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 》今天,我們拿小說當火車票:初探荷蘭「全國閱讀週」如何將書籍引入生活日常

荷蘭全國閱讀 2

在網路發達的現代,精簡化、被篩選與無限制求快的資訊流通成為主流,人們開始認知到網路,已然成為生命中的不可分割。相比之下,更為「傳統」的紙質媒體(書、報紙、雜誌),反而退居成少數。根據《 2023 臺灣民眾閱讀行為暨實體書店》數據顯示,台灣有近 8 成的民眾,每週閱讀時間,不超過一小時,有超過 2 成的民眾,平均一週之內沒有看過任何一本書。

社群媒體、搜尋引擎的內容含量近乎包山包海,有任何疑問,都能在網路上找到解答。當人們越發講求資訊的吸收效率,實體圖書的未來,也無可避免地迎向低谷。與此同時,虛假、浮誇的碎片化資訊,也開始充斥在生活周遭,日漸被視為無法輕忽的隱藏問題;反之,「紙本閱讀」在某些地方,卻還是能逆行於潮流,受到人群、民間文化的擁護,成為一種不該式微的慢生活文化。

一圖看懂

荷蘭獨立書店的文學交流活動興盛,書店時常會根據不同的經營特色(語言、類型)邀請各形各色的作家。(圖/boekenweek facebook )

分享本圖

今天要談論的主角「荷蘭」,雖然也是受科技浪潮席捲的一份子,但在 20 世紀上半葉,當荷蘭出版業開始發起地方性質的文學活動,致力於維護實體書店生存的同時,國民的閱讀習慣,也由此催生出影響顯著的質變。

本文將介紹的「全國閱讀週」( Boekenweek ),便是荷蘭愛書人們,尤其自豪的年度盛會。究竟荷蘭是如何在國內打造全民閱讀的流行風氣?「全國閱讀週」又在該國國民心中,起到了甚麼深遠作用?

實體書的恆久流傳,荷蘭人共襄盛舉的「全國閱讀週」

當有人問起荷蘭人的閱讀文化,有甚麼特別之處?答案永遠不會是累積了多長的閱讀時間,或是每年花費了多少錢填滿書櫃。而是人民與實體書之間,存有穩固的聯繫紐帶。根據荷蘭 kvbboekwerk 數據調查顯示,就算在歐洲疫情大流行的隔年 2023 ,仍有高達 9% 的荷蘭國民,每個月最少購買一本書。且有超過一半( 53% )的買家,皆是由實體通路購買。除此之外,比起吸收新知,從繁瑣日常中插入閱讀時光的「 Reading just for fun. 」,也就是以「娛樂」為購書目的的買家,占比高達 55% ,也許比起銷售金額,這一數據,更能說明實體書在荷蘭人生活中的地位,始終屹立不搖的原因。

一圖看懂

《全國閱讀週》每年會邀請國內外知名作家,參加主辦方舉辦的開幕典禮,進行盛大的作品交流活動。(圖/boekenweek facebook )

分享本圖

藉由國內出版商、作家、書店等單位的通力合作,「全國閱讀週」從 1932 首次舉辦後存續至今,一直是圖書界的指標性活動。在 2023 年,有 43% 的荷蘭國民,都間接參與過當年閱讀週的部分活動,全國各地的書店,都會在十天之內,密集發起文學論壇、文學競賽、圖書展等等能讓民眾廣泛接觸閱讀、深入交流、分享心得的活動 —— 從刺激圖書銷售的原始初衷,延續至近代,隱藏在書本背後,那抵抗資訊氾濫的「反潮流」色彩也逐漸顯現。

其中有兩項閱讀週期間固定籌辦的活動,值得你深入了解:

值得收藏的「禮物書」文化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閱讀週標誌性的「禮物書」活動:從 1930 年開始,為慶祝《荷蘭出版商協會》50 週年,舉辦了首次的禮物書活動後,大受讀者歡迎。到了兩年後的 1932 年,便成了每年都會在閱讀週舉辦的固定活動。只要顧客在書店購書消費滿 15 歐元,就能免費獲得專門為閱讀週發行的「年度禮物書」,主辦方每年都會與荷蘭本地的知名作家合作,發表最新的荷蘭文書籍。

