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感書寫日常——孕育偉大建築師的丹麥,如何成為世界建築之都?

http://article.edesk.stormmediagroup.com/article/2023/06/14-4806815

漫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與其他城市,會發現處處可見富有設計感的建築與公共空間,不僅讓丹麥充滿了藝術美感,更讓此地收穫 2023 世界建築之都的美譽,而成就丹麥遍地雄偉壯闊建築的原因,最早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

從哥德到洛可可,為丹麥建築奠定基礎

根據記載,丹麥建築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出現,然而當時的房屋大多就地取材,也鮮有設計可言,一直到 1100 年羅馬的統治下,房屋才開始出現半圓拱形窗、圓柱等具羅馬風格的建築結構。

哥德時期

1160 年,一種全新的建築材料被引入丹麥,當地建築師便將新材料用於一座具羅馬與哥德風格的教堂——羅斯基勒大教堂的建構,並開啟了哥德風在丹麥長達近四百年的深遠影響。

一圖看懂

羅斯基勒大教堂,位於丹麥東部西蘭島的羅斯基勒市,是當地著名哥德風古蹟(圖/維基百科 @Tanya Dedyukhina)

分享本圖

尖銳而陡峭的屋頂、尖拱型的大門,以及鑲上彩色玻璃的窗戶是哥德式建築的指標風格,此外,教堂多以壁畫與木雕做裝飾,替空間營造出神聖而莊嚴的肅穆感。

文藝復興時期

1536 年,鄰近的荷蘭將文藝復興風格輾轉傳入丹麥,不僅改變了當地建築物的外觀,也象徵著教會權利的下降與貴族地位的提升——貴族開始參與建築物的設計與建造,並發展出另一種不同形式的建築流行。

而丹麥此時在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的統治之下大興土木,建造了許多富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物,像是哥本哈根的腓特烈堡城堡(Frederiksborg Slot)、證券交易所和羅森堡城堡(Rosenborg Slot)等。

一圖看懂

腓特烈堡城堡,又稱水晶宮,位於現今丹麥希勒勒,1878年,丹麥正式將腓特烈堡城堡改為國家歷史博物館,並於 1882 年正式對外開放(圖/維基百科 @Bjoertvedt )

分享本圖

文藝復興時期伴隨著人文主義的甦醒,人們開始懷古並批判哥德式教堂尖塔、尖拱、與不符合比例原則的建築技術,在此時期,丹麥的建築更加重視內外部的細節裝飾,並嚴格講究「和諧的秩序與比例」。

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

傳承自文藝復興風格,在 17 世紀中期,巴洛克藝術在歐洲掀起一波熱潮,其中也包括丹麥境內,大量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拔地而起,其中位於哥本哈根克里斯蒂安港附近的標誌性建築救主堂(Vor Frelsers Kirke)便是其中一例。

一圖看懂

救主堂,由丹麥建築師 Lauritz de Thurah 設計與建築,於 1752 年完工(圖/維基百科 @Ib Rasmussen)

分享本圖

此時期的建築與過去有著不小的差異,不僅屋頂坡度降低,在設計上也講究對稱概念;此外,因為巴洛克風格經常利用不規則的波浪曲線賦予建築一種「動態」的美感,所以屋頂上常見設有造型獨特的螺旋塔,整體比哥德式建築更具活力,風格也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自由。

洛可可與新古典風格由巴洛克一脈相承,洛可可比巴洛克更為精緻,裝潢更為華麗,但終究為新古典所取代,自此,屬於丹麥自己的建築風格逐漸成形。

戰後的經濟匱乏,造就「丹麥簡約」的開端

18 世紀初的新古典建築主義更加注重室內設計,在建材上也逐漸從木材過渡到磚塊,此時期的建築師對建築規劃深感興趣,並為城市內即將興建的公寓樓、獨棟住宅

創造低價卻美觀的設計方案。建築一反過去的華麗,開始追求簡單與一致,且不再只講求宗教性、美觀性等,而是開始考慮到其經濟價值與建造成本。

一圖看懂

奧胡斯火車總站,被認為市售德國波恩火車總站的啟發,建築外觀簡單且對稱,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之一(圖/維基百科 @Hans Andersen Ebbesen)

