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某個夜晚穿越到北宋汴梁的市井,就會發現一個意想不到的畫面:街燈未滅,巷弄深處的攤鋪依然熱氣騰騰,人們端著碗,喝粥、吃炊餅、嚐魚羹。千年前的城市夜生活,並不比今日的台北、杭州遜色。(延伸閱讀:一口回到宋代:故宮百年院慶,故宮晶華以「大宋風華雅宴」重現文人風雅)
宋代,被形容為「中國歷史上最好吃的朝代」。它所展現的,不只是菜式繁多,而是一套完整的 urban taste,城市如何透過飲食理解自身,並把生活過成一種美學。

宋代飲食文化。(圖/Wikipedia )
分享本圖從兩餐到三餐:宋人的「更好生活」開始在餐桌上打開
在宋代以前,一日兩餐是大多數平民的習慣。然而,隨著農業增產和商業城市的興起,改變了一切,三餐制在城市中迅速普及,這不只是飲食習慣的變動,更標誌著社會富裕度的提升。人們第一次,可以不把吃飯進當作「活著」的需求,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儀式」之一。
早晨最常見的是粥。宋人對粥的想像極為豐富,「七寶素粥」、「糖豆粥」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扮演暖胃的角色;而熟飯加湯的「泡飯」,則成了另一種簡潔便利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面食在宋代出現了關鍵轉折。過去的「湯餅」多是大片狀,但到了宋代,職人開始把麵拉得更細更長,於是現代麵條的雛形悄然成形。發酵技術成熟後,各式包子、饅頭(當時稱「炊餅」)層出不窮,「水晶包兒」、「鵝鴨包兒」等名稱,聽來就讓人想像宋人餐桌的豐富與細緻。
宮廷、街市與食物地位的差異
如果要在宋代吃肉,順序與今日大不相同,並非豬肉,而是以羊肉為尊。羊肉在宮廷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史料記載宋神宗年間,皇宮一年消耗的羊肉數量驚人,甚至左右著飲食文化的品味方向。「蒸軟羊」「五味杏酪羊」等料理,不僅展現工序,也反映當時的飲食階序。
然而,如果視角轉向庶民生活,市井則是另一種景象。雞、鴨、鵝等家禽頻繁上桌。富裕家庭也會偶爾享用兔、鹿、鵪鶉等野味。蘇軾被貶黃州時,從平凡豬肉重新琢磨出的「東坡肉」,則讓平價肉食在民間流傳、進而成為日後杭州最重要的味道之一。從宮廷到庶民,肉類在宋代呈現出一條明顯的階層分界,也映照出一個社會的經濟動能以及資源分配的方式。
南北大遷徙帶來的,是中國菜系的雛形
靖康之變後,大量北方人口南渡,使臨安(今杭州)成為南北飲食交匯的巨大熔爐。不同地域的料理技法開始對話,煨、爆、蒸、滷、簽、膾等更細緻的分類,逐漸成為後世中國菜系的重要基礎。
臨近江海的優勢,也造就了琳瑯滿目的水產料理。「賽蟹羹」與「蟹釀橙」結合時令與巧思,展現宋人追求細膩風味的精神。另一方面,在佛教的影響下,素食風氣盛行,素食店林立。蔬菜因為反季節栽培技術進步,即便在冬天,宋人仍能享用嫩綠的韭黃、蓼甲。

蟹釀橙是將蟹肉放入橙皮內以橙汁及酒、醋等蒸製而成。(圖/台北晶華 提供)
分享本圖若把這些元素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這是一個人口流動性高,飲食派別開始互相融合與交匯的社會,中國後事各地菜系的雛形在這個時候已經隱約可見。
點茶、鬥茶與黑盞
也有人說,宋代最能代表生活美學的食物,不是菜餚,而是茶。所謂「點茶法」,是將茶餅碾成末、注水、擊拂,使茶面泛起一層細緻乳白色泡沫,不僅是技術,更是風雅。鬥茶之風盛行,人們比拼的不是茶本身,而是誰能在器具、擊拂手法與湯花的持久度上勝出。
更迷人的,是「茶百戲」:在乳白湯花上作畫,就像現代社會咖啡拉花的古代版本。 為了襯托湯花的白,宋人偏愛黑釉建盞,讓茶色在光線下浮現。飲茶,在宋代被視為「四般閒事」之首,也說明文化實踐在日常生活的比重。
被吃出來的文明
回望宋代飲食,可以看見一個城市化社會所面臨的集體轉變:外食文化開始成形、食品加工更精細、各地飲食融合、農業技術改善、審美活動滲入日常生活。宋人不只「吃得好」,不只是因為物質條件允許,而是因為社會結構、科技能力與文化需求恰好在這個時期相碰,同時也有把食物轉化成文化與精神追求。
文明,往往從人們如何坐下來吃一頓飯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