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我再次踏上這片土地。依稀記得,上次與尼泊爾朋友聊天,她問我,你還會回來嗎?當時我給了一個模糊的答案,許是多年後,為了徒步而來。夜幕降臨,飛機落地,我走出艙門,抬頭看見特里布萬國際機場,還是記憶中的模樣,心想,好久不見,眾神的國度—尼泊爾,我回來了。
善良、友善、歷史氣息,這是上次我對加德滿都的印象。
搭乘計程車前往酒店的路上,我打開車窗,向外看去,夜已深,路上幾乎沒有行人。轉眼間,來到這次選擇入住的區域帕坦王宮廣場 Patan Durbar Square,穿過古城區的大門,宛如回到古代,建築物、寺廟都蒙上一層年代與異域色彩,讓人不驚對這個城市產生好奇。
「來到尼泊爾,等於去到未來」一位帕坦王宮廣場導遊的描述。今年是西元 2025 年,卻是尼泊爾曆法(維克拉姆曆)的 2082 年。維克拉姆曆起源於公元前 57 年,傳說由印度古代的維克拉瑪帝建立,沙阿王朝於18世紀中葉統一尼泊爾後,則訂立爲國曆,至此在各種政府公文、宣傳海報、新聞中,皆使用維克拉姆曆,而這方式同時也加深了民眾之間的文化認同感。除此之外,節慶亦是使用該曆的其中原因,正巧在我抵達尼泊爾第二大城博卡拉時,遇上 Teej 節(woman festival),當時 hostel 的宣傳海報上, 印著 2082 年,我看了許久,心想確實有身處於未來之感,太有趣了!
抵達隔天,我拿起相機,走出旅店,踏著愉悅的步伐,探索神秘的加德滿都。一提到尼泊爾,也許你第一反應會是喜馬拉雅山,但其實,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整個加德滿都,共有 7 個世界文化遺產。走進 Patan Durbar Square,立馬被精緻的石柱與雕花窗和門吸引,這時一位導遊走來,詢問是否需要嚮導,一開始抱持著猶豫的態度,但他說,若你來到這,只是單純看古蹟,什麼都沒帶走,蠻可惜的。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建築師何培斌說的一句話,建築的真正意義不在建築物本身,而在於它背後的一個歷史意義。

帕坦王宮廣場 Patan durbar Square。(圖/pexels)
分享本圖Patan durbar Square 建立於 17 至 18 世紀,跟隨著嚮導 Prakash 的腳步,穿梭於這座最早源於 3 世紀的古城,走在石頭路上,看著身旁紅磚色的建築與印度教的神像們,抬頭看建築物的雕花窗與門,好似回到不可追溯的時間線裡,讓我不驚好奇,Patan 古城又稱為 Lalitpur 藝術之城,這些細緻的雕花窗,單純只是為了藝術嗎?導遊說著,「這還有防偷窺作用呢,若站在室內,可以透過窗戶看到外面,但窗外的人,看不見內部。」
與以往參與的 tour 行程不同,除了歷史古蹟,還與 Prakash 一路上聊尼泊爾美食、頌缽,聊得起勁時,他將我們帶出景點區,進入一間小攤販,說到,「來加德滿都一定要品嚐這道料理,整個 Patan 這間最好吃。」受到他熱情邀請,有點不知所措的我,對朋友說,所以,我們到底要品嚐什麼呢?同時擔心腸胃,會不會有問題。老闆娘走進來,手上拿著三盤麵粉團,那便是 Ras Malai (拉士馬拉),分別為起司與巧克力口味,入口後,甜甜鹹鹹的口感,意外討喜。接著他帶著我們,穿過小巷,探訪小吃攤與頌缽的店。原來,與城市的對話,可以如此有趣,和 Prakash 穿梭大街小巷,看著人們在店前聊天,在廟中與修道僧家屬談天,轉著經輪,感受這座信仰之城,訴說的真正故事。
眾神的國度,但我卻沒有信仰
