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貓 Ken 與尾道市立美術館之間長達九年的「門口攻防」,不但登上了國際媒體,更成了這座城市最獨特的風景——沒有劇烈衝突,也沒有特殊政策,只是一隻貓反覆嘗試進入館內、一位警衛溫柔地阻止。雖然說,尾道並非真正制度性的「貓咪友善城市」,卻因慢步調、街區尺度與居民天然的寬容,讓動物能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也因為 Ken 的故事,讓我們重新看見城市與動物的共生方式:規則依舊存在,但有足夠的留白,生命因而得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意外形塑了城市的記憶與氣質。
要理解 Ken 的故事,得從尾道開始說起。
這座面海的小城,有許多向上攀升的坡道,木造房屋之間留著貓穿梭的小縫。第一次來尾道的旅人,大多都會注意到同一件事:這裡的貓與人共享街道,就像彼此早已習慣對方的存在。016 年春天,美術館門口出現了黑貓Ken。牠站在自動門前,像受到展覽中貓影的召喚;值勤的警衛馬屋原定雄先生走上前,用半蹲的姿勢攔住牠,像是在提醒一位太心急的老朋友:「不行喔,這裡不能進去。」
就這樣,一則城市風景開啟了序幕。
時をかける猫ニャ451 "Cats Who Leapt Through Time" (20211005)
— 尾道市立美術館 (@bijutsu1) October 6, 2025
『ケンちゃんKen-chan』ほぼ 4年前肉球がリズミカルに揺れてましたニャ。#尾道市立美館 #尾道 #猫動画 pic.twitter.com/xRjPybshlJ
九年的攻防:門口成了舞台
時をかける猫ニャ481 "Cats Who Leapt Through Time" (20181104)
— 尾道市立美術館 (@bijutsu1) November 3, 2025
『KenGo』ちょうど 7年前夕方、ケンちゃんエリアにやって来ていたゴッちゃんでしたニャ。 #尾道市立美館 #尾道 #猫動画 pic.twitter.com/DqUsN1pOe7
Ken 大概是這裡最不容易被說服的「挑戰者」。牠總在特定時間出現,蹲在自動門前,先看看警衛是不是那一位熟悉的人,然後就是每日上演的儀式:Ken 假裝漫不經心地往前踏一步;警衛伸手阻擋;Ken 退後、再靠近;偶爾乾脆在地墊上翻身,就像想用撒嬌打破禁制。
遊客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誰也沒說話,但所有人都明白:這隻黑貓在進行牠的「例行挑戰」。那是只有這個城市才能產生的畫面。城市若節奏太快,人沒空理會貓;空間若太緊迫,貓不會靠近人,而尾道恰好介於兩者之間。
Ken 與警衛之間的互動,看似簡單,卻透露了一個城市的氣質。美術館從未打算放寬規定,動物不能進館是清楚的,但執行方式卻有著令人意外的「溫度」:沒有喝斥、沒有驅趕,只是一次次地溫柔阻止。
Ken 似乎也知道規矩。只是反覆嘗試、反覆被挪回門外,彷彿這個每日的小戲碼,比闖入本身還重要。這種彈性,往往不是制度設計來的,而是城市本身節奏夠慢、空間夠有餘裕、居民夠自在,才得以誕生。
旅人常用「貓的天堂」形容尾道,但若問當地居民,答案可能會更含蓄一點。尾道並沒有明訂的貓咪政策,也沒有特別的友善設計,街貓的日常,多半依靠店家、鄰里與旅人自發的默契維持。所以,明確來說尾道並不是一座「為貓設計制度」的城市,而是一座「不排斥貓」的城市。
城市沒有刻意塑造貓的文化,但這裡的節奏、街道尺度與居民習慣,恰好提供了讓貓自在生活的縫。 Ken 的故事之所以能被看見,不是因為城市做了規劃,而是城市沒有急著修掉這些「空隙」。
離開之後:城市記得的不是貓,而是方式
【訃報】病気療養中であったケンちゃんが、9月20日(土)に永眠いたしました。
— 尾道市立美術館 (@bijutsu1) November 10, 2025
本日11月11日は、ケンちゃんが家猫となった日です。ケンちゃんとの日々、決して忘れません。ありがとう。
在りし日を偲んで、もうしばらくは、時をかける猫シリーズを続けます。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尾道市立美館館 #猫 pic.twitter.com/3VN1ONk2vj
2025 年 9 月20 日,Ken 因病離世。消息公布後,美術館的社群湧入各地來的留言。人們談的不僅止於牠的可愛,更多的是牠與警衛那段持續九年的溫柔攻防。那位跟他「攻防」了九年警衛馬屋先生,對媒體說:「到現在我還會看向轉角,覺得牠會再走來。」這句話說得很輕鬆、有些感傷,但正是城市記憶的生成。
確實,人們想念的不是一隻貓,而是牠讓我們再一次確信——在某些城市裡,人與動物的關係是含蓄、緩慢、帶著留白的。
Ken 的故事讓尾道被寫進世界的城市記憶,但牠並不是唯一的角色。在伊斯坦堡,街貓 Kedi 理所當然地佔據超市入口、咖啡館階梯,人們會為牠們留位置;在希臘 Hydra,小島的貓會在港邊的木椅上理直氣壯地曬太陽,旅人要坐下前還得詢問牠們是否願意移動。而在我們所在的台灣的,士林、北門、淡水街貓們則靠志工與居民的默契,形成一種介於自治與照料之間的社區模型。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方式,但它們都在訴說同一件事:動物其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測試城市的節奏——步伐太快的地方,牠們選擇退避;空間太緊的地方,牠們選擇離開;只有在人與規範稍微鬆一點的角落,牠們才會願意停下腳步,甚至反覆造訪。
時をかける猫ニャ495 "Cats Who Leapt Through Time" (20211001)
— 尾道市立美術館 (@bijutsu1) September 30, 2025
『始業前before work begins』ちょうど 4年前仲良しなふたり、事務所前の交流でしたニャ。#尾道市立美館 #尾道 #猫動画 pic.twitter.com/cslGeNcWCa
這便是 Ken 留給尾道,以及我們觀看城市的啟示:共生不是口號,而是城市願意保留多少空隙。不驅趕、不緊張、不急著修正什麼——在這些看似什麼都沒做的空白裡,生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城市,也因此擁有了被記住的方式。卻實, Ken 離開了,但牠所示範的,是一座城市如何因為一個微小生命,而展現出屬於自己的「樣子」。
在尾道,這城市的質感是慢的、溫柔的、帶著幽默,也帶著尊重;而這些,恰恰是城市最難被複製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