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聯合創辦人秘密打造「量子谷」,但為何刻意遠離矽谷?一樣是生產電動車,為何蘋果 10 年造車失敗,但小米 3 年就成功? ⋯⋯ 1% STYLE 希望持續服務一群獨特的夥伴:永遠渴望具體而微的生活建言、關注能豐富日常的獨特體驗、以及培養超越國界和時間的視野。
讓我們每週二從國際角度關注以下的未來大事紀:
- 科技熱議 ▍輝達聯合創辦人秘密打造「量子谷」,但為何刻意遠離矽谷?
- 電動車 ▍一樣是生產電動車,為何蘋果 10 年造車失敗,但小米 3 年就成功?
- 商業熱議 ▍沃爾瑪每分鐘入袋 4 千萬營收還不夠?亞馬遜將超越其為全球最大企業
- 科技熱議 ▍微軟研究院數百名工程師撤出中國,全球大「輪調」背後的角力為何?
-
本週我們也推薦您值得閱讀的三篇好文章:
輝達聯合創辦人秘密打造「量子谷」,但為何刻意遠離矽谷?
(圖/華爾街日報)
分享本圖華爾街日報導讀:未來十年的財富,押注在這?輝達創辦人秘密打造「量子谷」,但為何選離矽谷很遠的地方?
AI 晶片霸主輝達( Nvidia )共同創辦人普里姆( Curtis Priem )最近表示,將捐贈 7,500 多萬美元,讓在紐約的倫斯勒理工學院,能夠擁有一套由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IBM )製造的量子運算系統,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台在大學校園中使用的量子電腦。
普里姆在輝達擔任了十年的技術長,在輝達市值突破 2 兆美元之前,就已套現。他目前的願景:在紐約哈德遜河谷,打造美國量子運算研究的中心,培養大量的人才,同時將哈德遜河谷改名為「量子谷」。但為何選在在紐約州這工業已經落寞的城市?
他說,他最新押注的目標是將紐約哈德遜河谷打造成美國量子計算研究的中心。他的願景是培養大量的人才,從而帶動衍生企業的發展。雖然學校和地區官員與他一樣樂觀,但在紐約上州這一座昔日工業榮光已伴隨可拆卸襯衫領子一同落幕的城市,這項任務可能會很棘手。
普里姆說,矽谷已變成由 Meta Platforms 和 Google 等公司主導的「社交應用谷」,他認為當下在紐約州正發生著更多的創新活動。他提到了奧爾巴尼納米科技園區 ( Albany NanoTech Complex ) ,這裡是半導體公司開發新晶片技術的地方。
一樣是生產電動車,為何蘋果 10 年造車失敗,但小米 3 年就成功?
(圖/華爾街日報)
分享本圖華爾街日報導讀:一樣是生產電動車,為何蘋果10年造車失敗,但小米3年就成功?
蘋果從 2014 年開始,進行電動車開發項目泰坦計畫 ( Project Titan ) ,但最近消息傳出,蘋果內部已經正式宣佈取消長達十年的 Apple Car 電動車開發計畫。反觀小米,電動車計畫才喊三年,就在今年做出第一款電動車 SU7,到底為何差距這麼大?
3 月底在國內市場推出 SU7 後,小米已接到大量訂單,正在全力開動生產。總部位於北京的小米表示,4 月初以來已交付了 1 萬多輛電動汽車,並收到了近 9 萬輛合約訂單。
SU7 的售價在 3 萬至 4.2 萬美元之間,該公司稱,充電一次可行駛最高 500 英里,較特斯拉( Tesla ) Model 3 在中國有類似配置的版本售價低 4,000 美元左右,而續航裡程較後者高出 200 英里左右。
瑞銀( UBS )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 Paul Gong )表示,新型電動汽車更像是帶電池的電腦。鞏旻說,在整個電動汽車供應鏈上,中國車企現在幾乎領先於其他所有製造商。
為了節省時間和成本,小米借鑑了特斯拉和其他汽車製造商的做法,挖掘自身的產品開發專長,並融入中國快速發展的汽車供應鏈。得益於在筆記本電腦、攪拌機和寵物攝影機領域的多年磨礪,小米開發出了適合善變的消費者群體的各種功能,包括磁吸在 16.1 英寸中控屏下方的可拆卸物理按鍵,以滿足那些不喜歡通過觸摸屏控制音量或調整座椅的人士的需求。在整合智能手機、汽車和家用設備方面,小米在消費產品方面的專業能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手機螢幕可以鏡像到觸摸屏上。當汽車處於回家模式時,一旦汽車到達設定的離家距離,家裡的智能燈和空調就會打開。
4 月份,在中國最大的年度車展上,小米展位被全球各大汽車品牌的高管們圍得水泄不通。有關該展會的一段影片顯示,比亞迪( BYD ) CEO 王傳福對小米 CEO 雷軍說,他起初還為小米捏了把汗。現在王傳福稱讚小米為不容易且敬佩的。
沃爾瑪每分鐘入袋 4 千萬營收還不夠?亞馬遜將超越其為全球最大企業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華爾街日報導讀:全球最大企業寶座將換人做!沃爾瑪每分鐘入袋4千萬營收還不夠?過不了多久,亞馬遜將超越?
