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考古現場搬至柏林│朱銘美術館集結台灣藝術家,在德國呈現臺灣當代雕塑展

(圖/朱銘美術館)

把記憶中的熟悉景觀挪至異地,能顯現出反映往昔與現今的謎樣狀態,尤其是再現歷史、社會或時代的共同記憶,依靠藝術家們的游移思索重新顛覆既定的文化印象與洞察觀念。從台北工地、農村祖厝等 8 位雕塑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主題。策展人劉俊蘭表示,希望透過展出作品呈現台灣歷史及社會變遷,藉藝術深化台德兩地交流與對話。

朱銘美術館所主辦的「此地-他方:八種時空轉渡之術」,在 2 月 8 日於德國柏林貝塔寧藝術園區正式開幕,展至今年 3 月 2 日止。

本展為首度在德國呈現的臺灣當代雕塑展,由劉俊蘭(LIU Chu-Lan)策展,匯聚張乃文、康雅筑、林書楷、林育正、劉千瑋、劉柏村、涂維政、吳孟璋共 8 位臺灣藝術家,展出作品囊括鋼鐵、石雕、織線、布料、現成物或拾得物等多元媒材,構成八種獨到的「時空轉渡之術」,讓觀眾得以立足現時此地,碰觸到既真實又虛構的彼時他方。

一圖看懂

(圖/朱銘美術館)

分享本圖

本展以「此地-他方」為題,呈現臺灣當代藝術家於其間的游移探索,關注在交相作用中屢屢變動並被重新詮釋的今昔記憶與未來歷史,特別是其不斷被「此地」和「他方」所形塑而演變的複數性和動態本質。展出的作品植基於藝術家自身感知或個人記憶,也為集體歷史、社會或時代,留下印記、做出回應,涵蓋現代化的想望或廢墟、科技發展的歷史未來、以及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傳統等三面向。

一圖看懂

林書楷作品「陽台城市文明─積木城市語錄」(圖/朱銘美術館)

分享本圖

劉柏村的鋼鐵雕塑〈金剛登天〉關注天地演化與現代文明進展,交織著宇宙歷史概念的宏大敘事和個體微渺存在的思索叩問。擅長挪用、拆解與重構傳統歷史文化符碼的張乃文,在〈頓首〉中提出了他對當下世態的深刻洞察與對未來發展的省思。〈BM2 號石〉為涂維政將當代科技文明擬真假造為遺址或考古物的「卜湳文明遺跡」系列之一,藉此隱喻資訊科技成為當代神話與宗教。吳孟璋作品以少量的人為介入來保存材料本身的語言,有如建築斷片、像是文明遺構的殘跡,隱含了現代化之下人工與自然間的張力。

一圖看懂

(圖/朱銘美術館)

分享本圖

林育正作品中種種現代都會碎片的挖掘與組裝,猶如「現代考古」或「考現」一般,翻出了現代城市駁雜粗糙的赤裸內裡與根本質地。劉千瑋收集了至少經歷四代變遷而頹廢拆解的老屋部件,重新組構詮釋,既指向個人過往,也涉及現代化過程中的集體歷史。林書楷的〈陽台城市文明〉系列,同樣源出家族舊宅被拆毀時,他對現代城市發展變動無常的感知與反思。投入研究傳統紡織、經常旅行的康雅筑,以收集的布料物件編結出個人生命行旅與記憶軌跡,也牽引出不同的文化、歷史和故事。

一圖看懂

林育正作品「理型演算-梯形倆斜式」。(圖/朱銘美術館)

分享本圖

策展人劉俊蘭表示:「本展回應了已故奈及利亞策展人恩威佐(Okwui Enwezor)提議的『歷史性地思考當下』(thinking historically in the present),在歐陸當代藝術重鎮之一的柏林市中心,增添了一個獨特的接觸區,拉近意義多重的『他方』與『此地』之間的距離,也對照思索彼此的差異與相互的關係。」

朱銘美術館表示:「本館成立 26 年來,一直致力於保存、展示和推廣臺灣雕塑藝術。本次特展為朱銘美術館首度在德國呈現的臺灣當代雕塑展,意義非凡,不僅是將臺灣雕塑的多樣性帶給國際觀眾,也是提升臺灣在全球藝術領域曝光度的重要機會。」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夏2

當莫內遇見夏荊山|趙忠傑與東方藝術的「再一次」對話

從印象派到佛畫,趙忠傑的收藏轉向不只是一場美學選擇,更是一場東方文化的話語重建。他推動藝術教育、建立基金會,計畫以科技與人文共構台灣未來的文化地標。...

2

這個夏天,和布丁狗一起做便當:ABC Cooking Studio 推限定手作便當課「布丁狗的野餐日」

說到夏天最療癒的事,大概就是和可愛的布丁狗一起待在廚房裡了。ABC Cooking Studio 這次和三麗鷗合作,推出了一個讓人光聽就覺得心情很好的課程...

(圖片:Nothing)3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Nothing 中 聽見世界|Nothing Ear (Open) 評測:開放式耳機的美學誘惑與真實挑戰

Nothing Ear (Open) 以開放式耳掛設計與透明美學吸引設計愛好者,也為長時間配戴者帶來舒適新解方。然而在真實使用中,...

(圖/台中藝術博覽會 提供)

在這個夏天,藝術熱力引爆台中:三場展覽勾勒城市感知的未來路徑!

當城市的節奏越來越難以捕捉,藝術卻總能為我們指出新的感知路徑。從一座備受期待的美術館誕生、一次東西名作的跨海交會,到一場集結 62...

(圖/RIEDEL 提供)

1% KNOWLEDGE》喝葡萄酒,為什麼還要對酒杯斤斤計較?葡萄酒杯如何改變你的品味體驗,從 RIEDEL 談起

葡萄酒早已成為生活品味的象徵,但要真正理解一瓶酒,選對酒杯才是關鍵。從中世紀粗重木杯到現代功能化設計,酒杯早已不再只是容器,而是風味的放大器。不管是...

(圖/@ARABAKIROCKFEST X)

2025日本必去六大音樂祭:落於山中湖畔 x 遠觀富士山,解鎖絕美聽團地點!

在人群中唱著歌曲,隨著旋律自由的擺動,彷彿靈魂被拉入音樂的世界…。 聽團,是許多人追尋自由的方式,享受音樂的過程。近年來,隨著喜愛樂團的人數漸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