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必看的藝術大展!觀看台北雙年展2023前,你應該知道的三件事

小世界 5

台灣的藝術圈,多年以來似乎是「產業」與「實驗」兩個極化的因子存在,而這樣的藝術觀點的交叉比對,其實某些層面上也代表了台灣藝術的發展長河,這兩者分別可以從邁入30年、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與1998年創立、今年邁入第13屆的「台北雙年展」作為代表,而它們確實代表台灣藝術的不同典型,從「藝術產業」與「藝術觀點」面向,展現台灣這個藝術社會「商業」的不一樣面貌。而2023的現在,在剛結束的Art Taipei 2023後,緊接著來臨2023太北雙年展也跟著展開,你可以說從產業到藝術觀點的「視角轉移」,但其實也透過了藝術觀點的對話,創造了精彩的想像。

一圖看懂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藝術家許村旭及娜絲琳.寇德展區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分享本圖

不過,台北雙年展為什麼是你2023必看的藝術大展?這要從台北雙年展的背景說起。這個台北市立美術館所創,構築屬於台北當代藝術觀點最重要的實驗性展覽之一,前身是1992年將北美館定期舉辦的「現代美術新展望」及「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合併轉型的「台北美術雙年展」,1998年時北美館策略性地試圖將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接軌,不但將展覽擴大成國際雙年展,並首次邀請外籍策展人策劃台北美術雙年展並更名為「台北雙年展」,期待透過多元文化觀點,參與亞洲乃至全球藝術網絡,帶出台灣藝術領域的交互碰撞。

如何觀看這一場具備當代觀點的藝術大展,我們建議你可以從幾個觀點出發,透過這些視角讓你更清晰瞭解,這一場更具實驗觀點的藝術場域,想要提供給你觀看世界的不同想像:

「超過一位」的策展人 創造觀察的多元視角

第一屆的台北雙年展邀請了現任東京森美術館顧問南條史生( Fumio Nanjo )擔任策展人,以「欲望場域 Site of Desire 」為題,聚焦亞洲城市的文化現象;更在第二屆起引入「雙策展人」制度,由一名台灣藝術家與一名外籍藝術家聯合策展,透過外籍策展人與台灣策展人的交互碰撞融合,重新詮釋台灣當代藝術的觀察眼光,這也成為台灣本土與國際藝術思維交流的互動平台,也讓台灣藝術環境逐步回歸正軌,而當代藝術的批判反思性格,也逐間在台灣藝壇中展現個性。

一圖看懂

楊季涓,《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2023,聲響裝置、陶瓷、黏土、色粉、釉下彩、不鏽鋼、鍊條、動力設備、動力裝置,尺寸不一,20分鐘。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2023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


分享本圖

經過 2022 年因 Covid-19 疫情影響延至今年舉辦的雙年展已邁入第十三屆,長期以來不僅提升了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間的能見度,更成功地將台北納入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網絡,成為促進國際文化對話與透過藝術創作對社會議題論述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台北雙年展」從簡單的意義上解讀,是一個有關「當代」藝術安置在某種擴大的「全球社會」的概念裡的手段,歷經了二十餘年的時間,十三屆的「台北雙年展」就跟這座城市一樣,經歷着一段評估、改變、擴充與成長的時光,也形塑了屬於藝術的社會想像。

尺度縮小但關係疏離的「小世界」 連結不同觀點的社會觀察

今年的第十三屆台北雙年展以「小世界」爲主題,匯集來自20個城市、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和音樂人的作品,使北美館成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由台灣獨立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紐約資深作家與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有機協作」的方法共同策劃。

「小世界」之名來自於在印度北部賈郎達爾(Jalandhar),這個累積數十年的空氣污染因而封城、工業生產停擺的城市,在當地居民意外得以清楚看見鄰近的喜馬拉雅山,這群峰乍現的美景反映出許多人在疫情封控期間的深刻體悟—在一個日益縮小的世界,原來近在身邊的事物也可能顯得陌生。這一個看似簡單的詞,其實蘊含錯綜複雜的面向,它展現了希望、承諾,卻也同時暗藏某種懼怕及不安:希望能對自身小我的生活擁有更全然的掌握權,卻也懼怕被孤立於大我的群體之外。

一圖看懂

皮歐.阿巴德,《詩,第九十七首》,2023,複合媒材裝置、出版品,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2023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

分享本圖

當世界在尺度上縮小時,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但當人與人之間相互疏離時,世界在情感層面上也變得渺小,如此懸浮於這樣相聚與分離的狀態中,而展出作品也縱橫不同時空與表述方式,涵蓋生命經驗、生態學、文化、經濟和政治層面,從參展藝術家與音樂人自身私密的情感及生活環境為出發,繼而對全球當代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詰問。

