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新詛咒?看報復性旅遊如何拖垮歐洲城市,及其他一週大事

(圖/Unsplash)

後疫情時代新詛咒?看報復性旅遊如何拖垮歐洲城市。綠能熱錢全往美國跑!英國、新加坡感嘆:「我們出不起大國給的補貼…」⋯⋯1% STYLE 希望持續服務一群獨特的夥伴:永遠渴望具體而微的生活建言、關注能豐富日常的獨特體驗、以及培養超越國界和時間的視野。。歡迎訂閱電子報,快速接收《明日速寫》的後續內容。

 

點此》免費訂閱電子報

 

在本週《明日速寫》的國際角度,我們關注以下事件對未來的影響:

 

  • 國際熱議》後疫情時代新詛咒?看報復性旅遊如何拖垮歐洲城市
  • 商業熱議》亞洲生產線優勢不再,勞工變老又變貴,將成西方通膨惡夢?
  • 半導體》美國商務部悄悄建立 36 人華爾街菁英部隊,將成重振半導體的關鍵?
  • 國際熱議》綠能熱錢全往美國跑!英國、新加坡感嘆:「我們出不起大國給的補貼…」

 

本週我們也推薦您閱讀好文章:1% OPINION|Douxteel 澄市設計創辦人 Amanda、Vivian

用鈑金劃破設計框架,以美學賦予器皿生命

後疫情時代新詛咒?看報復性旅遊如何拖垮歐洲城市

一圖看懂

(圖/Pixabay)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疫情解封了,卻帶來新的詛咒:報復性旅遊如何拖垮歐洲城市?

 

去年世界各國陸續解封,從歐美到亞洲,旅遊熱潮讓觀光產業逐漸回溫,在陸客重返各地街頭之前,歐洲各國民眾的「報復性旅遊」就已經發酵了,去年夏天,義大利觀光收入達到新台幣 2,000 億元,今年有很大的機會再創新高。

 

雖然觀光客能促進當地觀光業發展,但也會導致短期公寓租金上漲,進而苦到當地人。旅遊產業過度發展使當地生活成本增高,居民人數減少使服務業出現缺口,也會導致家庭醫療資源缺乏,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亞洲生產線優勢不再,勞工變老又變貴,將成西方通膨惡夢? 

一圖看懂

(圖/Pixabay)

分享本圖

華爾日報導讀:亞洲生產線勞工變老又變貴,西方的通膨惡夢,只會越來越嚴重?

 

過去 30 年來,全球化在過去 30 年為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但成本超級低廉的亞洲工廠勞動力,已進入暮年,想買低價時裝和平板電視的美國人,可能很快就要面臨價格上漲。

這一定程度上歸因於亞洲國家人口正迅速老齡化,例如 Nike 如今在中國的員工平均年齡為 40 歲,在越南的員工平均年齡為 31 歲。越南服裝廠 UnAvailable 的英國聯合創始人 Paul Norriss 也表示:「人們不得不改變消費習慣,品牌也是如此。」

 

美國商務部悄悄建立 36 人華爾街菁英部隊,將成重振半導體的關鍵?

一圖看懂

(圖/Pixabay)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美國重振半導體的關鍵,竟不在矽谷?商務部悄悄建立36人的華爾街菁英部隊,到底要幹嘛?

 

為重振美國晶片產業,拜登政府實施了二戰以來力度最大的干預行動之一,去年夏天,美國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以來,美國商務部已經在悄悄組建一支由華爾街精英金融人士組成的小團隊,這個團隊目前有大約 36 名專業人士,年齡從 23 歲到 64 歲不等,其中近一半是女性,他們正商討如何以幫助向數以百計的公司分配來自納稅人的 390 億美元生產補貼和其它激勵措施。

 

團隊成員認為,美國依賴外國製造晶片已成為一個致命弱點,因此政府有理由插手干預,從長遠來看,美國的目標便是要打造出一個有足夠資金支持自身發展的產業。

 

 

綠能熱錢全往美國跑!英國、新加坡感嘆:「我們出不起大國給的補貼…」 

一圖看懂

(圖/Pixabay)

