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克獎:美感、永續、社會貢獻缺一不可,藉3得主暸解建築的價值與意義

普立茲克建築獎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的美名(圖/Erik-Jan Ouwerkerk)

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堪稱建築界的諾貝爾獎,自1979年創立至今,年年都會選出一位(組)傑出的在世建築師,表彰他們透過建築藝術對當代社會所帶來的貢獻。

評選標準除了美感與創意,還會考量到永續發展、在地取材、友善環境等因素,甚至是建物本身的文化功能,像是照顧貧人的醫院、教育偏鄉的學校、關照居民的社會住宅等,不僅是外觀上的評選,更是回到建築最根本的價值——以人為本。

在本文中,1%Style 將聚焦近三年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並介紹他們各自的重點代表作,深入了解獎項背後的故事與意義。

2022:Diébédo Francis Kéré,改善生活品質的社會正義

一圖看懂

2022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Diébédo Francis Kéré(圖/Lars Borges)

分享本圖

Kéré出生於布吉納法索——全球受教育程度最低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裡沒有乾凈的飲用水、電力和基礎設施,更談不上建築。但即便貧困,也有改善生活品質的機會,於是他奔赴被主流世界忽視、缺乏基礎建設的國家,突破氣候與環境的困境,傾力投入社會公益。

小時候他是村長的長子,也是村裡第一個上學的人,只是甘多沒有學校,所以他年僅七歲便離開家鄉。記憶中的小學教室,用水泥砌成、缺乏通風和採光,在極端炎熱的氣候下,上百名同學得擠在一起好幾個小時,種種令人難耐的經驗反倒成了激勵,他發誓有朝一日要讓學校變得更好。

一圖看懂

甘多小學 Gando Primary School(圖/Erik-Jan Ouwerkerk)

分享本圖

他勤奮攻讀建築學、成立基金會籌建學校,甘多小學便是Kéré的首件作品,利用本土材料與現代工程理念,並藉當地居民的親身參與,幾乎全憑人工之力建造整座學校。就地取材的泥土經水泥強化,成了聚集熱量的磚塊,讓熱量透過磚塊天花板和寬大的懸空高架屋頂散發出去,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實現通風;而圖書館的混凝土屋頂,由傳統陶罐組成的網格澆築而成,陶罐移除後留下的缺口可用於散熱,並引進圓形的自然光束照亮建築內部。

一圖看懂

甘多小學 Gando Primary School(圖/Erik-Jan Ouwerkerk)

分享本圖

甘多小學替Kéré的建築理念奠定了基礎——為當地打造一個動力泉源,功能上滿足基本需求、實質上彌補社會不公。Kéré表示:「建築是一項任務,透過建築來改善居住者的生活品質,是對社會的責任。」他以無私的奉獻精神在2004年獲得了阿卡汗建築獎,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學校及醫療設施的落成,連肯亞、莫三比克和烏干達等地也紛紛效仿,不僅提供教育與醫療,還創造就業機會和培訓職業技能。

一圖看懂

本加河畔學校 Benga Riverside School(圖/Francis Kéré)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醫療與社會福利中心 Centre for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圖/Francis Kéré)

分享本圖

在非洲之外的作品,Kéré也融入甘多的成長經歷,例如位在英國倫敦的蛇形藝廊,中央結構取自大樹形狀,外圍蜿蜒曲折、互不相連的牆體由藍色的三角形模塊拼接而成,而藍色在Kéré的家鄉象徵著力量,懸挑的漏斗形大屋頂更可收集雨水,提醒大眾關注水資源問題。

一圖看懂

蛇形藝廊 Serpentine Pavilion(圖/Iwan Baan)

分享本圖

「我要突破既定的慣例和形式,因為人人都有追求夢想與冒險的機會,富有之輩不該浪費資源,貧困之家也不該捨棄生活品質。」Kéré的建築根植當地,為社區而建、與社區共存,而這正是深受評審親睞的原因,如此以天下為己任的態度,成為普立茲克建築獎首位非洲黑人得主一點也不意外。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建築是一項任務,透過建築來改善居住者的生活品質,是對社會的責任。」

2021:Anne Lacaton與Jean-Philippe Vassal,延續生命力的不拆除美學

一圖看懂

2021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Anne Lacaton與Jean-Philippe Vassal(圖/Laurent Chalet)

