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台北文華東方酒店米其林一星餐廳「雅閣」迎來了一位跨海而來的新副主廚——葉銘惠。她說話時帶著粵語腔調,初見時略顯羞澀與拘謹,但相處起來卻親切且可愛,讓人很快對她產生好感。當話題轉到自己的廚藝旅程,她的語氣隨之亮了起來,帶著一種屬於廚師的堅定光澤。
葉師傅來自香港,從中華廚藝學院畢業後便投入港式點心的世界。十五年的廚藝生涯,從學徒到星級酒店的副主管,她在每一道蒸籠與擀麵桿間累積經驗,也悄悄雕塑出屬於葉師傅自己的美學觀。這一年八月,她加入「雅閣」擔任副主廚。對她而言,這不只是職位的跨越,更是一次文化與技藝的挑戰:如何在不同的食材與口味習慣中,保留港點的靈魂,又能貼近在地人的味覺記憶。
味蕾的距離:從香港到台北的微妙差異

台北文華東方酒店米其林一星餐廳「雅閣」在今年八月迎來了一位跨海而來的新副主廚——葉銘惠。(圖/Leon Hung 攝)
分享本圖「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一切都先適應。」她說。
香港與台北的距離不過 800 公里,但葉師傅真正要跨越的,是味蕾與文化的細微邊界。無論是鹹度、含水量、香氣,甚至名稱,台灣與香港仍然存在著微妙差異,有時即便是同樣一個字,放在不同地方,也可能指向截然不同的食材。葉師傅笑著回憶,與我們分享她的經歷。第一次寫菜單時,她把「高麗菜」寫成「椰菜」(在香港「高麗菜」通常稱為「椰菜」或「捲心菜」),竟被理解成花椰菜(在香港「花椰菜」通常稱為「西蘭花」)。一個又一個的小差異讓她知道,身為廚師,除了技術,更需要敏銳的觀察力與靈活的調整能力。
除了名稱上的差異,出乎意料的的還是調味料上口味的不同。「台灣的一勺鹽和香港的一勺鹽會有區別,鹹度也會不一樣。」經驗老道的葉師傅舉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是廚師最敏銳的感知。不同地區的含水量與氣候,讓同樣的調味在舌尖上依然呈現出不同的層次。雖然差異細微,卻讓細心的她反覆推敲,「要一點一點試,請同事幫忙嚐,再調出一個屬於台灣的配方。」
鐵片上的湯餃:逐漸消失中的手工技藝

「懷舊灌湯餃」是葉銘惠認為製作難度較高的一個品項,如今許多港式餐廳也逐漸放棄了最傳統的作法。(圖/Leon Hung 攝)
分享本圖然而,對葉師傅而言,港點的挑戰不只是在於食材。每一個蝦餃、灌湯餃、龍蝦春卷的造型都需精準控制,麵皮厚薄、餡料比例、蒸煮時間,每一個細節都影響最終的口感與美感。「水晶皮要透明而不破,湯餃內的湯凍要在蒸籠中完全化開而不穿皮,這些都是要時間和溫度控制好的。」她解釋,港點不只是料理,更是對手感、記憶、細節與美感的掌控。
我們熟悉的灌湯包大多數都會放在小小的湯碗裡面,而葉師傅的「懷舊灌湯餃」卻是放在傳統鐵片上蒸。出爐的湯餃外皮鮮嫩透光,裡頭的湯汁濃郁且鮮潤。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問了關於置於鐵片和湯碗中的區別,「其實那種『湯碗湯包』難度沒有這麼高。」她笑著說。「因為它破了也沒人看得出來,反正都泡在湯裡,就算破了,也看不出問題。」
提到自己的「懷舊灌湯餃」,葉師傅頓了頓,語氣轉得認真:「但傳統的灌湯包就不一樣,用鐵片盛著上桌的,才能看出師傅的功夫。要讓它皮夠薄、裡面有湯汁,夾起來卻不破,這才是真正的難處。」她感嘆地說,現在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其他港式餐廳,要看到以這種傳統手法製作的湯餃,已經是少之又少。「主要是成功率不高啊!可能你做十個,就有兩三個會破掉。」她笑說:「所以大家後來都改用穩定一點的方法,讓湯浸在湯包裡,也不用那麼麻煩。」