十年來,沃爾瑪( Walmart )一直是美國收入最高的公司。該公司去年銷售額高達 6,480 億美元,相當於每分鐘營收超過 120 萬美元。
擁有這種地位的好處多多,沃爾瑪在與產品製造商談判以及在政策問題上與政府官員打交道時能更有底氣。這種頭銜也值得驕傲:招聘廣告經常把能夠效力於這家「在《財富》世界 500 強中排第一」的公司宣傳為一項額外的優勢。
最近,沃爾瑪的霸主地位似乎搖搖欲墜。如果目前的銷售趨勢持續下去,亞馬遜( Amazon )很可能很快就會超越沃爾瑪。亞馬遜去年的總收入達到 5,750 億美元,同比增長 12% ,而沃爾瑪的收入增幅僅為 6% 。
沃爾瑪的龐大規模意味著要實現銷售額每年增長 4% 左右的目標,該公司今年的銷售額必須再增加 260 億美元。這絕非易事。
雖然亞馬遜和沃爾瑪的業務存在著正面競爭,但也有很大差異。亞馬遜的利潤主要來自雲計算和廣告等非零售業務,同時通過快速運輸搶佔零售市場份額。沃爾瑪的大部分銷售額和利潤來自美國門店,同時發展廣告和在線銷售等副業。
熟悉沃爾瑪的人士說,該公司高管最擔心的是亞馬遜通過非零售業務不斷增加利潤的能力,以及以越來越快的運輸速度,和更多的產品選擇蠶食更多的零售市場份額。其中一些人說,在公司內部,一些高管正在強調沃爾瑪作為良好企業公民的形象,並強調沃爾瑪在服務顧客和員工方面必須是佼佼者,而不僅僅是最大的公司。一些人說,沃爾瑪的規模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每一次失誤都會受到過度關注。
微軟研究院數百名工程師撤出中國,全球大「輪調」背後的角力為何?
(圖/華爾街日報)
分享本圖華爾街日報導讀:「世界最紅的實驗室」撤出中國?微軟研究院數百名工程師,全球大「輪調」;26年心血不要了?
1998 年,微軟在中國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研發團隊,專注於雲端研究和 AI 。2004 年,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雜誌將微軟亞洲研究院,評為「世界上最火的電腦實驗室」,後來實驗室擴大為微軟的亞太研發集團( Asia-Pacific R&D Group ),擁有約 7,000 名工程師,其中大部分在中國。
另一位知情人士說,微軟是在本周早些時候提出人員重新安置提議的,員工可在 6 月初之前做出決定。員工也可以選擇留在中國。該人士稱,員工們被告知,上述人事安排將有助於提振微軟在雲計算領域的全球雄心,並滿足各地對 AI 工程師的需求。
這一提議的提出正值拜登( Biden )政府尋求對中國開發最先進 AI 技術的能力施加更嚴格限制之際,這種壓制可能波及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公司。在切斷中國購買先進製程晶片和設備的渠道後,白宮正考慮制定新規,要求微軟和其他美國雲計算公司經許可才能向中國客戶提供先進 AI 算力。
微軟提出的人員重新安置提議,也凸顯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不斷擴大的技術競賽的連帶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兩國的企業往往可能遭受間接損害。微軟一位發言人承認公司已向部分員工提供了可選的內部調崗機會,並表示微軟將繼續致力於在亞洲地區的發展,並將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她未就提出該調崗提議的原因置評。
本週 1% 好文嚴選
-
城市學》遊走古典與大眾之間——淺談「百老匯」走入好萊塢流行文化的步伐
(圖/Unsplash)
分享本圖今年 4 月,在美國實境節目《魯保羅變裝皇后秀》(以下簡稱 RPDR)奪冠的臺灣表演者妮妃雅,在節目中以華麗戲服結合台灣傳統文化概念,透過「香蕉 + 亮片」拔得頭籌,驕傲地自稱表演舞台上的「蕉佛」。