分享本圖

華爾街日報導讀:綠能熱錢全往美國跑!連英國、新加坡都感嘆:「我們出不起大國給的那麼多補貼…」

 

大量外國投資目前正湧入美國。因《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美國在新能源產業,提供 3,690 億美元的激勵措施和資金,例如:德國汽車製造商 BMW 在南卡羅萊納州的一家新電池廠剛剛破土動工;現代汽車和 LG 新能源,宣布在喬治亞州建設一家造價 43 億美元電池廠;日本 Panasonic 正在堪薩斯州建設一家工廠。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美國去年吸引了全球約 22% 的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全球最大的投資流入地。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Lawrence Wong)不禁感嘆:「直截了當地告訴你們: 我們出不起大國給的那麼多補貼⋯⋯」

 

1% 好文分享

8 月封面人物——Douxteel 澄市設計創辦人 林洧緹、林宛儀

一圖看懂

(圖/風傳媒) 

1 % Style 八月份的封面人物將以「茶食尚」為題,邀請 Douxteel 澄市設計創辦人——臺南鈑金工廠澄茂企業二代負責人林洧緹、林宛儀倆姐妹(以下將以 Amanda 及 Vivian 代之)來與讀者聊聊,自 2016 年創立品牌以來,如何透過金屬餘料的再設計,客製化各式兼具品質及設計感的家具擺飾及杯盤器皿,翻轉大眾對鈑金的既定印象?如今又期許能透過概念店的空間設計及產品陳列,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使用體驗?

 

點此 ▶ 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照片資料來源:花蓮縣文化局官方資料)

隨「太平洋花蓮溫泉季」裊裊輕煙,走入秋季湯花之戀

當城市的氣溫開始微涼 ; 當樹梢的枝葉浮現紅、黃、橘三種色彩 ; 當花東縱谷間灑落的陽光,褪去猛烈,而變得溫柔可人 ; 當花蓮瑞穗溫泉公園,亮起了一盞盞燈籠...

把遲到視作理所當然的民族 首圖

把遲到視作理所當然的民族:凡事講求慢慢來的義大利人,如何享受「Slow Living」帶來的喜悅

想像著某一個週末午後,滿心期待一整個早上的浪漫飯局總算如期而至,準時甚至提早出現在餐廳門前等候的你,卻乾坐了五分鐘、十分鐘,甚至半小時都不見對方人影,...

資料來源:花蓮觀光資訊網

跨越時空,花蓮原古的島嶼語言,串起太平洋的珍珠項鍊

曾經,海洋是人類通往世界唯一的道路,而島嶼,則是一顆顆被細心安排的珍珠,「南島語系」就如同那根串起太平洋珍珠項鍊的線,用文化和語言,...

圖片來源:花蓮觀光資訊網

花蓮「台灣原住民慢食博覽會」,擁抱大地的美味節奏

慢食,走入大自然的豐盛 壯闊的高聳山陵,碧綠的波光粼粼,這裡有山的堅定沈穩,也有著河水的溫柔綿延 ; 這是大自然豐沛的累積,也是人們自在心靈的土地。...

作為石頭的故鄉,近三十年來,花蓮以不間斷舉辦的石雕藝術季,致力推廣著石雕藝術,試圖從岩石剛冷的切割線條中,尋找柔性的文化能量。(圖片來源: 202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形象影片)

從石頭剛冷的切線中,尋出的柔性文化能量—— 2023 花蓮石雕藝術季

「風的輕咳和水的吻痕/在立霧溪兩岸的山壁上/塑出最完美的曲線/讓山川河海全都匯聚於花蓮/寫下夢與愛的諾言/讓整個臺灣驚艷」,這是詩人向陽筆下峻嶺深壑的花蓮,...

1_太巴塱_展覽第二區_續存.jpg

以口傳探尋部落起點,花蓮太巴塱文物館首展《TAFALONG 太巴塱》盛大開展,四大展區傳承遠古文化

秀水明山的花蓮縣光復鄉,亦是阿美族最大且最古老的部落「TAFALONG 太巴塱(塱,音同「朗」)」部落的所在地,「太巴塱」實為原住民語中的「白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