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烈酒正迎來感官革命。從百富與鼎泰豐的餐桌對話、麥卡倫的甜點轉譯、格蘭傑的香料敘事,到金門酒廠的音樂熟成與高原騎士 × Björn Frantzén 的北歐風味設計,品牌以風味為語言,跨越料理、藝術與記憶邊界,重新定義威士忌的文化敘事。
烈酒品牌正在經歷一次語言重組。當「年份」與「產區」逐漸失去神話地位,風味成為新的敘事核心。它不再只是結果,而是一種文化表達方式,能串聯記憶、地域與感官。從餐桌到甜點、從香氣到聲音,品牌以不同的跨界形式重新定義品飲的意義,讓烈酒從靜態工藝轉化為文化體驗。
在亞洲餐桌上重組風味語法
品牌跨界的本質,在於創造新的感官語境。當威士忌試圖從歐洲語彙走入亞洲飲食文化,它不只是尋找新的市場,更在尋找一種新的語言。百富與鼎泰豐的合作,正是將「工藝」與「節奏」重新放入東方的味覺邏輯裡。

(圖/格蘭父子提供)
分享本圖《豐味交饗》企劃以「手工」為共通精神,結合百富的單一麥芽威士忌與鼎泰豐的細膩料理工藝。品牌嘗試讓威士忌脫離西式搭餐的框架,轉向亞洲飲食的層次平衡。百富的麥芽甜香與「雙桶 12 年」的果韻,與小籠包油脂的圓潤相融;「14 年加勒比海朗姆桶」的熱帶氣息則呼應蝦仁炒飯的焦糖香。這種搭配不在於強化酒的香氣,而是讓食物與酒同時成為一段「時間的交錯」,將熟成的概念延伸至餐桌。
這場合作象徵威士忌文化在亞洲的再定義。百富以料理為載體,讓威士忌回到生活情境中,取代過往與「夜晚」或「收藏」相連的象徵。品牌藉由這樣的文化轉譯,使工藝精神與飲食記憶融合,為威士忌建立新的在地語法。
讓時間的味道被咀嚼
在風味的跨界實驗中,甜點成為最能具象化的媒介,但甜點與烈酒進行對話,考驗的是兩者之間的風格對比與互補間的比例尺。當品牌以熟成為敘事核心,甜點的層次性與轉化能力,能將抽象的釀造過程轉譯為可感知的形式,而麥卡倫的「甜蜜新浪潮」便是這種感官翻譯的精彩對話,也使這場已經有一點點時間的活動,讓我仍然印象深刻。

(圖/麥卡倫提供)
分享本圖麥卡倫邀請五位台灣甜點師,以雪莉桶的香氣與色澤為靈感,重現威士忌在熟成過程中的變化。每款甜點分別對應雪莉桶的不同層次——無花果、榛果、焦糖與葡萄乾——讓酒體的氧化與甜點的焦化互為映照。這不僅是味覺上的重現,更是將「時間」化為具象的味道。
麥卡倫長年強調「天然色澤」與「雪莉桶哲學」,而甜點的材質感與層次恰好呼應這種深度。透過甜點,品牌使威士忌的故事變得可口、可視、可記。這項企劃展現品牌對感官文化的洞察:在年輕世代的價值體系裡,體驗比年份更具說服力。甜點讓威士忌從收藏品轉為日常記憶的一部分,使風味不再高牆之內,而進入生活的柔軟地帶。
以香氣書寫的風味敘事
當風味被視為敘事結構,釀造就不再只是科學行為,而是一種創作。格蘭傑以「物語系列」為平台,讓風味實驗成為品牌的核心策略。這不只是創新產品,而是一套持續探索「香氣如何構成語言」的體系。

