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地亞的珠寶與腕錶裡,美洲豹是一個不斷重現的身影。牠不只是動物形象,更像是一種文化符號,看到牠就會馬上想到卡地亞,見證了超過一世紀的設計演變與工藝傳承。
1914 年,美洲豹首次以縞瑪瑙與鑽石構成的黑白紋樣,出現在一只卡地亞腕錶上。同年,藝術家 George Barbier 為品牌創作展覽邀請函時,也將豹納入畫面。自此,這種野性與優雅並存的形象,成為卡地亞設計語彙的一部分。
1933 年,Jeanne Toussaint 出任創意總監,她因獨立果敢而被稱為「美洲豹女士」。在她與設計師 Pierre Lemarchand 的合作下,美洲豹第一次以立體姿態登場——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一枚伏踞於 116 克拉祖母綠上的胸針。這件作品被視為 20 世紀具代表性的珠寶之一,也為卡地亞確立了「美洲豹」作為經典主題。
隨著時代推移,美洲豹的形象從自然主義走向抽象、幾何,姿態也更加多變。1950 年代,珠寶講求立體與動感,作品強調動物的姿態與張力。而在當代系列中,珠寶設計更注重幾何與結構,讓美洲豹在抽象化的同時,依舊保持強烈的象徵性。
這款作品承襲 1950 年代的創作傳統,以寬版鏈身與靈活模組結構組成,能隨身體曲線自然活動。雙豹首相對而望,雕刻細節強化了牠們的神情與張力。
豹首耳環與戒指

(圖/卡地亞 提供)
分享本圖
(圖/卡地亞 提供)
分享本圖耳環以黃 K 金打造,祖母綠或沙弗萊石成為豹眼,斑紋則由縞瑪瑙或黑漆點綴。戒指設計則將豹首下顎張開,呈現瞬間的力量感。這些細節更像是對動物姿態的觀察與凝結,而非單純的裝飾。
美洲豹腕錶

(圖/卡地亞 提供)
分享本圖在腕錶創作中,美洲豹不僅盤踞於錶殼或錶盤,更融入結構設計。金質豹首以立體雕塑呈現,黑色真漆勾勒毛皮斑紋,祖母綠或沙弗萊石則成為眼睛,與錶盤形成呼應。這種結合工藝與雕塑感的表現,延續了卡地亞自然主義與裝飾藝術的語言。
工藝的奧秘:毛皮鑲嵌

(圖/卡地亞 提供)
分享本圖美洲豹之所以能展現「生命感」,在於卡地亞的毛皮鑲嵌工藝。珠寶師以細金屬絲圍繞寶石,模擬毛皮的紋理。豹紋則透過縞瑪瑙或藍寶石切割成不規則形狀,再依照豹身部位大小排列:背部較大,腹部逐漸縮小直至隱去。這種看似隨機的配置,實則需要精準計算與長時間製作,往往一件作品需歷時一年以上。
除了珠寶與腕錶,美洲豹也進入卡地亞的香水、皮件與配飾系列,成為一種跨越領域的符號。自 1914 年起,這個形象從未間斷,象徵自由、力量與優雅,並在不同世代找到新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