變你的品味體驗,從 RIEDEL 談起

葡萄酒早已成為生活品味的象徵,但要真正理解一瓶酒,選對酒杯才是關鍵。從中世紀粗重木杯到現代功能化設計,酒杯早已不再只是容器,而是風味的放大器。不管是...

(圖/@ARABAKIROCKFEST X)

2025日本必去六大音樂祭:落於山中湖畔 x 遠觀富士山,解鎖絕美聽團地點!

在人群中唱著歌曲,隨著旋律自由的擺動,彷彿靈魂被拉入音樂的世界…。 聽團,是許多人追尋自由的方式,享受音樂的過程。近年來,隨著喜愛樂團的人數漸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