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口傳探尋部落起點,花蓮太巴塱文物館首展《TAFALONG 太巴塱》盛大開展,四大展區傳承遠古文化

1_太巴塱_展覽第二區_續存.jpg

秀水明山的花蓮縣光復鄉,亦是阿美族最大且最古老的部落「TAFALONG 太巴塱(塱,音同「朗」)」部落的所在地,「太巴塱」實為原住民語中的「白螃蟹」,在太巴塱的河岸邊經常可見此品種的螃蟹排列於此,與部落族人共存相依,也因此在太巴塱部落裡各處皆有生動的螃蟹木雕、圖騰、彩繪等裝飾品。

一圖看懂

花蓮太巴塱文物館首展《TAFALONG 太巴塱》於太巴塱 ilisin 豐年祭期間盛大開幕,正式展開為期兩年的展期。(圖片來源:沿岸製作 提供)

分享本圖

以創世神話為起源的太巴塱部落,先後歷經清領、日治及國民政府等時期的世代交替,但太巴塱不僅堅強地捱過外來文化的衝擊,更在漫漫歲月的積累下滋養出深厚且獨特的文史內涵,如今看來,時光倒成了豐養部落的一帖良藥,讓文化發展得更加豐富多彩。然而直至近代,古老的太巴塱部落也面臨著文化斷層的問題,為了將部落珍貴的文化承傳至未來世代,「太巴塱文物館(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於 2023 年正式落成,而其首展《TAFALONG 太巴塱》更由花蓮縣政府指導,花蓮縣文化局主辦,由沿岸製作 Atelier YenAn 策展,於 2023 年 8 月 18 日正式展開為期兩年的展期。沿岸製作主理人陳彥安作為此次的策展人,以自己國小前往太巴塱國小交換學習的回憶作為策展的出發點,廣邀不同的專業團隊與部落密切合作,期許能以多元的角度、全新的觀點,在交流的同時激盪出新的火花。

讓太巴塱「親口」說出屬於部落的故事——沿岸製作

此次《TAFALONG 太巴塱》特展,由長期關注部落文化保存的臺灣設計公司——沿岸製作,接下重任,但本身既非太巴塱部落的「族人」,沿岸製作作為一個「外人」,在籌辦過程中,是否曾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又是如何說服族人相信團隊的能力與判斷呢?面對此提問,團隊不僅不覺受冒犯,更大方地向我們分享團隊在過程中是如何同時以「外人」及「旅人」的身份,主動接觸並與部落族人合作,最終憑藉著誠心,成功地邀請族人加入這場部落傳承的行動。

一圖看懂

在沿岸製作團隊進行前期田調以及籌備的過程中,不僅讓部落族人能更認識、接納團隊成員,也讓團隊能有機會更深入且長期的參與太巴塱文化傳承作業。(圖片來源:沿岸製作 提供)

分享本圖

「太巴塱是一個具有黏性的地方。」沿岸製作團隊憶起移居太巴塱的年輕朋友曾說過這麼一句話,而這份體悟團隊也在完成策展後真切的體悟到了。

關於「地方」及「部落」文化,長年居住於此的當地居民絕對比團隊更為熟悉,因此策展團隊的任務是「聆聽」、「觀察」與「統整」。為了此次策展,沿岸製作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田野調查,以「旅人」雪亮的視野進行觀察,並最大幅度地接收「地方的聲音」,再將過程中所蒐集到的部落知識、族人經歷及故事以脈絡歸納成更有系統的概念,與此同時,團隊也一再地提醒自己,無論在影音拍攝,亦或策展規劃,切莫將既有經驗貿然套用至族人身上,必須在不打擾地方的情況下,找到太巴塱部落想為自己發聲的方式,並協助居民向外界傳遞真正想傳遞的訊息。沿岸製作願將這份用心化作一處精心設計的舞台,讓太巴塱部落的族人能驕傲地帶著自己的文化站上台,向世界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故事。

即便辛苦,沿岸製作團隊仍享受著親身踏進不同「地方」的每一次機會,並深信唯有切換視角及清空預設立場,才能與當地居民達到有效的互動,進而認識臺灣多元且豐富的文化底蘊。策展人陳彥安與共同策展人張庭瑄也表示,相較於展現團隊的成果,他們更希望能透過策展開啟眾人探尋太巴塱文化的「起點」,讓每一次的參與連結著太巴塱部落與每一位走進展場的遊客,繼而開啟跨時空、跨文化的交流,讓所有人都能成為文化媒介的一部分,在受到熏陶及啟發的同時,將神秘且豐富的部落文化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被眾人傳頌並延續著。