不論是開車、走路,加德滿都隨處都可見,不同宗教的寺廟與祭祀場所。信仰,對尼泊爾人,是精神寄託,更深深的影響著當地文化與社會結構,根據統計,目前主要由四個宗教組成,分別為印度教佔 80%,佛教 8%,伊斯蘭教 5%,基督教 1%。某日午後,我們叫車前往博拿佛塔 buddha stupa,一上車,我立馬把車窗打開,準備迎接一場,幾乎沒有交通號誌的急剎旅程(尼泊爾交通),容易暈車的我,探出窗外,盡量讓自己分心,突然司機出聲打斷恍神的我,聊起我們來自哪裡,喜歡尼泊爾哪些地方?計劃去哪個縣市?就是當地人會好奇的那些問題,當我以為這次對話,也會雷同時。他問了一句,「你們的信仰是什麼?」

尼泊爾,因其豐富的宗教信仰,有著眾神的國度之稱。圖為,印度教徒對苦行僧膜拜,展現出民眾對信仰的虔誠。(圖/石若妤 攝)
分享本圖我與朋友對看,回答「我們沒有宗教信仰」。聽到回覆,他十分震驚的說「真的嗎?怎麼可能沒有信仰!」雖然從小會與長輩們燒香祭拜,但我自己卻沒有一個主要的宗教信仰,應該說精神寄託。我將自己的經歷與他分享,趁著紅燈空檔,他回頭認真的問,「尼泊爾人,幾乎每個人都有信仰,但我也沒有,那結婚、葬禮該如何進行?」一開始,我並不明白他想傳達之意,接著他解釋「在尼泊爾,信仰印度教的人們,會舉辦印度教婚禮,佛教的信徒,又是舉辦另一種婚禮,依照宗教,準備不同的人生大事,葬禮亦是如此。」『若是沒有信仰,不屬於任何一派,我死後要怎麼下葬,魂魄該歸往何處?』
加德滿都的計程車上,與司機探討無信仰者在尼泊爾的未來疑慮。(圖/石若妤 攝)
分享本圖聽完當下,我瞬間愣住。這個問題,從未思考過,在台灣你可以選擇各種婚禮方式,在露營區、海邊、教堂、婚宴館;葬禮,亦有土葬、樹葬、海葬,非常多元的選項,不一定要跟隨宗教信仰,更多是個人愛好。愣了幾秒,我將自己的觀點與他分享,他回覆「但尼泊爾,不是如此,信仰對於我們份量太重了,你覺得我該如何改變現況?讓無信仰者,不受限制呢?」他拋回問題後,我靜靜思考,這確實完全沒思考過,尼泊爾,隨處可見寺廟,與參拜的人群,甚至在旅館旁的小巷,就設有許多祭祀廟宇,每次經過,時常看見虔誠的信徒們,彷彿宗教與當地人、文化、生活,已融為一體。在這前提下,究竟該如何改變,少數的無信仰者,何去何從?我沈重的回覆「很抱歉,我也不知道,怎麼解決。」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直觀的感受到文化差異。也許在 50 年、100 年前台灣,亦是如此,跟隨信仰的腳步,但現今,我們有選擇的自由權,可能尼泊爾還有一段路要走。下車前,我跟他說,願你找尋到那個解決之法,之後旅程中認識的朋友,我總會好奇詢問他們信仰,不外忽是印度教居多,再也沒遇上無宗教者,這也讓我看見,眾神之國—尼泊爾,信仰背後的另一面。
人民的怒喊聲
近日來,尼泊爾發生嚴重的示威活動,在短短幾內,經歷遊行、示威、總理請辭、無政府狀態、軍隊進駐、國際機場關閉、新任總理上任,究竟這神秘國度的人們,為何會如此憤怒。
9 月 4 日,看到無敵雪景,昨日剛從安納布爾納大本營 Annapurna Base Camp下山的我, 踏著愉快的步伐,走著這次徒步旅行的最後一段路,sinuwa 到 jhinu,抬頭望著身後的尼泊爾聖山魚尾峰,拍照的同時,瀏覽了一下,之前加入的 FB 社團尼泊爾資訊交流棧,看到一篇貼文說,8 月 28 日尼泊爾政府宣布,所有社交軟體需在 7 日內於在尼泊爾政府(通訊及資訊科技部)註冊,並設立當地聯絡人和申訴處理窗口。該禁令始於 2023 年,尼泊爾通過的《社交網絡使用管理指令》,以打擊網路犯罪、假新聞和仇恨言論,於 8 月 28 日時當局下令最後通牒,未完成之平台將面臨封禁。
