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與川普的共同口號:造船業的「再偉大」能成真嗎?⋯⋯ 1% STYLE 希望持續服務一群獨特的夥伴:永遠渴望具體而微的生活建言、關注能豐富日常的獨特體驗、以及培養超越國界和時間的視野。
- 讓我們每週二從國際角度關注以下的未來大事紀:
在費城,一場高舉著「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口號的儀式上,韓國總統李在明與韓華集團高層宣布了高達 50 億美元的投資計畫,試圖為美國老舊的造船業注入新命脈。然而,當兩艘巨型液化天然氣船仍必須在韓國製造時,這場跨國合作的象徵意義,似乎比實質進展來得更宏大。當美國試圖重啟沉睡的海事工業、以「造船夢」對抗中國與韓國的產業壟斷時,一場關於技術、勞力與國家榮光的角力,正在默默開展。
當金價在 10 月底閃崩時,市場一片恐慌,但逆向投資者卻聞到了機會的氣味。黃金市場擇時者在短短六個交易日內大舉撤出、情緒急轉直下──這正是「反指標」們等待已久的訊號。歷史數據顯示,每當市場情緒暴跌至谷底,黃金開採股往往迎來一波可觀反彈。如今,這一幕再度上演:在悲觀的灰燼裡,金價的火光似乎又開始閃動。
在美國,一場無聲的「白領寒冬」正在蔓延。亞馬遜、UPS、Target 等巨頭先後宣布裁減上萬名辦公室職員,許多原本在電腦前坐擁穩定薪水與退休計畫的中產階層,如今一早醒來只收到「別來上班」的簡訊。當企業擁抱 AI、追求效率、削減人力,美國的白領工作正被重新定義——那些曾象徵穩定與尊嚴的職位,正在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 本週我們也推薦您值得閱讀的三篇好文章:
上週,在基隆美術館,一場「清潔」意外,讓藝術變成了哲學提問。藝術家陳松志的作品〈倒裝的語句-16〉,原本以覆滿灰塵的鏡面象徵時間的呼吸與觀看的痕跡,卻在志工誤擦之後失去了那層「灰塵」。一個出於善意的舉動,讓作品不再如初,也讓人們開始思考──當灰塵原本就是創作的一部分,被清除的那一刻,藝術是否也被「清除」了?
當「靜」與「動」不再對立,而是能量循環的起點。在台北新生南路的「靜謐與靈動:跨世代的對話」展覽中,兩位日本藝術家以截然不同的創作語言,展開了一場跨越世代與文化的對話。小出直毅以台南駐村經驗創作出結合日本狛犬與台灣石獅的陶藝作品,講述家庭、守護與土地的情感;風能奈奈則以層層壓克力筆觸構築夢境般的畫面,捕捉時間與記憶的微光。兩人一動一靜,一實一虛,在同一空間中交織出日本當代藝術的詩意與張力。
深秋的氣息,不只在氣溫裡,也在味覺的流動中。隱身台北巷弄的米其林名店〈壽司芳 Sushiyoshi〉,以一場名為「秋」的限定饗宴,捕捉時間轉換的瞬間。來自大阪的主廚 Hiroki,以三隻大閘蟹為主角,將中、日、法三種語言交錯成一首味覺詩篇——從花雕茶碗蒸到班尼迪克蟹,再到蟹膏釜飯,每一口都像季節的呼吸:濃烈、短暫、卻難以忘懷。這不只是吃蟹,而是一場關於「變化」與「時間」的對話。
50 億美元投資背後:美國造船夢,為何仍離岸?

