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城市農園」:從減輕糧食壓力的戰時政策,成為凝聚地方、吃出生活風格的推手

一位市民在妻子前往教會前,向她展示自己在勝利花園中種植的蔬菜。(圖/ Collins Marjory,Library of Congress)

對於園藝有興趣的讀者,也許有在自家陽台種植薄荷、迷迭香等盆栽,以親自採摘的香料入菜的經驗;或是曾於家中的庭院種植番茄、金桔等果樹,觀察植物隨著季節生長,享受採摘果實的樂趣。親自照料植物的過程,不只帶來動手做的成就感,也讓人在無形中累積對於食材的知識,與土壤、環境產生更深的連結。

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富含貴族氣息的古典建築,與令人目眩神迷的小酒館、市集與商店街林立的城市景象之中,有一股綠意悄悄地蔓延開來——在馬德里市政府的推動下,規模不一的「城市農園」在公共空地、學校、辦公大樓、護理之家頂樓等地遍地開花,為城市的居民開啟一扇探索自然生態的窗。

本文將帶讀者一窺歐美的「城市農園(Urban garden)」發展,並回首台灣的城市農園現況,了解辛勤的耕作者們,如何在熙攘城市中實踐對農耕的追求,並邀請所有有興趣的民眾一同親近自然環境。

 

城市菜園的發展歷史:從減輕戰時糧食壓力,到凝聚地方、認識土地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德等國家大舉推動「勝利花園(Victory garden)」政策,鼓勵城市中的人們在庭院、公園中「為勝利而耕作(Dig for Victory)」:透過重新拾起農具,以勞動對戰時生活做出貢獻、減輕糧食供給的壓力。二戰期間,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蔬菜供給來自各地的「勝利花園」。

一圖看懂

由 Morley 繪製的二戰期間「勝利花園」宣傳海報。(圖/維基百科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由 Peter Fraser 繪製的英國 "Dig on for Victory" 宣傳海報。(圖/維基百科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一位市民在妻子前往教會前,向她展示自己在勝利花園中種植的蔬菜。(圖/ Library of Congress @Collins Marjory)

分享本圖

到了 1970 年代,城市農園的概念再度興起,不過這一次更加著重在改善閒置的公共空間、凝聚地方社群、推動環境教育等考量。美國非營利組織「Green Guerillas」運用經濟蕭條後閒置的空間,於 1973 年成立了紐約第一座社區花園「Liz Christy Garden」,促使政府設立相關組織協調花園、農園的創立與空間的使用,深深影響社區農園日後的發展。

一圖看懂

Liz Christy Garden 過去的樣貌。(圖/Liz Christy Garden @Donald Loggin)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Liz Christy Garden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 Houston Street 上。 (圖/Liz Christy Garden

分享本圖

2000 年後,隨著「糧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的意識逐漸提升,人們普遍認為食物不只是「有得吃」就好,更強調糧食系統應該以生產者和消費者為核心,以平等、永續、不危害環境的方式存在。這股趨勢再一次帶起了城市農園風潮,也有許多單位開始以城市農園推動「食農教育」,讓植物與農作過程中蘊含的豐富知識,成為「吃出生活風格」的扎實根基。城市農園發展至今,我們可以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歸納出的幾項優點,認識城市農園的潛力:

  • 每單位土地更高的糧食產量:每年每平方公尺的土地可生產 20 公斤的食物。
  • 適合城市農業的蔬菜作物:蔬菜只需數週就能採收。
  • 公平、永續:減少從產地到餐桌之間的中介人,並省下運輸、包裝、倉儲成本,降低過程中的污染,也使利潤能更合理地分配給農人。
  • 提升城市環境的品質:農園為城市增添綠意,並在過程中回收廚餘等廢料,減緩城市中的碳排放量。

1% 頂尖專家都怎麼生活?更多深度內容都在:1% Style Facebook 粉絲專頁

 

馬德里的城市菜園:隱身於城市精華區的麗池農園

由曼薩納雷斯河貫穿的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有著豐厚的沖積平原土壤。1990 年代後,市政府統籌各個單位,鼓勵馬德里市民發起生態計畫,善加利用市政機構閒置的空地,發展永續的都市農業系統。民眾可以自行組織社群、規劃作物種類、管理模式等,不過必須遵循某些規範:菜園不得使用化學肥料、除草劑和殺蟲劑等;且種植的蔬果只能分配給組織中辛苦耕作、細心照料植栽的人們,或提供給公益組織,不進入市場銷售。

一圖看懂

2017 年馬德里城市農園分佈圖,如今(2022)已有多達 58 座農園。(圖/municipal program of community gardens in Madrid

分享本圖
倘佯在綠意盎然的普拉多大道,除了能欣賞「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

指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隨著歐洲社會脫離長期經濟蕭條,一個相對和平、繁榮的「黃金時代」。除了科技進步與上流社會生活的改變,華麗的風格也影響了藝術與文學,如建築與設計領域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風格的五星級麗思大酒店、著名的海王星噴泉、藝術金三角之一的普拉多博物館外,穿越馬德里皇家植物園後,便能抵達馬德里市中心最大的公園——麗池公園(Parque del Buen Retiro)。公園內除了著名的玫瑰花園、水晶宮等景點,還有一座欣欣向榮的城市農園隱身在其中——「麗池農園(El Huerto del Retiro)」包含數個苗圃,有超過 50 位市民在內共同耕作、學習,交換彼此在過程中累積的經驗。其中,也有由學校、勒戒中心、實驗室等單位認養的農園。
一圖看懂