在 40 ~ 60 年代,主辦單位還會逗趣的隱藏禮物書作者的身分,列出一份清單,讓參與民眾只能從書的內容字句中,猜測出作者是誰的特殊傳統,只要猜對了還能拿到主辦方準備的獎品。該傳統到了現今雖已不再施行,可這一活動,格外彰顯了作家們對文學創作與出版業的高度投入,即使不在自己的作品上留名,也期望能讓荷蘭的閱讀文化走向繁榮。

一圖看懂

閱讀週期間,禮物書作者會在國內各個城市的書店巡迴現身,舉辦講座簽書會,吸引當地大量讀者共襄盛舉。(圖/boekenweek Facebook )

分享本圖

維基百科就有紀載從首屆以來每年的圖書週主題,和相對應的年度禮物書,內容會是控制在 29,000 字或 96 頁的中短篇小說,輕薄簡便、易於攜帶,精心設計的封裝也頗具收藏價值。

由上述可知,和本地文化接軌的優質書籍,能令荷蘭讀者長久停留,但有甚麼原因,能讓閱讀週能在荷蘭存在 90 餘年之久?我想是實體書賦予的收藏性、稀缺性,佔有了一定的功勞。想像家中書櫃永遠空出一角留給收藏者,從嶄新到泛黃,逐年排放整齊的禮物書,積累了數年,也悄悄化為歲月更迭的另類證明。

點此看 2000 年後的年度禮物書們 ▶ 連結

只有這天,可以拿書充當車票的日子

到了 21 世紀,大眾運輸系統在荷蘭國內愈趨健全,閱讀週又誕生出了另一熱門特色。自 2002 年起,荷蘭國鐵(NS)剛成為全國閱讀週的最大贊助者,在該年發起了「火車讀書日」的年度活動,只要持有該年閱讀週的禮物書,就能利用書背印製的 QR code ,免費在閱讀週的最後一個星期日乘坐火車,到現在已持續舉辦了 22 年。

「國家鐵路公司對閱讀懷有一顆熱情的心,因為閱讀,是人們最喜歡在火車上用來度過乘車時間的活動之一。」荷蘭國鐵曾如此表示,歸功於荷蘭國內有高比例的通勤人口,擁有在交通工具上閱讀的習慣(根據 NS 調查,會攜帶書上火車的乘客佔比高達七成),每年會有超過 20 萬人在「火車讀書日」攜帶禮物書,搭上火車,來趟鐵路走讀之旅。

有時還會邀請禮物書的作者來到車廂內,舉辦一場小型讀書會,吸引車上旅客一同加入。對此,曾撰寫過閱讀週年度文章的 Murat Isik ,在列車上參與了新書朗讀會後,曾熱切的說道:「在火車上與讀者見面,是多麼的美妙與充滿活力。可惜的是,這天也是閱讀週的尾聲。這週充滿了許多精彩的讀者會面與談話。」

一圖看懂

荷蘭國鐵( NS )標誌性的藍黃相間配色,源自於荷蘭國徽上的經典搭配。踏上荷蘭大眾交通工具,就能發現與台灣人手一機的景色截然不同(圖/IG @wma1999 )

分享本圖

撇除以旅遊為目標的交通選擇之外,往返在大城市各處的通勤時間,因高速鐵路,或捷運系統而大幅縮短,卻意味著,我們只能保有更少的時間,在匆忙的一天開始之前沉澱身心,此時,似乎就需要為生活,製造點可控的「鬆弛感」以取得平衡。

相較於在彈指間能肆意滑動,瀏覽龐雜資訊的社群媒體,翻閱書本的每頁墨跡,專注在書中的一字一句,思考文本拼湊後的深刻意涵,確是種張弛有度的放鬆型態。

在哪都能與閱讀同好共享的美妙「儀式感」

單以數據面來看,歐洲許多國家的閱讀文化一直是各有千秋,街道店鋪隨處可見坐在長凳、露天座椅上的讀者們,聚精會神的翻摺書頁,抑或是站在擁擠的地鐵車廂內,也不忘騰出一隻手,緊抓著小說不放也並非稀少難見。