分享本圖

到了 1930 年,「功能主義」在北歐地區十分盛行,並在丹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時許多建築師深受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等美國建築師的啟發,講求建築與環境、居民之間的協調關係,並取經於「有機建築」(是一種建築哲學,主張藉由建築的設計促進自然環境與人類居所之間的和諧)等理念,其中以丹麥建築師 Jorn Utzon 最為知名,建造了一系列如雪梨歌劇院等傑出作品,成功讓丹麥建築於國際設計舞台上展露頭角。

一圖看懂

澳洲雪梨歌劇院,由丹麥設計師 Jorn Utzon 所設計,受「有機建築」風格影響,外觀簡單、圓潤、柔和且更為實用(圖/unsplash @Caleb)

分享本圖

愈趨簡單、柔和的建築風格在丹麥逐漸成為主流,尤其是在戰後材料的匱乏的 1950 年代,「耐用性」與「高質量」成為了丹麥建築的中心理念,許多知名「戰後建築師」如 Arne Jacobsen 等就以玻璃、混凝土取代木頭磚塊,打造許多耐用又不失設計感的建築物,如位於哥本哈根北部的 Bellavista 房屋、哥本哈根郊區 Rødovre 的市政廳,以及哥本哈根麗笙精選皇家酒店(Radisson Collection Hotel, Royal Copenhagen)。

一圖看懂

哥本哈根麗笙精選皇家酒店(圖/Radisson Collection Hotel,Royal Copenhagen Facebook)

分享本圖

風靡全球——Bjarke Ingels 集團(BIG)的成立

如果說戰後建築師替丹麥「現代建築」奠定良好的基底,那麼出現於 21 世紀的建築巨星 Bjarke Ingels,可以說是使丹麥風格揚名國際的主要推手,由他所帶領的集團 BIG  (Bjarke Ingels Group)在世界建築界頗負盛名,尤其 BIG 的足跡幾乎遍及了整個哥本哈根,設計了一連串如 VM Houses、VM Mountain 和 Superkilen 等為人熟知的建築物與開放空間。

一圖看懂

The Danish Martine Museum(丹麥海事博物館),位於丹麥知名歷史建築克倫堡(Kronborg Slot)與文化中心 The Culture Yard 之間,建造於 2013 年(圖/BIG 官網)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位於哥本哈根工業區附近的垃圾發電廠 Copen Hill ,樓頂結合娛樂中心,不僅可以滑雪、攀岩,還有步道跟運動場提供市民休息與健身(圖/BIG 官網)

分享本圖

以人為本、重視環境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是 Bjarke Ingels 的核心理念,由他所帶領的 BIG 團隊底下由永續小組、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等跨領域業專業人士所組成。

「對於今天的建築師來說,聯合國所頒布的 17 個永續發展目標(SDGS)被奉為設計準則,但由於「永續」本質上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系統、設計和整體思維涉及多個領域,作爲建築師和城市主義者,我們必須和科學家、工程師和生物學家合作,政治家和企業家合作,結合各種技能、視角、知識和敏感度。」——Bjarke Ingels

一圖看懂

於 2017 年建造,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 Kaktus Tower 總高八十公尺,從建築物頂層可以毫無遮蔽的眺望中心市容與附近港口(圖/BIG)

分享本圖

由 BIG 操刀的每棟建築或是每個空間的構圖和材料選擇都需要經過精密的數據計算與項目設計,建築師、永續小組與設計師必須進行合作,將風力、地震等各種自然狀況納入考量而做出應變與修改,並致力整合建築與自然科學,提高並確保現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間與生物多樣性。

建造一個更智能、更安全且兼顧永續的城市,是 BIG 的主要目標之一,在 2016 年《時代雜誌》便將 Bjarke Ingels 評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 100 人之一,而他為丹麥帶來的不僅是諸多驚豔世人的建築,更是一種「為生活而設計」的建築哲學,影響了許多當地的年輕建築師,也使丹麥建築在世界自成一格,為人稱道。

一圖看懂

位於丹麥哥本哈根 Nørrebro 區的公園 Superkilen,能夠凝聚居民感情,使移民和當地人民交流情感,不僅是標榜「寬容與團結」的公共場所,還是哥本哈根的旅遊勝地(圖/BIG 官網)

