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 》今日照常營業!在寂寞城市我們從不打烊,那些屬於移民與打工人的「深夜商店」

今日照常營業 6

在某些歐美社會新聞,會提及亞裔店主,面對入室搶匪時仍然處變不驚,抄起桌下的槍砲或是一根香蕉(真實事件)就是頓不要命的輸出,「 Donˊt mess with asian shop owner. 」的印象在美國不逕而走。或是影視作品中,熱情的拉丁裔櫃台店主,永遠在街訪鄰居間像個老朋友,記得你的雞蛋三明治要半熟,對待所有顧客保持著鬆弛、自然,賓至如歸的服務態度。

移民或工人群體在許多地方,時常與草根味十足的藍領精神綁定,叛逆卻又海納百川,和主流文化、次文化皆有所掛勾,在市井群像中更顯如此。他們團結一致、自力更生,與其連結至深的社區商家,更是他們閒暇時酷愛踏足的休憩場所。

上次的城市學,我們聊到了來自柏林的深夜商店「 Spätis 」為社區帶來的凝聚力量不容小覷。「深夜商店」不僅能打破族群間的文化隔閡,連時間,也沒能阻擋人們想在三更半夜「打牙祭」的迫切需求。

一圖看懂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

今天我們額外找到了兩種「深夜商家」,從誕生之初,便為城市帶來未曾間斷的形象重塑。一是遠在大洋另一端的紐約 Bodega 雜貨店,它重演了 Spätis 那以移民文化進駐都市的熟悉情景,兩者在本質上存在異曲同工之妙。

二是鄰近德國,以精緻飲食文化聞名全球的法國「 Relais Routiers 」,也同樣貼近藍領群體,卻開展出有別於柏林,在市中心提供飲酒/零售交雜的複合式商業地帶,反而在過眼雲煙的快速道路旁,以公路餐廳的型態,在法國都市郊區廣為人知。

本篇文章我們會用更多深夜商店的案例進行延伸,聊聊更多來自西方世界的 Night Shop 光景。當然,也不太需要擔心它們營業時段,是否對夜貓子來說過於苛刻,因為它們鮮少打烊。

Bodega 雜貨店,多國雜揉的紐約血統

一圖看懂

Bodega 的便利與紐約都市緊湊的生活節奏達成互補,許多紐約人習慣提早和商家訂些熱三明治與黑咖啡,以便在快速取餐後能繼續奔向工作地點。(圖/Flickr)

分享本圖

在號稱「民族熔爐」的美國,便利商店帶有移民色彩,是再普遍不過的事,而 Bodega 雜貨店作為便利商店的同宗分支,在美國紐約,更是最具「共榮觀感」的平民商家。在好萊塢作品中,它們時常扮演市井小民與「 New Yorker 」形象綁定的視覺標籤。論最普遍的流行應用,你可以隨意點開任意超英電影系列作便能略知一二,要創造親民形象,將場景帶入 Bodega ,幾乎成了最老套,也最有效的做法。

Bodega 在西班牙語是「酒窖、倉庫」的意思,這類移民便利商店起源於 1900 年代初,由西班牙裔和古巴裔移民帶進紐約,後由 1920 年代大量入境的波多黎各人接手經營,它們從貧困的哈林區,和移民人口密集的曼哈頓下東城發跡擴張,在發展初期,就成為數十萬拉丁移民投入社交、找工作、找租屋處,或跟老闆套交情賒帳的公共娛樂場所。

一圖看懂

因某種成俗的好萊塢拍攝習慣,「私營商店」在超英電影時常成為主角們大顯神威的表演舞台,也許創作者們一致認為,這是最能彰顯紐約庶民氣息的地方。(圖/imdb)

分享本圖

在以雜貨店自居以前,最早的 Bodega 還是以酒館的形式營業,但隨著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在城市商業區終成常態,Bodega 也逐漸從夜晚限定的酒館,轉型為販售包裝食品、乾貨、乳製品等零售產品的便利商店。

走入店內,商品羅列在狹長的走道兩側,靠近櫃台,還能看到底下的透明櫥窗裡疊著大塊起司、新鮮肉品,有的老闆還會賣自製的美式咖啡與總匯三明治,當作店家能打出響亮名號的 signature 特色餐點,售價 10 美金有找,且套餐的製作過程「組裝」迅速,非常適合在街道上急行軍的上班族。

