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威尼斯,除了每年二月的威尼斯面具嘉年華,還有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也深受世界的矚目,此次由成功大學團隊策劃的「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在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於 5 月 10 日至 11 月 23 日盛大展開,此次的參展主題是【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 ),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 Intelligens )」角色,有著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之意。

台灣館展品「書山」。(圖/文化部 提供)
分享本圖繼上次的雙年展的展品介紹,隨著開展,這次 1%Style 將帶領大家更深入探討,展品後的隱藏含義。此次的展場,以島嶼「島—群島—半島」概念,帶出台灣的科技、環境、空間之間的關係,並期望透過此次展覽,將當代文化思考與台灣文化,帶往世界舞台。其中參展作品〈邊界彈性〉帶出台南鐵路地下化的議題,一根根的透明壓克力棒,就像是傳統文化中的插香拜拜,一樣,可以由大家決定容積大小與移轉,作品用此種方式,展現出將學術、文化與社區等不同利害關係群體,聯繫在一起,進而打造出反應出都市變遷與調整的一項展品。

台灣館展品「邊界彈性」。(圖/文化部 提供)
分享本圖近年來氣候議題在全世界,是熱烈關注的焦點,此次台灣館也呈現出作品〈氣候正義〉,來揭露在追求高科技與高速度時,背後所忽視的環境議題隱患,以高科技電子紙標籤建構了一座供桌般的科技島裝置,都市熱島焚燒似的影像輪播在電子紙與晶片的控制,啟發觀眾思考,科技島與生態島的兩個事情間,是否有平衡,是否在追求進步時,忽視掉了哪些重要的事情。

台灣館展品「氣候正義」。(圖/文化部 提供)
分享本圖除了多項展品外,台灣館現場還會播放,入圍 2024 年奧斯卡紀錄短片的影片〈金門〉,以金門的日常生活型態,來展現底下的暗流湧動與不確定性,並將金門風光帶向世界舞台。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台灣館也將舉行多場學術論壇,包含與威尼斯建築大學交流的「建築教育」、「生活未來式-學士服與城鎮」 ,又或是集結國內外知名建築師的「內與外:漂蕩與全球流變中的實踐」等,不論是論壇、展品,都展現出現今台灣社會的現況,因此受到許多人的期待。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會場。(圖/文化部 提供)
分享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