分享本圖

西非沙漠之國尼日的美麗與資源稀缺的悲哀,深深觸動著Lacaton與Vassal:「尼日是世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人民卻如此樂觀、充滿詩意和創造力。」兩人第一個合作項目便位於尼日首都尼阿美,是用當地取材的灌木枝建造的一座草棚,竣工兩年內任憑風吹雨打而屹立不搖,但凡能輓救就絕不拆毀,通過添建和擴建,在崇尚簡約之時提出新的可能性,並延續建築的生命力。

一圖看懂

草棚 Straw Hut(圖/Lacaton & Vassal)

分享本圖

爾後他們設計了私人和社會住宅、文化和學術機構、公共空間以及城市發展策略等五花八門的項目,其中的共通點就是選用經濟和生態材料,優先考慮空間的豐裕性和使用的自由度,以體現社會正義、倡導永續理念、維護使用者的身心健康。例如在法國弗盧瓦拉克的拉達匹住宅,二人應用溫室技術,綜合自然光線、自然通風、遮陽和隔熱等手段,創造了可人工調節的理想微氣候。

一圖看懂

拉達匹住宅 Latapie House(圖/Philippe Ruault)

分享本圖

又如位在卡弗爾雷的一棟私人住宅,雖是建在未開發土地上,但兩位建築師並沒有砍伐現場的 46棵樹,反而決定動手培育起周遭的植被,藉此抬高房屋地基,讓建物環繞在樹林之間,不僅將對自然的破壞降到最低,居住者也能在山林中盡情吸收芬多精,同時保有一定的隱密性。Vassal補充:「建築是要突破困境、解決問題,並找到可以引發情感和使用慾望的空間。」

一圖看懂

卡弗爾雷之家 Cap Ferret House(圖/Lacaton & Vassal)

分享本圖

無論新建或改建,二人都展現對原有建築物的尊重。Lacaton表示:「先前存在的東西肯定有其價值。這關乎觀察力,要以嶄新的眼光看待一個場域,以瞭解其中的價值和缺失,並瞭解如何在保留現有價值的情況下做出改變。」例如改造東京宮的重責大任,便是在保留原建築的歲月之美下順利完成。

一圖看懂

當代創作展場,東京宮二期 Site for Contemporary Creation, Phase 2, Palais de Tokyo (圖/Philippe Ruault)

分享本圖

細心考慮居住者的福祉也是兩人共同的原則,像是位在波爾多大公園的3棟大樓、共計530套公寓的改造,施工期間並沒有遷走住戶,維持了租金的穩定,大大減輕居民的負擔。Lacaton再次強調:「我們永遠不會把現有的事物視為問題。我們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它們,因為這樣才有機會利用已存在的東西做更多的事情。」

一圖看懂

波爾多大公園3棟大樓530套公寓改造,社會住宅 Transformation of G, H, I Buildings, Grand Parc, 530 Units, Social Housing(圖/Philippe Ruault)

分享本圖

Lacaton與Vassal展現了建築的民主精神,他們重新定義現代主義面對遺產的方法,因為單單的拆除,雖簡便卻短視,不僅浪費了能源、浪費了材料,更浪費了歷史,與「暴力」並無區別。他們成功透過更溫和的手段,實現新舊之間的對話,並對當今的氣候生態及社會窘困做出回應,以謙遜的力量服務社會、拓寬建築的疆界。

  • Anne Lacaton:「先前存在的東西肯定有其價值。這關乎觀察力,要以嶄新的眼光看待一個場域,以瞭解其中的價值和缺失,並瞭解如何在保留現有價值的情況下做出改變。」
  • Jean-Philippe Vassal:「建築是要突破困境、解決問題,並找到可以引發情感和使用慾望的空間。」

2020:Yvonne Farrell與Shelley McNamara,建築是因地制宜的文化

一圖看懂

2020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Yvonne Farrell與Shelley McNamara(圖/Alice Clancy)

分享本圖

「建築是地球上最複雜、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身兼建築師與教師雙重身分的Farrell與McNamara來自愛爾蘭——山脈綿延、懸崖遍佈的島國,因而得以培養出對地形地貌、氣候變遷和自然環境的敏銳認知,設計出豐富又適度、精緻又平衡的作品。

愛爾蘭城市研究院是她們建築理念的體現,兼具敬意與新意,採用Crafted Skin技術改變建材選擇,根據開口、折疊、遮蔽等各種考量,創造出視覺上相當具趣味性的外觀,在尊重歷史傳統、秉持對環境的敬畏之餘,也展示出對城市環境和建築工藝的抱負,成為既有現代感又不乏影響力的建築。​