當時只是飄一眼,七日內沒完成,要封禁社交媒體。我心想,感覺像假的,怎麼可能是事實,便將手機放到一旁,開心的感受最後一段徒步之旅。下山後,回到旅館的我,觀賞著這幾天的照片,沈浸在壯麗的山景中,完全忘記此事。隔日,搭著巴士,準備離開博卡拉,回到首都加德滿都,點開 WhatsApp、Line、Instagram、Facebook、Youtube,完全跑不動!起初以為是網路到期,但仔細思考,絕對還沒,回想起昨日的貼文,看來是真的,社交媒體被禁了...。
當時與旅伴的第一反應,還好過兩天要離開了,沒有這些軟體,構不成大問題。但我們卻忽略一件事,對尼泊爾人來說卻不是,在回國的隔天,加德滿都與各大城市,發起了Gen Z Protest 街頭抗議遊行。當天我看見交流棧內的文章與影片,十分不可置信,前幾日和平的街道,瞬間變成人間煉獄,我急忙聯絡,旅途中認識的尼泊爾朋友 Himal,想確認他的安危與情況,幸好他一切安好,並說著「但有很多學生傷亡,甚至有一位孩子,被射中死亡,在我面前被抬走。」看著傳來的影片,我深吸一口氣,幾位男性,將頭上佈滿鮮血的孩子,迅速抬至一旁。

9 月 8 日加德滿都示威遊行現場。(圖/Himal 提供)
分享本圖談到這場這場示威遊行,起因爲對政府表達禁止社交媒體使用的不滿,與反貪腐。當時,人在尼泊爾,看到政令宣布禁止使用的原因,讓我們不可置信,政府稱平台散播了仇恨言論與假新聞,因此為保護人民,頒布了禁止令。然而,這一切,卻是源於政府要掩蓋事實,前陣子在尼泊爾社交平台,出現「Nepokids」「Nepobaby」等關鍵字,被用來形容一些政治人物、官員,或其子女,在社會資源、教育或工作機會上擁有明顯的優勢,可作為「裙帶關係」解釋。根據 BBC 的報導,日前抖音、Instagram 影片,有人發佈政治人物與家屬和昂貴汽車、名牌服裝擺拍,國外旅行的影片,吸引數百萬點閱。反觀之下,尼泊爾普遍人民,平均月薪僅有 4000 元台幣左右,飽受金錢壓力、生活壓迫,進而引發廣大民眾的不滿。
其實,貪腐一直是尼泊爾的重大議題,根據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25 年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國的貪污感知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為 34 分,評分從 0 分「高度貪腐」至 100 分「十分乾淨」為公共部門進行評分,而尼泊爾在 180 個國家中,排名第 107 位。紐約時報更指出,在博卡拉國際機場興建期間,至少有 7100 萬美元被挪用,可見得當局貪污情況極其嚴重。青年就業問題嚴重,亦是造成年輕世代不滿的原因,據世界銀行數據統計,整體失業率達10%,年輕世代失業率更是高達20%,2025年約有83萬尼泊爾人前往海外求職,包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科威特、馬拉西亞、日本、南韓等地。
@happy.work79 #nepobaby #Zen ♬ original sound - Happy Work
尼泊爾政府為了不被揭露貪腐事實,在 9 月 4 日祭出 26 個社交平台封鎖令,包含,Instagram、Facebook、Youtube、WhatsApp 等主流社群,造成民眾不悅,人民認為社群平台,是自由發表言論,傳遞個人觀點的途徑,對於政府侵佔言論自由權,感到憤怒。貪腐、失業、貧窮、言論自由等因素,促使成千上萬的青年們在 9 月 8 日,走上街頭維護自己的權益。Himal 提到「政治人物們,認為自己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必顧慮任何結果,可以隨意將規則修改成,有利於自身,這亦是我選擇站出來支持遊行的原因。」