(圖/華爾街日報)
分享本圖華爾街日報導讀:美國造船成本是韓國5倍,李在明承諾「讓美國再偉大」只是在哄川普?
韓國總統李在明承諾幫助在美國建立一支造船隊伍,為美國年輕人帶來「增長、機遇、夢想和希望」。但過去 10 年間,美國造船業已經分崩離析,根據造船廠高層和船東表示,在費城建造一艘油輪的成本,可能超過 2.2 億美元,而在中國或韓國建造一艘油輪的成本,只要 4700 萬美元。
閃崩不是終點,而是起點:金價在恐懼中重燃的跡象

(圖/華爾街日報)
分享本圖華爾街日報導讀:黃金價格「閃崩」,為什麼對投資人來說反而可能是個好消息?
10 月底時,黃金現貨價格開始急跌,短短一週就從每盎司 4,380 美元的歷史高價,雪崩式跌破 4,000 美元大關。這種崩盤式的下滑,《華爾街日報》認為不一定是壞事,主要因為當金價下跌時,一般的黃金市場投資者會迅速認輸,把手上部位變現。 這樣的退場,反而有助於黃金價格的後續,這背後的邏輯到底為何?
美國白領寒冬來襲:亞馬遜、UPS、Target 同步裁員上萬人

(圖/華爾街日報)
分享本圖華爾街日報導讀:科技新貴3寶爸被AI搶走工作 !投了1千封履歷,終於找到一個爛工作
里德(Chris Reed)是三個孩子的爸爸,妻子是一位全職媽媽,他之前任職科技業,但最近公司引進 AI,取代他的工作。遭解僱後,他申請了超過 1,000 個職缺,用光了 401(k)退休儲蓄,並且賣掉了股票、加密貨幣以及和兒子一起收集的寶可夢(Pokémon)卡片。 他說,由於無法償還抵押貸款,他的房子被銀行收回。好不容易,10 個月之後找到了一份銷售豐田汽車的工作,但得開車兩小時上班…
本週 1% 好文嚴選
- 1% Beyond News》破壞之後,藝術仍在呼吸|從基隆的灰塵鏡面、艾未未到 Banksy,藝術的傷口成為延伸創作的起點

(圖/ 台北當代藝術館 提供)
分享本圖在基隆美術館的展廳裡,一件由藝術家陳松志創作的作品〈倒裝的語句-16〉,鏡面上覆著一層灰塵,乍看之下似乎只是長期陳列後的自然積層,實際上卻是作品的一部分;那層灰塵象徵時間的呼吸與觀看的介質,是藝術家刻意安排的痕跡。然而在展覽進行的第五天,一位志工誤以為鏡面遭灰塵覆蓋,便自然地加以擦拭,但灰塵消失、鏡面重新明亮,而那一刻,一個簡單的清潔動作,竟然讓作品不復原樣。
點此 ▶ 閱讀全文
靜與動的交會:從陶藝到壓克力繪畫|小出直毅 × 風能奈奈以不同媒材展開一場關於記憶與生命的對話

(圖/欣沛公關 提供)
分享本圖在上週五午後,1% Style 來到了位於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的「靜謐與靈動一一跨世代的對話」展覽。當靜謐的筆觸遇上靈動的造型,兩位日本藝術家以截然不同的創作語言,展開一場關於時間、記憶與生命經驗的對話。小出直毅(Naoki Koide)與風能奈奈(Nana Funo)聯袂登台,在展覽中,呈現日本當代藝術兼容詩意與張力的一面。
點此 ▶ 閱讀全文
秋意的層次:Sushiyoshi 壽司芳的「大閘蟹交響曲」

圖片說明(會出現在社群分享文上)
分享本圖當季的味道,不只是食材的時間,也是一場關於「變化」的演出。在台北忠孝東路靜巷裡,日本大阪米其林二星、台灣米其林一星名店 Sushiyoshi 壽司芳,再次以「秋」為題,呈現屬於台北與日本融合的秋之味。壽司芳長期以結合法式技法的日本料理聞名,在台北已多次摘下米其林一星,日法跨界對話的創意料理,深得其味,而每年 11 月,由主廚 Chef Hiroki 帶來他最具個人色彩的限定作品—「大閘蟹秋季套餐」,其實也是讓人期待的一次饗宴。因為這是只有在深秋才會出現的一場味覺演出,你可以說是在季節邊界上捕捉屬於「蟹」那抹短暫而深邃的甘香的豐富多采,就像 Chef Hiroki 每次來台都頂著五彩繽紛的髮色一樣,令人莞爾且驚喜。
點此 ▶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