爾後過了數十年,不論是因戰後物資匱乏,還是沒有下一代子女接手,許多 Bodega 店鋪在 80 年代開始經歷了存亡危機, 在此契機下,這些店鋪,又陸續轉手給了後期遷入城市的多明尼加人。到了 90 年代,紐約有 80% 的 Bodega 都由多明尼加人經營,不禁要讚嘆這反覆在各族裔間易手的歷史進程,讓 Bodega 在紐約市,長出了多國混血的生長背景。

一圖看懂

現做的 Bodega 三明治,為紐約人提供價格更親切的外食選擇。(圖/instergram)

分享本圖

在上一世紀人口密度高的可怕的紐約,Bodega 的店鋪密集度,雖不至於和台灣小七、全家比肩,但絕對緊隨在後,行經兩三個街區就能看見紅黃相間的看板,用粗圓字體寫上店名 —— Bodega 幾乎 24 小時營業,不僅成為同一移民群體在社區內社交、聊八卦的去處,更能不分晝夜,供應著紐約客以親民價格填飽肚子的民生需求。

在近代,各行各業都有所謂「正逐漸消失的手藝 or 老店」。從 Bodega 的例子來看,每一次的「經營不善」,在其後都由不同族群透過繼承、接手的方式,使其受到異質文化洗禮,再度以嶄新面貌重生,這似乎是種不斷重演的必然現象。

一圖看懂

每間 Bodega 店主都喜歡飼養「 Bodega Cat 」來對付害蟲老鼠,可最終都無可避免地成為社區店舖內的吉祥物兼活招牌受顧客愛戴,為業績貢獻了一份心力。(圖/instergram @bodegacatsofinstagram)

分享本圖

我們現在看到的 Bodega 可能早跟它百年前的「祖先」天差地別,但其發展脈絡,一概起自南轅北轍的拉丁與海島文化。這類受移民歷史全盤影響的店舖,到現在仍是紐約庶民生活的樂趣點綴。

而這在文化交會景況更顯躁動的柏林(以夜生活的發達程度來看),反而是種「非常態」。拉遠來看,即便同樣是不夜城,紐約深夜店家要克服的商業競爭,似乎又比 Spätis 來的艱難了些,可不變的是,著力於商店主理人與來往顧客的親密互動,始終是保全他們不受時代淘汰的長久之計。

Relais Routiers 是法國卡車司機的公路良伴

Relais Routiers (簡稱 Routiers )在法國是種需要經過特定機構認證的營業場所,可以理解為公路餐廳或是路邊休息站,卻跟美國公路電影裡會出現招牌的楓糖鬆餅、免費黑咖啡的路邊熟食店略有不同,說它是「公路版」的米其林餐飲體系也不為過。

除了接待稍作歇息的國內旅客,Routiers 更為舟車勞頓的卡車司機,提供專屬於他們的傳統料理及熱心服務,神奇的是,它的創立起於一位熱心的報社記者。

一圖看懂

受 Relais Routiers 認證的餐廳,都會在招牌上出現紅藍相間的 Logo 供行經的司機們識別。(圖/Flickr)

分享本圖

Routiers 的故事始於 1934 年,當時一位名叫 François de Saulieu 的報刊記者,觀察到卡車司機「奔波即日常」的生活作息,使他們的飲食、衛生需求被嚴重忽視。同年,「 Relais Routiers 」的同名公路指南,開始在 Saulieu 的製作和推廣下,在法國公路旁的餐廳、咖啡館裡發放。

《 Relais Routiers 》指南/雜誌專門記載運輸從業人員該知曉的最新資訊,還隨時更新全國各地適合卡車司機短暫停靠的餐廳,這些商家,會裝設標誌性的紅藍招牌在道路旁閃閃發亮,讓司機能一眼辨認,彷彿海上水手在顛簸旅程中,探尋以久的燈塔亮光,照亮卡車司機的眼前路。

在美食方面,Routiers 除了供應尋常的公路簡易餐點,還在往後開發出了特有菜系。通常 Routiers 的菜單會每日更換,而法式鄉村料理在其中佔了大宗,以「親民價格」與「飽足感」為優先,卻同時能在其中看見不少講究之處。

一圖看懂

《 Relais Routiers 》除了出版年度指南,還有以法國道路交通為主要內容的雜誌刊物。(圖/facebook @Les Routiers / Journal )