奇觀化雖然源自於《 RPDR 》節目提倡「自我解放」的變裝精神,參賽者除了大多自行設計自己登台的妝髮、服飾、配件等外型以外,還有變裝走秀、歌舞對嘴等精彩表演內容,許多參賽者還有額外的「加分項」讓自己在節目中脫穎而出,例如:主持、模仿、飆演技,幾乎含蓋了屬於「演員的十項全能」,最終也有不少變裝皇后,因參與選秀節目,獲得了被推上百老匯、好萊塢和時裝伸展台等領域的機會。
當然,在這波短暫吹向台灣的「Drag 熱潮」退燒後,撇除本土原有的觀眾,關注變裝群體的人們在這片東亞島國上想必會有所增長。
另一方面,也新增了一些有趣的觀察:美國將「小眾文化」帶入商業範疇的接受度,可說是相當的高,尤其牽涉到表演藝術,背後能轉化的一系列商業脈絡,在數十年的發展下,百老匯早已擁有一套戲劇轉電影、轉演奏會、轉唱片、轉劇集等各種「解壓縮」的開發管道可供選擇,畢竟舞台劇只能久久看一次,移至影廳或數位媒介,卻能反覆的把玩欣賞,《 RDPR 》是一例,上世紀初就已大紅大紫的「戲劇改編電影」又是一例。
點此 ▶ 閱讀全文
- 臺灣首次參戰!巴黎「文化奧運」今年盛夏,匯聚台灣島嶼風華的自由願景
(圖/文化部)
分享本圖可能有人好奇,文化奧運是甚麼時候出現的,怎麼完全沒聽說過的樣子?實際上,上一次奧運會與官方大型文化展會結合,還要追溯到 1948 年的倫敦奧運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藝術競賽」,從 1912 年舉辦至 1948 年,這是由現代奧運會之父皮耶 · 德 · 弗雷迪( Pierre de Frédy )發起的一系列以藝術結合體育為主題,專門接納業餘藝術家的國際創作競賽,以「肉體與心靈的結合」為名,當時的參賽者分別以建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五種領域跨海參與競賽,而獎牌的授予,也和奧運會一樣比照辦理(金銀銅牌),在當時就已成功吸引了大量國際旅客,在觀賞運動賽事之虞,還能在奧運期間的美術場館欣賞破萬件藝術創作。
到了 1949 年,奧委會收到調查報告,發現參與奧運藝術競賽的羅馬藝術家,幾乎全是行業內的專業人士,因此掀起了藝術展會是否應該在奧運會期間「競賽化」的爭辯。從那之後,藝術競賽也因戰後各主辦國的經濟和時間考量而沉寂了好一段時間,更注重跨文化和諧交流的文化節目才開始陸續出現。
而以「國家」單位的策展框架為基礎,巴黎在本屆首次正名這一系列文化節目為「文化奧運」,能夠在奧運文化節目體現屬於臺灣的熱情的島嶼個性和藝術動能,是我們能在今年巴黎奧運盛會可以特別關注的共好美景。
點此 ▶ 閱讀全文
- 跨界實驗室|關於策展》內行看門道:全台瘋搶的倫敦國家畫廊特展 獨特魅力何在?
(圖片來源/陳欣婷)
分享本圖1824 年成立的倫敦國家畫廊( The National Gallery ),位於倫敦心臟地帶特拉法加廣場( Trafalgar )的藝術殿堂,2024 年以其獨特之姿迎接著兩百週年紀念,而自 2020 年起的首度亞洲巡迴展創造了一股風潮,也在今年五月的台灣刮起一道旋風。究竟這檔展覽的魅力在哪裡?而台灣展的熱潮到底從何而來?這絕對是一個有趣至極的議題。
一檔藝術展的門票被「秒殺」,這樣的「熱力四射」確實讓人難以想像,但倫敦國家畫廊的亞洲巡迴展做到了。自 2020 年起,首度亞洲巡迴展覽已從東京出發,再到大阪、首爾、上海、香港與最末站台南,今年五月將抵達台灣的私人奇美博物館,不但引發搶購票劵的熱潮,這場號稱「 200 年首度來台」且「匯聚 50 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的大展,確實吸引眾多的回眸與話題。身為國際重量級的博物館,倫敦國家畫廊展示的不僅是其豐富的藏品,也反映了倫敦及其作為帝國在歐洲文化中曾經的輝煌時期,不僅話題性十足,更創造了亞洲再次「附庸風雅」的熱潮。
點此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