麗池公園內的水晶宮(Palacio de Cristal del Retiro),建築原為 1887年舉辦菲律賓博覽會所建,現成為「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展示空間之一。(圖/維基百科 @Jkiang)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麗池農園內的苗圃。(圖/麗池公園環境資訊與教育中心網站

分享本圖

對於菜園計畫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向「麗池公園環境資訊與教育中心(El Centro de Información y Educación Ambiental del Huerto del Retiro)」諮詢有機農業、種植的知識;該中心也負責推廣城市公園的社會與文化價值;並向市民宣傳友善環境的觀念。

一圖看懂

市民在麗池農園的苗圃中耕作。(圖/麗池公園環境資訊與教育中心網站

分享本圖

在馬德里市多達 58 座城市農園中,市民透過在農園中耕作,在公共空間裡彰顯公民自主權利;從農業的角度出發,則象徵著對市場機制的抵禦、關心作物的生產;更創造了新的都會生活可能,從中得到心靈的滿足與感動。

 

台灣的城市農園:從成為生產者開始,「吃出生活風格」的食農教育

在產業發展局和市民的合作下,城市農園也悄悄地在台灣的城市中發芽。「花博綠屋頂」起初只是農場負責人陳湰菖先生在爭艷館的屋頂嘗試種植各種植物,後來民眾、不同單位也加入認養,幾乎將整個屋頂都覆蓋上綠意,成為市民體驗園圃種植的好去處。而「臺北市社區園圃推廣中心」座落於每逢假日便湧入大量人潮的花博農民市集旁,提供園藝資材輔助申請、示範園圃建置申請等服務,協助有興趣設立農園的市民;並藉由園圃日、蔬菜栽培課程、市集等活動,將推動社區公共農園的能量,傳遞到城市的各個角落。

一圖看懂

花博爭艷館上綠意盎然的「花博綠屋頂。(圖/臺北市社區園圃推廣中心

分享本圖

若是喜愛設計、文創及展覽的讀者,應該對於松山文創園區寬敞的環境不陌生。你是否曾注意到,就在誠品生活松菸店的建築物旁,靜靜地躺著一片水稻田?在由當地里長與里民提案、市府協助之下,台北市重要的食農教育示範基地——「松菸食農教育園區」誕生了,讓學童有機會認識水田、旱田、蔬菜及果樹等作物的生長,體驗農作所需的體力、手眼協調力,並培養對於生態及土地的尊重。目前基地以接待中、小學戶外教學及市民團體參訪等活動為主,如何配合作物的生長、季節的遞嬗,設計更完整的體驗,幫助學童從中認識從產地到餐桌的大小事,對於每日三餐的飲食更有想法,則是未來可以期待的發展。

一圖看懂

台北市食農教育示範基地「松菸食農教育園區」。(圖/台北市產業局 臉書

分享本圖

在都市裡重現傳統位於田野間的農園,誠然有其在環境品質與外部成本上的考量與隱憂,然而這些城市農園不只提供都市民眾另一種放鬆、休閒、交流的選擇,更是民眾向自然學習的重要場域。生機盎然的農園召喚著民眾,透過身體的勞動及農作親近土地,汲取蘊含在其中的豐富能量及知識。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鄧羽辰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夏2

當莫內遇見夏荊山|趙忠傑與東方藝術的「再一次」對話

從印象派到佛畫,趙忠傑的收藏轉向不只是一場美學選擇,更是一場東方文化的話語重建。他推動藝術教育、建立基金會,計畫以科技與人文共構台灣未來的文化地標。...

2

這個夏天,和布丁狗一起做便當:ABC Cooking Studio 推限定手作便當課「布丁狗的野餐日」

說到夏天最療癒的事,大概就是和可愛的布丁狗一起待在廚房裡了。ABC Cooking Studio 這次和三麗鷗合作,推出了一個讓人光聽就覺得心情很好的課程...

(圖片:Nothing)3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Nothing 中 聽見世界|Nothing Ear (Open) 評測:開放式耳機的美學誘惑與真實挑戰

Nothing Ear (Open) 以開放式耳掛設計與透明美學吸引設計愛好者,也為長時間配戴者帶來舒適新解方。然而在真實使用中,...

(圖/台中藝術博覽會 提供)

在這個夏天,藝術熱力引爆台中:三場展覽勾勒城市感知的未來路徑!

當城市的節奏越來越難以捕捉,藝術卻總能為我們指出新的感知路徑。從一座備受期待的美術館誕生、一次東西名作的跨海交會,到一場集結 62...

(圖/RIEDEL 提供)

1% KNOWLEDGE》喝葡萄酒,為什麼還要對酒杯斤斤計較?葡萄酒杯如何改變你的品味體驗,從 RIEDEL 談起

葡萄酒早已成為生活品味的象徵,但要真正理解一瓶酒,選對酒杯才是關鍵。從中世紀粗重木杯到現代功能化設計,酒杯早已不再只是容器,而是風味的放大器。不管是...

(圖/@ARABAKIROCKFEST X)

2025日本必去六大音樂祭:落於山中湖畔 x 遠觀富士山,解鎖絕美聽團地點!

在人群中唱著歌曲,隨著旋律自由的擺動,彷彿靈魂被拉入音樂的世界…。 聽團,是許多人追尋自由的方式,享受音樂的過程。近年來,隨著喜愛樂團的人數漸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