「懷舊灌湯餃」以手工揉製而成的豐彈緊緻麵皮,並精細掌握外皮的厚薄度,內餡包入以金華火腿、瑤柱與雞爪等費時4小時熬製而成的濃醇湯底,冷凝成湯凍結合豬肉、帶子、蟹肉,並添以花膠的黏潤膠質,置於傳統鐵片上蒸製,確保內裡化作鮮潤湯汁而不穿皮,蒸透的餅皮彈嫩透光,復刻港式經典湯餃的美味香氣。(圖/Leon Hung 攝)
分享本圖葉師傅回憶起當學徒的時候,這道點心在師傅的學習項目中,算是難度最高的一道。「湯包皮是我們自己打的,用雞蛋和高筋麵粉,因為高筋麵粉硬度高,桿皮的時候真的又難又費工。」她笑著補充:「以前只有兩三位師傅會做,我當學徒的時候,每天只能現包十二個,不能留隔夜。師傅每天只拿十二張皮出來,如果你包破一個,就只剩十一個。通常都是師傅自己包,偶爾多一兩顆,我才有機會偷練習。等有一天師傅覺得你可以了,才會讓你一起包,那才算真正開始學。」
「那段時間很辛苦。」她語氣變得柔和,「但很值得,其實中餐的學習都是這樣,要趁年輕、有時間、不怕吃虧的時候,慢慢去學,才能學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聽完葉師傅說的話,從字裏行間能夠知道「基礎」是港點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將基礎打好,才能夠在「精準」的基礎上,看看怎樣從中去轉變,讓成品「更好看一點」。
創新並非一蹴可幾:經驗、嘗試與靈感的結合
葉師傅指出,創新並不是一味地憑空想像或盲目追求變化。他坦言自己以前當學徒時,也覺得創新是件很難的事。但現在回頭來看,他認為必須將基礎的東西先「學精、學好」,這是變化的先決條件。這種轉變和提升,絕非「說我想要變,他就能變到那個樣子」,而是需要不斷地透過經驗去累積、去嘗試。「今天鹹了一點」、「明天我試試少放一點?」,甚至細緻到調整製作的細節,例如:「明天試試這個薄一點,那個厚一點」,來達到基礎之上的創新。
因此,點心師傅的創新之路,是藉由紮實的基礎,再「用經驗去慢慢搭配靈感還有嘗試」,才能真正做出新的變化來。這是一個持續實踐、細微調整,最終才能突破創新的過程。

「菊花龍蝦春卷」,以龍蝦與蝦仁為餡,葉師傅將春捲皮細切成絲賦形如花,金黃菊花於油鍋中盛開著朵朵璀璨,以細膩心意為賓客獻上外酥內鮮、雅緻動人的美點。(圖/Leon Hung 攝)
分享本圖
「筍尖鮮蝦餃」,遵循黃金「十三褶」技藝的蝦餃,葉師傅以經驗積累巧製的水晶皮有著完美的濕度與彈性,以邊薄心略厚精準收褶成形,內餡包裹入鮮蝦粒增添彈牙層次,蒸後彈潤飽滿、皮薄餡豐,於口中迸發鮮蝦甜美湯汁,細品蝦肉的自然甘甜和豬油的脂潤醇香,交融以鮮筍爽脆詮釋經典食藝的恰到好處。(圖/Leon Hung 攝)
分享本圖性別差異:力量與細緻的平衡
在傳統中式餐飲,特別是點心製作的領域裡,女性的身影或許不若男性普及,然而葉師傅以自身經歷證明,毅力與堅持才是成就一方天地的關鍵。談到女性進入廚房的困難,葉師傅坦率地指出:「我覺得就是體力的問題,但是就要自己慢慢去克服了。」她認為,這並非不可跨越的障礙,畢竟做每一件事都需要一個過程。

在男性主導的中餐廳裡,葉師傅用力量與細緻掌控點心的每一步。葉銘惠相信,性別不是界限,只有堅持與專注才能造就非凡手藝。(圖/台北文華東方酒店 提供)
分享本圖儘管中餐廳傳統上多為男性主導,但葉師傅慶幸自己踏入這個領域時,受到許多老師傅的珍貴指導:「很多師傅、老師傅都會很會分享他們寶貴的經驗,很耐心去教我。」對於廚房中的性別差異,葉師傅的觀察非常細微。她認為女性在意的點可能更為「細緻」,而男性在力量上則佔優勢。「點心這件事情要力量,」她解釋道。無論是攪拌大鍋的餡料,或是處理製作、桿麵皮所需「一定的力度」,都需要體力。桿的麵皮必須帶有韌性,而揉製和操作這份韌性就需要力量的掌控。此外,身高也會影響發力點,需要廚師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施力方式。
面對中式餐飲過去由男性主導的傳統,葉師傅認為現狀已在改變。她提到,自己曾與四位女廚師組成隊伍,代表香港參加全亞洲的比賽並獲獎。「我不會拿男生跟女生去做比較,我覺得做每件事,只要你有毅力,你不怕吃虧,然後你很堅持,我覺得不管男生、女生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她認為,性別差異不應該成為廚房工作的界限:「男生女生可以互相學習。」儘管傳統中菜領域的師傅多為男性,但葉師傅觀察到,現今已有越來越多女性學徒加入點心製作,甚至在處理如高溫油炸等過去由男師傅負責的工作時,也能見到女性的身影。葉師傅深信,只要願意付出與堅持,女性在點心甚至更廣泛的中式餐飲領域,都能闖出屬於自己的精彩道路。
選擇點心:從食材到「小小的藝術品」

從廚藝學院的摸索,到在點心中找到歸屬。葉師傅說:「點心最適合我,它讓我能把食材變成藝術品。」一籠一味,都是她對傳統的堅持與創新的信心。(圖/Leon Hung 攝)
分享本圖葉師傅並非一開始就鎖定點心,她曾在香港中華廚藝學院嘗試過不同部門。最終,她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位置——點心。「點心最適合我自己,我最喜歡的就是我可以把一個食材變成一個小小的藝術品。」她強調點心製作是「慢工出細活」,這種精緻、能夠將食材轉化為藝術品的特質,讓她決定在這條路上持續深耕。
「希望你來到『雅閣』吃點心,你會想起我。」 她微笑著說。這不僅是一個邀請,更是她對自己手藝的承諾。在每一籠熱氣蒸騰的點心背後,都有她對於傳統的尊重、對細節的苛求,以及對未來無限變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