以口傳延續失傳工藝,以真心接續文化斷層

提到此次策展的主視覺,沿岸製作在設計上以土地作為主要象徵,層層堆疊的圖騰如同地層,凝聚了部落經歷的萬千歲月,建構出「太巴塱」的輪廓與樣貌;在色調選用上,「TAFALONG」標準字選擇淺綠色作為新生的象徵,並以在阿美族文化中別具意義的黑色為視覺底色,如同種子吸收養份後在這塊土地上萌芽,更代表著蘊含土地力量的部落文化能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

一圖看懂

《TAFALONG 太巴塱》展覽主視覺海報。(圖片來源:沿岸製作 提供)

分享本圖

展區規劃上,本次展覽以「口傳文化」為主軸,共設計了四大展區,其中以太巴塱部落族人親自獻聲錄製的部落神話作為前三大展區的脈絡基底。

第一區「 起源 」,以阿美族創始神話「Tiyamacan」為開端,耆老 Osay Hongay 簡燕春的嗓音與聲光裝置邀請大家一同遙想遠古情境;第二區「 續存 」以階梯地形帶大家走過太巴塱祖先繁衍生存、遷徙定居之困境,抵達坡頂並聆聽部落祭司 Ka’ti Karo 林正治協同 10 多位耆老共同彙整的「Doci 與 Lalakan」故事;至於第三區「 社會 」,則以藝術裝置的象徵性轉譯,呈現太巴塱小學生們在黃梅玲老師帶領下錄製的「Mayaw 與 Onak」故事,讓參與者能仰望省思祭儀精神之源頭與階級傳承內涵。

此外,考量到口傳神話經轉述後可能因講者的個人詮釋而延伸出不同的版本,展場亦特別設置了故事錄音區,讓部落族人能現場錄下自己所了解的神話版本作為紀錄,當每一個版本匯聚在展場時,不僅能反映出部落龐大的集體想像,且不論是族人或非族人都能體會到口傳文化的精神及魅力所在。

一圖看懂

《TAFALONG 太巴塱》展區以聽覺呈現口傳文化的魅力與精神。(圖片來源:沿岸製作 提供)

分享本圖

跳脫時空框架,打造沈浸式的觀展體驗

除了從聽覺參與整場展覽外,《TAFALONG 太巴塱》的展覽空間不大,在視覺上卻懂得巧妙地運用光線變化來塑造整個觀展體驗的起承轉合。

一圖看懂

《TAFALONG 太巴塱》第一展區——「起源」(圖片來源:沿岸製作 提供)

分享本圖

以剛進門的「暗」作為起點,隨後將進入到滿盈藍色光線的小空間,直至前方開闊的坡地,佇立各處的文物在聚光中彷彿擁有了自己的靈魂,而空間也展現了靈魂的趨光性,引導參與者在黑暗與光明間遊走,以感官體驗去刺激並碰觸文化的本質。最後,就在參與者即將帶著這份震憾與敬畏離開展場時,習慣黑暗的眼睛一經門外炙烈的日光照射後便頓時睜不開眼,猶如從時光縫隙回到真實世界一般,而此時的觀展體驗才正式地畫下句點。

在文物展示方面,有別於傳統、常見的玻璃櫥櫃,沿岸製作依循部落的神話脈絡,以故事性的情境展示,讓我們能更身歷其境的想像部落生活的真實樣貌,甚至在最後一個展區——「傳承」,更以 3D 掃描將族人所提供的文物以嶄新的型態永久留存,現場也能透過互動裝置聆聽文物持用者錄製的說明,非研調性質的論述打破冰冷的那道牆,傳遞了真實主觀的情感記憶,文化得以透過數位化的形式去實現另一種傳承,也鼓勵新興世代的我們不要放棄持續探詢歷史根源、以科技書寫文化的現代意義。

一圖看懂

太巴塱文物館文物展示畫面。(圖片來源:沿岸製作 提供)

分享本圖

除了展區的靜態展出之外,此次也特別邀請了裝置藝術家同步留信 messagingleaving 與部落工藝師 Rongac Ciwku 李美嘉共同創作,由傳統編織手法延伸,呈現出新舊融合的新型態舞台。而開幕活動也邀請 AHA Saloon 主理人張勳進(Jeffery Chang)與花蓮在地酒吧五米停留合作,在參與了太巴塱 Ina 的採集工作坊以及太巴塱 ina 2.0 的酒釀工作坊後,為展覽設計專屬調飲,搭配開幕禮品,讓展覽內容更加豐富。

一圖看懂

《TAFALONG 太巴塱》特展開幕禮品,包含 T-Shirt、提袋(圖片來源:沿岸製作 提供)