分享本圖

2023 世界建築之都:培養在地建築新興,放眼未來永續

在建築之都丹麥裡,除了享譽國際的 BIG 以外,還有許多優秀的建築公司如 3XN,以及許多涉足建築領域的視覺藝術家如 Bjørn Nørgaard、Olafur Eliasson 和 Olafur Eliasson 等人,另外還有專門的「城市規劃師」如 Jan Gehl 等,他們為丹麥的建築產業奠定良好的基礎,甚至對全球建築、永續城市的設計與規劃上有典範之效。

繼里約熱內盧之後,丹麥的哥本哈根被聯合國譽為 2023 年世界建築之都,據丹麥建築中心(Dansk Arkitektur Center)統計,預期超過一萬名建築師將會在明年來到哥本哈根參加以「建築」為題的各項活動,包括於哥本哈根舉辦的世界建築師大會(UIA),並集結多國精英共同探討「永續未來」;而城市中更有「哥本哈根建築節(CAFx)」、「DAC 建築路跑」等活動,帶領人們穿梭大街小巷,感受深入城市之中的藝術之美。

一圖看懂

由 DAC(Dansk Arkitektur Center)所舉辦的建築路跑活動(圖/DAC 官網)

分享本圖

在過去,曾引發熱烈討論的「丹麥社會法則洋特」(Jante Law)否定個人成就,以「不要以為你很特別」為由,堅持眾人的平等性與一致性;而這種不成文觀念似乎也與當地的建築哲學不謀而合,無一不展現著丹麥對於「團結與和諧」的重視與認同,他們致力於尋找更便利、更健康的城市型態,並持續促進建築產業的進步與繁榮,我們似乎也不能再以「簡約」草率定義了丹麥建築,畢竟每個設計細節、每棟傑作背後,都是丹麥建築師對人民福祉鍥而不捨的追求。

參考資料:

  1. BIG 官網

責任編輯/鄧羽辰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5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iPhone 16 上市,那些關於Apple 的起與落,以及其他。

2014 年 9 月,那支被設定是庫克時代第一支手機的 iPhone 6 正式上市,你可以說 Apple 進入了另一個新的「世代」(雖然褒貶不一);十年過去...

關於老物》你不知道的香味歷史2

跨界實驗室|關於老物》你不知道的香味歷史

機場免稅店裡琳瑯滿目的香水,不管是男香或女香,從淡香水、香精、香氣噴霧等等不一而足,每款也有前中後調,有些甜如果實,有些奔放如花園,有些幽香如木,...

晶華軒 秋蟹3

秋意來襲,饕客必吃蟹宴總整理|2024 下半年全台精選「秋蟹饗宴」(下)

秋風來襲,天氣逐漸轉涼,又迎來享用秋蟹的時節。趁著秋季,各家酒店也紛紛向饕客們獻上鮮美的螃蟹大餐,繼上次推薦的秋蟹料理(上),1 % style...

日韓賞楓首圖

日韓秋季賞楓的慢旅行指南|漫步「楓」情秋日,與你探尋絕美的旅遊風景

當秋風輕拂,漸變的葉色猶如細緻的油畫筆觸,描繪出秋天獨特的韻味。每一片楓葉的顏色變化,都在詩意地訴說季節的故事,無論是在清晨的露水中,還是在黃昏的余暉裡,...

戈家黎人物採訪

愛是我勇敢前行的驅動力|戈家黎在逆風中揚帆,為毛孩子們構築載滿幸福的諾亞方舟

『寶貝,你知道嗎,今天姊姊遇到了一個真正的天使。』在採訪當天回到家後,我緊緊抱著毛孩子,輕聲說著這句話,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位天使,...

夏威夷可納咖啡4

全球產量 0.01% 珍稀咖啡豆進駐便利商店|近期登陸台灣的「夏威夷可娜咖啡」為何特別昂貴?

在精品咖啡文化尚未普及的數十年前,咖啡界有著三大最為人熟知的頂級產地,分別是非洲吉利馬札羅,和台灣人熟知的雅買加藍山,以及這次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