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 AI )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AI 作為新興媒介所生成的圖像,正顛覆性的改變圖像生產方式。在現代藝術和美術教育領域中,AI 在各種創作競賽中的應用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從國際攝影比賽中的結果到學生在校內美展中的使用,都反映了這一技術對創作和評審機制的深遠影響。
近日,攝影師 Miles Astray 以一張名為《 FLAMINGONE 》的照片,在具百年歷史意義的 1839 彩色攝影比賽 ( 1839 Color Photography Awards )中「人工智慧( AI )」類別上奪得第三名,以及民眾票選獎。評審團的組成則涵括《紐約時報》、蓋蒂圖片社( Getty Images )、費頓出版社( Phaidon Press )、巴黎龐畢度中心、佳士得和馬多克斯畫廊等組織成員擔任。
Miles Astray,FLAMINGONE,2024。(圖/Miles Astray 個人網站)
分享本圖然而這張照片並不是由 AI 生成,如牛奶般雪白的沙灘、粉嫩的色系與無頭的紅鶴身軀,如此怪異竟然是一張真實的照片。評審團隊在得知此事後,撤銷了 Miles Astray 的獲獎資格。1839 攝影獎的聯合創辦人兼總監莉莉·菲爾曼( Lily Fierman )表示:「我們的競賽類別經過專門定義,以確保所有參賽者的公平性與透明性。每個類別都有明確設立的標準來滿足所有參賽者與他們的作品。」此外,她也表示欣賞 Miles Astray 的作法,認為這是一個重要且及時的聲明。她說:「我們希望這能給許多擔心 AI 的攝影師帶來關注和希望。」
Miles Astray 對此結果,認為評審團的決議是完全合理與正確,並表示:「自從看到 AI 生成圖像在攝影比賽中擊敗真實照片的實例後,我就想以這種方式扭轉這些事件,因此決定將一張真實照片提交到AI比賽之中。並想借此證明,大自然和人類仍然可以戰勝機器,創造力和情感不僅僅是一串數字編碼。當然其中必然有著倫理與道德的問題,所以我希望評審及觀眾能認知到,我的行動與欺騙大眾的道德問題相比,更著重於藉此來諷喻使用 AI 所產生的道德問題。一張真實照片能在 AI 生成圖像的競賽中獲獎,這當然很諷刺;但相對地,這也是 AI 曾向專業攝影師所做的。」
Boris Eldagsen,Pseudomnesia: The Electrician,2023。(圖/Boris Eldagsen 個人網站)
分享本圖在去年,德國藝術家 Boris Eldagsen 憑藉 AI 生成的照片《偽善:電工》( Pseudomnesia: The Electrician ),獲得 2023 索尼世界攝影大賽(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 )公開組創意類別首獎,在倫敦頒獎典禮上,Boris Eldagsen 卻拒絕領取該獎項,並親自發表有關 AI 生成圖像的聲明,希望能藉此機會引發進一步的辯論。他在得獎聲明中表示:「人工智慧生成的圖像( AI images )和攝影( Photography ),不應該在這樣的獎項中互相競爭。它們是不同的實體,人工智慧不是攝影,因此,我不會接受這個獎項。」同時也呼籲獎項組織者與攝影界意識到兩者間的差異,並公開討論是否要讓 AI 生成的圖像納入攝影競賽之中。
儘管 AI 技術在藝術創作中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並幫助藝術家實現更複雜的構思和創作,但不應該取代人類的情感及創意。評選機制是否能跟得上眼前的 AI 時代,確保 AI 生成的作品和人類創作之間的清楚界限,以維護比賽的公平性和藝術創作的純粹性?
復興商工師生美展首獎作品《大鬧龍宮》(圖/Facebook @Hank Cheng )
分享本圖今年( 2024 年 3 月)在臺灣也發生類似爭議,復興商工師生美展的首獎作品《大鬧龍宮》,被發現是使用 AI 生成創作的。這一消息立刻引發了社會的輿論,許多家長和教育師長對此表示擔憂,並認為學生應該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創意和努力,而不是過度依賴技術工具。這位使用 AI 創作的學生最終被取消資格,並公開道歉。校方也表示,未來評選會更加仔細,並善用 AI 檢測工具加強嚴謹度。確保未來的比賽能夠更加公平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和創意能力。AI 作為一種學習和創作的工具,確實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創作效率和技術水平;但另一方面,過度依賴是否可能會削弱學生的自主創作能力和獨立思考精神?
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你好,人類 Hello, Human 》展出《歌劇院空間》,2024。(圖/台北當代藝術館)
分享本圖AI 首次在創作競賽中獲勝並開始廣受各界關注相關議題,可以追溯回 2022 年時,美國年度藝術盛事之一的科羅拉多州博覽會( Colorado State Fair ),其中,「數位藝術/數位攝影」的首獎由遊戲設計者 Jason M. Allen 使用 AI 生成技術 Midjourney 創建的圖像-《歌劇院空間》(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 )拿下。此件作品在視覺上融合了文藝復興藝術和懷舊科幻風格。不僅展示出 AI 技術在視覺藝術中的潛力,更引發了藝壇以至於全球各地對 AI 創作倫理和版權問題的討論。然而,AI 生成的作品到底應該歸屬於誰?創作者還是演算法設計者?這些問題尚無明確答案。
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你好,人類 Hello, Human》展出《歌劇院空間》訴訟文件,2024。(圖/台北當代藝術館)
分享本圖AI 技術在競賽和創作中的應用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這一趨勢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但同時也伴隨著相應的挑戰和倫理問題,迫使大眾重新審視了 AI 在藝術創作中的定位和價值。未來,如何在 AI 的技術應用與人類創意之間找到平衡,不僅是藝術界和教育界,更是身處 AI 世代的我們所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