分享本圖

在展覽中走進文化過往、從信念中走出部落未來

沿岸製作團隊從田調及籌備期所認識的部落朋友口中得知,由於文化斷層以致部落有許多傳統技藝,例如傳統織布工藝、藤編工藝、陶藝工藝...等皆流失於時代更迭之中,因此,此次特展同時規劃了多場展場導覽及藝術家現場創作分享,更邀請了當地團隊籌劃了約 20 場的周邊活動,例如由在地團體規劃的部落導覽,能呈現族人心目中的太巴塱;部落工藝工作坊,如阿美陶、藤竹編織、傳統織布等,傳承著蘊含生活智慧的部落精神;阿美族特有的野菜與釀酒文化經驗,讓訪客實地品嚐部落的滋味。另外也有針對部落族人而籌辦的族譜工作坊以及耆老故事分享會。團隊希望藉由多面向的周邊活動,除了讓訪客以更貼近部落的視角體驗部落文化以外,也期許部落遊子可以重新認識部落,亦呼籲部落耆老及年輕世代一齊思考如何復振傳統技藝,落實展覽的核心價值——「傳承」。

一圖看懂

《TAFALONG 太巴塱》織布體驗工作坊。(圖片來源:沿岸製作 提供)

分享本圖

沿岸製作表示,儘管太巴塱部落已勇敢地跨過歷史更迭的大風大浪,但如今部落正處於一個新舊思想相互拉扯的階段,藉著此次特展,團隊希望能與大家共同思考並找出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族人應堅持把握的傳統價值。此外,團隊更希望能常態性地邀請部落長輩進到太巴塱文物館,在階梯教室與青年朋友分享古老的部落知識與經驗,讓整個文物館的空間能更有效地被利用,讓空間真正地成為部落的文化傳承基地,而沿岸製作此次透過特展的籌備所獲取的寶貴經驗,以及族人、遊客在過程中所提供的反饋,未來都能作為團隊創作計畫的養分之一,除了能更深入了解不同族群、不同面向的臺灣文化之外,也能透過設計的力量,讓許多部落的美好得已被後世持續地推廣、傳承下去。

一圖看懂

(圖片來源:沿岸製作 提供)

分享本圖

「TAFALONG 太巴塱」展覽資訊

責任編輯/吳文琦 

延伸閱讀

我喜歡獨自躲在黑盒子裡觀影,並放逐自我對這世界的好奇。

而我亦願當個躲在角落說故事的人,用自己的眼睛將生命看進心底,再將這份美好悄悄地透過故事送給願意停下腳步閱讀的你。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非常林奕華 3

意念詮釋的轉化再轉化|屬於劇場與映画的非比尋常

你怎麼觀看「劇場」?舞台劇型態的表演的呈現,對於每個觀者來說其實是非常具有屬於自我的視角的,而每一個「視角」必須依靠特定時空的獨立存在,...

cyber city 11

城市學 》「不宜居」也是種城市願景?當賽博龐克「Cyber City」成為我們的後末日家園

三月末《銀翼殺手》導演剪輯板重新上架串流平台,我們又有了難得的機會,一探這部科幻迷心中的類型經典,而《銀翼殺手》也是第一部將明確的「賽博龐克」概念,...

寵物經濟 8

你的寵物將不只「只是寵物」?「牠經濟」中創造的新興想像

「少子化」成為當代社會面對的最重大議題之一,隨著傳統家庭觀點的結構改變,寵物開始成為日常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毛小孩」暱稱的形成,也代表了家庭對寵物的觀點...

鋼琴家汪奕聞 2

從琴鍵中找尋自我|專訪鋼琴家汪奕聞

鋼琴對我們來說,是好像有些親近,卻又有些遙遠的樂器,但在它長長演進的歷程中,卻創造了相當精彩、豐富且有深度層次的表現面貌,而對於鋼琴家汪奕聞來說,...

矽谷穿搭哲學 20

城市學 》如何不引人注目,又能展現你身價不斐?科技之都「矽谷」的時尚穿搭停看聽

在氣候夏乾冬雨的美國西岸灣區,常駐「矽谷」的科技新貴們,一直是推動尖端科技發展的領頭族群,八股一點的說,光是在求職履歷添上「矽谷」二字,...

金光鐘錶 4

在鐘錶之外,是屬於我的玩興空間|專訪金光鐘錶總經理 龔家賢

如果是個尋常的經商人士,將服務終點定在「 Sold Out 」二字,也不無道理,但龔家賢比起商人,更像是名渾身充滿幹勁的「鑑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