一圖看懂

2022 年閱讀週邀請禮物書作者 Ilja Leonard Pfeijffer 在古老基督教堂舉辦新書分享會,比起書店又莊嚴了許多。(圖/boekenweek Facebook)

分享本圖

上述這些在公共場所培養的閱讀習慣,對讀者來說,是個能在喧囂都市中的某一片刻,找到生活留白空間的私密儀式。而來自荷蘭的「全國閱讀週」,便是在國民本就愛書成癡的人文環境中,找到了得以凝聚新舊讀者(消費者),以此長久經營的專屬定位。

倚賴荷蘭人講求誠實、清醒、理性,篤信平等主義( egalitarianism )的社會共識,圖書賣場與文藝場所的文學交流活動,才得以蓬勃發展。針對書籍內容,交換所思所想之餘,經過讀者之間的口語交流實現內化,再於都市裡的隨機場域中,構建出相得益彰的人文景觀,亦如源自個人「儀式感」的成功昇華。

一圖看懂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
「書是面鏡子,人只能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內心。」—— 西班牙作家 卡洛斯 ‧ 魯伊斯 ‧ 薩豐( Carlos Ruiz Zafón )

在網路技術發達的現代,任何想要的資訊,僅需敲打幾聲虛擬鍵盤便唾手可得,可無形中,卻被動捨棄了文字能帶給人心的無限潛力。由薩豐在其著作《風之影》中撰寫的一席話,也多少揭示了「閱讀」的真正目的。不只是期望與書中故事產生突破原有思維的雋永共鳴,更多的是,依靠閱讀過程中的反覆思考,我們能逐步理解從前未曾察覺的內心樣貌,也拉長了有限的生命體驗。

即使是閱讀,也有分深淺這人人皆知,在我們越來越習慣,有時也不得不習慣萬事得向 Google 大神請教的時代,不妨刻意留點空餘時間,獻給書店裡那些並非全知全能的實體書們,不求知道些甚麼,但求體會些甚麼。

 

參考資料:

  1. 《 kvbboekwerk 》:Nederlanders blijven lezen, kopen weer vaker in fysieke winkel
  2. 《 cpnb-nl 》:Boekenweek 2024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鋼琴家汪奕聞 2

從琴鍵中找尋自我|專訪鋼琴家汪奕聞

鋼琴對我們來說,是好像有些親近,卻又有些遙遠的樂器,但在它長長演進的歷程中,卻創造了相當精彩、豐富且有深度層次的表現面貌,而對於鋼琴家汪奕聞來說,...

金光鐘錶 4

在鐘錶之外,是屬於我的玩興空間|專訪金光鐘錶總經理 龔家賢

如果是個尋常的經商人士,將服務終點定在「 Sold Out 」二字,也不無道理,但龔家賢比起商人,更像是名渾身充滿幹勁的「鑑賞家」,...

巨物美學 10

跨界實驗室|關於電影 》什麼景象引發你的科幻恐「巨」症:3 部電影帶你了解「巨物美學」的神祕色彩

今年春天,有幸一睹科幻史詩《沙丘 2 》的觀眾想必為數眾多,受 Paul 的救世主魅力所打動,踩著沙漠鬼步,亢奮的舉手高喊「Lisan al Gaib!」...

art barsel 4

跟著 ART BASEL HK 總監逛藝術香港!|專訪 ART BASEL HK 總監樂思洋 Angelle Siyang-Le

相較於過去「亞洲金融中心」觀點的香港,近年的香港愈來愈「藝術」了,其中扮演重要推手之一的 ART BAESL HK ,更是不可錯過的每年盛事之一,...

(圖片來源/Flickr)

城市學》大稻埕「年貨大街」:磚瓦皆是歷史載體,收進當地興衰過往

  要過年了!那天,天空好藍,爺爺說︰「走!去迪化街辦年貨。」 「哇!太好了。」阿瑞大聲叫著,去年他也和爺爺去過迪化街。 ——...

矽谷穿搭哲學 20

城市學 》如何不引人注目,又能展現你身價不斐?科技之都「矽谷」的時尚穿搭停看聽

在氣候夏乾冬雨的美國西岸灣區,常駐「矽谷」的科技新貴們,一直是推動尖端科技發展的領頭族群,八股一點的說,光是在求職履歷添上「矽谷」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