分享本圖

最特別的菜色,像做工細緻的「牛肉捲」,外觀形似曾經風靡過一陣的威靈頓牛排,但餡料則「接地氣」的很,由火腿、米飯、蔬菜等易於飽足的食材填充,令人食指大動。還有法餐中的知名菜品「小牛犢頭肉」作為招牌,顧名思義,可以參考亞洲地區吃腦補腦的豬腦湯作為類比,其肉質肥而滑嫩,顯然法國人也和我們一樣,有不浪費食材的烹飪特色,據說這還是法國前總統雅克 · 希拉克最喜歡的傳統佳餚。

一圖看懂

紅酒燉牛(豬)肉是司機餐廳的常見菜色。(圖/tripadvisor.com )

分享本圖

而擁有 Relais Routiers 認證的餐廳,也有可能會在指南中被賦予像米其林餐廳一樣的「星等」評分,不過其判定標準除了食物的美味之外,還有服務是否足夠熱情友善,價錢是否低於 15 歐元,是否為司機提供舒適的休息設施(盥洗、過夜)等聽來就十分貼合工作型態的評分條件。

跟前述的深夜商店相比,《 Relais Routiers 》指南關注的客群,更偏向國內長途旅客、工作者所需的「餐旅合一」,依靠定期性的實際造訪,評選值得體驗的公路休憩勝地,間接培養了「深度旅遊」的內容輪廓;對道地傳統菜餚的堅持,也算是種在地人渴望品嘗消失「在地味」的懷舊賣點,與移民們選擇在 Spätis 尋找家鄉味的用意,可說是殊途同歸。

雖然不同國家出現的 Night Shop,它們各自經歷的發展背景可說是天差地遠,城市裡的商業場所,有可能因族群文化受到影響,也可能經由特定工作型態的大量群聚,而長成相應的經營特點。

紐約 Bodega 從拉丁裔移民發跡,經歷多個族群的轉手,在截然不同的異國文化中嘗試頑強生存,你能說他混血,也能說它跟美國民族融爐的本質是相互輝映的,說它非常的「國際化」,倒不如說,它具有專屬於紐約的特色血統,是由移民血緣長出原動力的深夜商店。

一圖看懂

(圖/Flickr)

分享本圖

相比起 Bodega、Spätis 等由外來移民一路扶持的複合型店家。Routier 將目光鎖定在特定工作客群(司機),以熟食為主的經營模式,更加貼近我們在東亞地區熟知的居酒屋、角打鋪,或臺灣人深夜特愛前往的「豆漿油條店」,這些因藍領輪班制度的出現,開始大為普及的店家,形成和西方傳統大城市會出現的「非原生文化」分庭抗禮的在地力量。

論其中的共通點,則無一例外,是商店本身帶給顧客「返家」一般的歸屬感,以及經營者與顧客緊密締結的人情韻味:關注在「人」,則得人心,想必這也是連鎖速食店和便利商店給不了的東西。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5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那些關於Apple 的起與落,以及其他。

2014 年 9 月,那支被設定是庫克時代第一支手機的 iPhone 6 正式上市,你可以說 Apple 進入了另一個新的「世代」(雖然褒貶不一);十年過去...

日韓賞楓首圖

日韓秋季賞楓的慢旅行指南|漫步「楓」情秋日,與你探尋絕美的旅遊風景

當秋風輕拂,漸變的葉色猶如細緻的油畫筆觸,描繪出秋天獨特的韻味。每一片楓葉的顏色變化,都在詩意地訴說季節的故事,無論是在清晨的露水中,還是在黃昏的余暉裡,...

戈家黎人物採訪

愛是我勇敢前行的驅動力|戈家黎在逆風中揚帆,為毛孩子們構築載滿幸福的諾亞方舟

『寶貝,你知道嗎,今天姊姊遇到了一個真正的天使。』在採訪當天回到家後,我緊緊抱著毛孩子,輕聲說著這句話,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位天使,...

2024老屋新生大獎10

2024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改造計畫 TOP 8|集結現代設計巧思,幫日治糖廠、廢棄戲院、古早商行脫胎換骨

建築作為反映城市多元樣貌的載體,像是台北市民舉目可見的恆久紀念碑,不僅吸納了土地與人文的共同記憶,還存在著隨時間產生可觀變化的改造可能,...

夏威夷可納咖啡4

全球產量 0.01% 珍稀咖啡豆進駐便利商店|近期登陸台灣的「夏威夷可娜咖啡」為何特別昂貴?

在精品咖啡文化尚未普及的數十年前,咖啡界有著三大最為人熟知的頂級產地,分別是非洲吉利馬札羅,和台灣人熟知的雅買加藍山,以及這次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