在 9 月 8 日發起的示威遊行中,多數為年輕人、學生,根據 BBC 報導,直至當日為止,共有 19 名青年在遊行中喪命,起因為追求言論自由與反貪腐,而警方使用水槍、橡皮子彈,甚至實彈,造成多人傷亡。Himal 說到「第一天示威,因為政府下令開槍,導致許多無辜的學生傷亡,讓民眾十分憤怒,以至於群眾情緒被激化。雖然很遺憾,民眾的怒火演變到一發不可收拾,搶劫越獄事件頻傳,但慶幸善良的人依然居多。」
就如同,這幾天在社群媒體上,被廣為轉傳的示威結束後,尼泊爾人主動清掃街道,Himal 分享到,「雖然過程中,有些百貨被搶劫,但遊行結束後,民眾聚集在一起,盡力透過記憶認人,請那些偷竊物品的人們,將東西歸還回去。」雖然示威過程中,也造成多名官員及其家眷身亡受傷,但同時他們心中也有把尺,守護著自己的家鄉,讓我感到十分震驚。經過此次抗議,我好奇詢問,你會對你的國家失望嗎?對家鄉還抱有期待嗎?他沈重的回,「這次的遊行,是人民對貪腐政府的忍無可忍,尼泊爾,未來還有一段路要有,希望能越來越好,尤其是教育體制上。因為失業率高,造成青年被迫前往海外求職,期望這個問題可以得到緩解,畢竟沒有人願意遠離自己的家庭。」
示威遊行,隨著 9 月 9 日抗議升級,多處政府機構遭燒毀,奧利(Sharma Oli)總理請辭下台,9 月10 日軍隊進駐接管,至尼泊爾年輕人用 Discord 舉行投票選出臨時總理 73 歲的前首席法官 Sushila Karki,並預計於 2026 年 3 月,舉行大選。經歷多日政局動盪的尼泊爾,趨於和緩,然而用 Discord 選出臨時總理,是否表示全體民意所向?
根據半島電視台指出,本次選舉由支持 Z 世代抗議活動的 Hami Nepal 舉辦,在 Discord 創辦青年反貪腐(Youth Against Corruption)頻道,共 10 萬人在頻道中參與投票,經過多輪辯論與回答抗議者的疑問,Sushila Karki 獲得 7000 餘票當選。然而這場投票,有好處亦有壞處,優點在於讓年輕世代,能直接參與表達意見。但,因觀看者來自世界各地,無法確認是否為尼泊爾人,且尼泊爾總人口數共有 3000 千萬餘人,直播頻道與參與投票人數僅 10 萬人,無法正確體現民意,而抗議遊行的主因,貪腐、貧窮、失業、教育等問題,依然有待時間解決。
兩次踏上尼泊爾的土地,總讓我對他們的「善良」、「友善」、「快樂」、「認真工作」的人生態度,感到訝異。不論在山中的小村莊,又或是繁忙的加德滿都,亦是登山聖地的 ABC 路線區,遇到的多數人,總以微笑與一句 Namaste 示人,每次聽他們訴說成長故事,都不敢想像,為什麼可以這麼快樂,認真的工作,開心時跳舞、唱歌、參加慶典,拍個抖音視頻,他們就會開心很久。也許是想要的、需要的東西沒那麼多,考慮的層面不同,他們才會如此快樂,這也同時讓我反思,也許平日裡,自己的需求不用那麼多,也會感受到不一樣的快樂。
時隔兩年,我再次穿梭於加德滿都巷子,在人、車混合的車道間,拿起相機,透過取景框,記錄著街頭人們的一舉一動,有人發呆、談笑、喝茶、祈禱,喇叭聲此起彼落,車輛行進間揚起沙塵,看似混亂,卻為這座神秘的城市,增添了煙火氣,更加立體。這座千年古城,依舊撰寫著歷史,除了幾個景點區,仍在修復 2015 年大地震倒塌的建築,相比兩年前,道路上少了待整修的瓦礫堆,城市的傷口在癒合中。而城中,彷彿也有療癒的力量,加德滿都的魅力,不僅限於古老的歷史、文化,還有人,總讓我不自覺放慢腳步,與人交談,想融入其中,成為歷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