一圖看懂

愛爾蘭城市研究院 Urban Institute of Ireland(圖/Ros Kavanagh)

分享本圖

另一充滿挑戰的場域是利馬工程技術大學,一側是陷在深谷裡的高速公路、一側則毗鄰住宅區,她們大膽規劃成垂直佈局的退台式建築,其中的開放空間旨在自然引入來自海洋的清涼微風,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空調的需求,同時與地形和氣候的要求相呼應。

一圖看懂

利馬工程技術大學 University Campus UTEC Lima(圖/Iwan Baan)

分享本圖

兩位建築師向來注重建築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對話,這一特點體現在公私領域的融合及富含深意的建材選擇上,Farrell解釋:「我們要瞭解各個群體的不同公民意識,並找到一種架構來應對其中重疊的部分,進而加強彼此的關聯。」如博科尼大學,通過一樓的公共空間(延續至室內)及其上方遮蓋的浮動頂篷,拓展到垂直分佈的校園之外,讓路人與學生產生互動。

一圖看懂

博科尼大學 Universita Luigi Bocconi(圖/Alexandre Soria)

分享本圖

而帕內爾廣場文化中心和城市圖書館,則讓自然光穿透整座建物,巧妙地將深層內部空間與巨大的外部空間連接起來,McNamara點出:「建築是人類生活的框架,它為我們提供棲身之所和歸屬感,並將我們連接到外部世界,這可能是其他空間塑造學科無法做到的。」

一圖看懂

帕內爾廣場文化中心和城市圖書館 Parnell Square Cultural Quarter, City Library(圖/Picture Plane)

分享本圖

Farrell與McNamara的設計皆與當地情境密切相關,通過責任感和對社區的關注,超乎預期地滿足了委託者各方面的要求,展現建築師對其作品的真誠態度,並幫助大家在龐大的建物中,以人的比例維持與環境的親密感,去克服當今社會的距離與冷漠感,讓建築成為減少社會問題的方法之一。

  • Yvonne Farrell:「我們要瞭解各個群體的不同公民意識,並找到一種架構來應對其中重疊的部分,進而加強彼此的關聯。」
  • Shelley McNamara:「建築是人類生活的框架,它為我們提供棲身之所和歸屬感,並將我們連接到外部世界,這可能是其他空間塑造學科無法做到的。」

全文資料來源:普立茲克建築獎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5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那些關於Apple 的起與落,以及其他。

2014 年 9 月,那支被設定是庫克時代第一支手機的 iPhone 6 正式上市,你可以說 Apple 進入了另一個新的「世代」(雖然褒貶不一);十年過去...

關於老物》你不知道的香味歷史2

跨界實驗室|關於老物》你不知道的香味歷史

機場免稅店裡琳瑯滿目的香水,不管是男香或女香,從淡香水、香精、香氣噴霧等等不一而足,每款也有前中後調,有些甜如果實,有些奔放如花園,有些幽香如木,...

晶華軒 秋蟹3

秋意來襲,饕客必吃蟹宴總整理|2024 下半年全台精選「秋蟹饗宴」(下)

秋風來襲,天氣逐漸轉涼,又迎來享用秋蟹的時節。趁著秋季,各家酒店也紛紛向饕客們獻上鮮美的螃蟹大餐,繼上次推薦的秋蟹料理(上),1 % style...

日韓賞楓首圖

日韓秋季賞楓的慢旅行指南|漫步「楓」情秋日,與你探尋絕美的旅遊風景

當秋風輕拂,漸變的葉色猶如細緻的油畫筆觸,描繪出秋天獨特的韻味。每一片楓葉的顏色變化,都在詩意地訴說季節的故事,無論是在清晨的露水中,還是在黃昏的余暉裡,...

戈家黎人物採訪

愛是我勇敢前行的驅動力|戈家黎在逆風中揚帆,為毛孩子們構築載滿幸福的諾亞方舟

『寶貝,你知道嗎,今天姊姊遇到了一個真正的天使。』在採訪當天回到家後,我緊緊抱著毛孩子,輕聲說著這句話,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位天使,...

夏威夷可納咖啡4

全球產量 0.01% 珍稀咖啡豆進駐便利商店|近期登陸台灣的「夏威夷可娜咖啡」為何特別昂貴?

在精品咖啡文化尚未普及的數十年前,咖啡界有著三大最為人熟知的頂級產地,分別是非洲吉利馬札羅,和台灣人熟知的雅買加藍山,以及這次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