(圖/格蘭傑提供)
分享本圖由首席釀酒師 Bill Lumsden 主導的《香料物語 A Tale of Spices》,以摩洛哥紅酒桶、PX 雪莉桶與全新橡木桶構築出辛香與果香交錯的層次。酒體散發肉豆蔻、番紅花與八角的香調,模擬出異國香料市場的感官節奏。這款酒的設計理念是「讓香氣說話」——不以年份定義價值,而以風味組合表達情緒與文化,而這麼多年比爾博士在不同的創意間揮灑,仍可以推陳出新,這可以說是來自於其實驗精神的極致展現,也讓品飲饕客在每次體驗的過程中,記憶猶新。
格蘭傑透過「香料物語」展示品牌對感官結構的控制力。比爾博士認為釀造是「風味設計」,每一階段都可以像小說的章節般鋪陳起伏。這種做法讓威士忌進入藝術語彙的範疇,從技術走向感性。格蘭傑藉此回應市場的變化,將創造性與想像力納入品牌語法,形成與消費者之間的新對話。
聲音成為熟成的隱喻
當風味不再侷限於味覺與嗅覺,也能以聲音作為媒介時,這就好玩了。金門酒廠與黑松合作推出的「58 金門高粱 千日醇 音樂熟成」系列,正代表這樣的延伸思維,品牌藉由「聲音」來影響熟成過程,探索情感與物理反應之間的邊界,是既科學、又感性的風格創意。

(圖/黑松提供)
分享本圖這一批次的千日醇高粱酒在熟成過程中,透過特殊的設備在老酒倉內持續播放〈愛你一萬年〉,透過音波振動影響酒液分子結構,創造節奏性的熟成環境,你可以說這項實驗的意義不僅是科技創新,更是一種文化實驗:當聲音成為時間的隱喻,象徵熟成不再是靜止的等待,而是一種帶情緒的參與。
黑松延續品牌「連結感受」的理念,試圖讓高粱酒突破傳統的剛烈印象,進入柔性與浪漫的語境,從之前的桶陳高粱酒到現在的音樂千日醇,你確實可以說是這樣的延伸,結合金門酒廠表現當代台灣烈酒的文化自覺,將地方釀造與現代感官結合;這一系列透過音樂熟,成讓熟悉的酒體獲得新的文化層次,使「喝酒」成為關於聲音、記憶與感知的複合體驗,你可以說,它更「五感」了。
風味成為記憶的設計
烈酒與高端餐飲的結盟,一直以來是品牌從工藝邏輯走向文化設計的延伸,在台灣這樣的跨界結合確實所在多有,但不少的「創意」在思維未深刻解構的情況下,可能只淪於品牌與品牌的光環結合,流於嘩眾取寵。這一次高原騎士與瑞典米其林三星主廚 Björn Frantzén 合作推出「Between You and I」,回歸到風味與文化的展現,似乎也可以說是這股趨勢的正向實踐。
這款酒是品牌首度使用瑞典橡木桶熟成,象徵北歐風味哲學進入蘇格蘭釀造體系,也反映品牌持續探索「風味敘事」的能力。Frantzén 以個人記憶與感官經驗為出發點,重新詮釋威士忌的創造過程。他主張風味不應被筆記或既定語彙限制,而應透過回憶與情緒被感受與重構。「Between You and I」以他的童年記憶為靈感設計包裝——橘色代表爐火與暖意,紫色象徵石楠花泥煤的煙霧,藍色呼應奧克尼島的海風與清水。這些色層與酒體的層次互相映照,構成一種「記憶的風味設計」。
高原騎士以此合作展現品牌的文化想像:讓威士忌不只是被定義的產品,而是一個可以被詮釋的體驗。Frantzén 將北歐料理對平衡、細節與溫度的理解注入釀造思維,使風味不再只是結果,而成為敘事的起點。這款作品重新界定了烈酒與料理的邊界,顯示品牌正嘗試以更開放的方式,讓風味成為情感與記憶之間的對話。
風味作為文化語言
烈酒品牌的跨界與風味實驗,標誌著產業的文化轉向。品牌開始以感官為語言,以文化為容器,重構消費者與酒之間的關係。百富在餐桌上尋找生活節奏,麥卡倫以甜點翻譯時間,格蘭傑以香氣建立敘事,金門酒廠用聲音改寫熟成,而高原騎士讓風味回歸記憶本身。
這些案例共同指出,風味已成為烈酒的第二語言。它不再只被測量與評分,而能被書寫、被詮釋、被體驗。當品牌學會用風味說故事,烈酒不只是被製造的飲品,而是一場持續發酵的文化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