跨領域的「聲與影」互動 展現多元面向的交互碰撞

本屆雙年展以「多重面向」的方式呈現,除了匯聚120多件作品(包括19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等。除了藝術創作外,音樂人的角色也是本屆雙年展的重要面向,而音樂與音樂表現的方式於這一屆雙年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讓音樂不僅作為文化能量和表演張力的呈現,同時也和其他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相輔相成,於是乎北美館特別將其中一個地下樓展廳改造成「Music Room」,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從 2023 年 12 月起至 2024 年 3 月,將由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與Wok the Rock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一圖看懂

dj sniff,《變形器》,2023,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2023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


分享本圖

另外,展場內也特別企畫「放映單元」,引導觀者靜心觀賞8位藝術家/導演的長片作品,展間內放映的上下半場都以王雅慧(1973-2023)的《訪客》開始,由一部2007年的早期錄像作品出發,透過一朵雲造訪了這位台灣藝術家祖父母的居所,與生活及關係的想像進行思維的連結;此外,奧萊克西.拉丁斯基(Oleksiy Radynski)2022年的劇情長片《弗洛里安的永恆》則講述了基輔一位醉心於現代主義藝術的建築師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與試圖在他所設計的烏托邦上擴建一座購物中心的房地產開發商們的堅毅對峙;至於茱瑪納.曼納(Jumana Manna)於2022年拍攝的劇情片《野食採集者》以菜薊(’akkoub)與牛膝草(za’atar)這兩種野菜蔓延出的法律問題與土地關係,探討不同政權管理隱含的對峙與衝突,而泰克拉.阿斯拉尼胥維里(Tekla Aslanishvili)也於2022年拍攝實驗性紀錄片《國中國》探討南高加索與裏海地區四通八達的鐵路,這項跨境的設施成了建造新關係的基礎,同時亦可被利用為破壞地緣政治的武器。這樣不同觀點的創作,透過不同的視角,呈現屬於藝術創作者對於身邊週遭事物的觀察,並重新對於議題進行梳理的態度,就觀者來看,也是一種跳脫「中立」的有趣啟發。

確實,2023年世界逐步從Covid-19疫情風暴中復甦,人們從被限縮的日常生活中,重整觀看世界的方式,作為台灣與全球當代藝術接軌的重要平台之一的台北雙年展,試圖以嶄新的思維引導觀眾從小世界中「見微知著」,你可以說這是北美館成立四十週年推動台灣藝術與國際鏈結的想像,透過多元開放的作品及公眾計畫,與來自各地的觀眾增進交流及對話的動能,也是有趣。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非常林奕華 3

意念詮釋的轉化再轉化|屬於劇場與映画的非比尋常

你怎麼觀看「劇場」?舞台劇型態的表演的呈現,對於每個觀者來說其實是非常具有屬於自我的視角的,而每一個「視角」必須依靠特定時空的獨立存在,...

cyber city 11

城市學 》「不宜居」也是種城市願景?當賽博龐克「Cyber City」成為我們的後末日家園

三月末《銀翼殺手》導演剪輯板重新上架串流平台,我們又有了難得的機會,一探這部科幻迷心中的類型經典,而《銀翼殺手》也是第一部將明確的「賽博龐克」概念,...

寵物經濟 8

你的寵物將不只「只是寵物」?「牠經濟」中創造的新興想像

「少子化」成為當代社會面對的最重大議題之一,隨著傳統家庭觀點的結構改變,寵物開始成為日常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毛小孩」暱稱的形成,也代表了家庭對寵物的觀點...

鋼琴家汪奕聞 2

從琴鍵中找尋自我|專訪鋼琴家汪奕聞

鋼琴對我們來說,是好像有些親近,卻又有些遙遠的樂器,但在它長長演進的歷程中,卻創造了相當精彩、豐富且有深度層次的表現面貌,而對於鋼琴家汪奕聞來說,...

矽谷穿搭哲學 20

城市學 》如何不引人注目,又能展現你身價不斐?科技之都「矽谷」的時尚穿搭停看聽

在氣候夏乾冬雨的美國西岸灣區,常駐「矽谷」的科技新貴們,一直是推動尖端科技發展的領頭族群,八股一點的說,光是在求職履歷添上「矽谷」二字,...

金光鐘錶 4

在鐘錶之外,是屬於我的玩興空間|專訪金光鐘錶總經理 龔家賢

如果是個尋常的經商人士,將服務終點定在「 Sold Out 」二字,也不無道理,但龔家賢比起商人,更像是名渾身充滿幹勁的「鑑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