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全新「威廉.肯特里奇」個展六大亮點一次看:以血淚代為筆墨,轉譯南非種族隔離與殖民地景

威廉肯特里奇 9

能夠以歷史的傷痕血淚代為筆墨,足以稱之為「野蠻」的凌亂筆觸,卻無比接近社會真實情景的思想轉譯,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 )就是這麼一位藝術家。

這位來自南非約翰尼斯堡的當代藝術大師,本次首度來臺舉辦大型個展,自 5 月 4 日甫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北美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RA )合作,由兩館策展人艾瑞恩.洛克( Adrian Locke )與吳昭瑩共同策劃,策展方挑選的 90 餘件作品,飽含了 40 年不輟的創作動能,採用 2022 年於倫敦同名首展的策展脈絡,以清晰的時序搭配十個子題,著重於肯特里奇擅長的素描、炭筆的平面創作,還有從素描延伸自實驗影像、舞台劇、裝置藝術等多重媒材作品,帶領觀展者一窺肯特里奇關注殖民歷史與政治議題的創作軌跡。

一圖看懂

「威廉.肯特里奇」殖民地景展場照(圖/北美館 提供)

分享本圖

「繪畫不僅僅是『美麗記號』,它必須是真實世界中某樣東西的印記。它不需要精確的描繪,但它必須代表一種觀察,不是像情緒那種抽象的東西。」——威廉.肯特里奇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透露,展覽從 2015 年起就已開始進行初步規劃,「威廉.肯特里奇個展」從構思到完成,館長真切的形容「這是趟漫長的過程」,雖然這次記者會肯特里奇雖未能親臨現場,但他還是自製了一封個人風格強烈的影片為展覽進行遠端祝福:「我的展覽總是有翻譯的元素在其中,不僅是語言還有聯想的翻譯,將自我感受投射在作品之上,並讓『它走向你』與『你帶給它』的組合成為整個作品的全貌。我深感歉意無法與臺灣觀眾齊聚一堂,但獻上我最誠心的祝福給予前來看展覽的每一個人。」

一圖看懂

「威廉.肯特里奇」記者會合影:策展人吳昭瑩、舞臺和展覽設計師薩賓.特尼森( Sabine Theunissen )、策展人艾瑞恩.洛克( Adrian Locke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左至右)。(圖/北美館 提供)

分享本圖

威廉肯特里奇是誰? 

1955 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雙親皆為南非傑出的人權辯護律師,父親辛里.肯特里奇( Sydney Kentridge )在職生涯曾為三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辯護,包含南非人權鬥士暨首位民選總統的納爾遜・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母親菲莉西亞.肯特里奇( Felicia Kentridge )則為南非法律資源中心( Legal Resources Centre in South Africa )共同創辦人,該組織至今仍持續為貧窮人口或弱勢民眾提供免費法律服務。

一圖看懂

記者會現場肯特里奇未能親臨現場,但他還是自製了一封個人風格強烈的影片為展覽進行遠端祝福。(圖/北美館 提供)

分享本圖

肯特里奇自小耳濡目染父母為政治壓迫的受難者聲張正義,歷經 1956-1961 年南非「叛國罪審判」( Treason Trial )時期,他曾表示:「對於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記憶甚至早於任何藝術創作的記憶」,繼而成為肯特里奇多年來關注及回應的創作核心。

1976 年畢業於翰尼斯堡金山大學,主修政治學和非洲研究,並進入約翰尼斯堡藝術基金會進修兩年。1981 年前往巴黎的雅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學習默劇和戲劇,累積藝術、劇場和政治學豐厚的背景才能。1982 年回到約翰尼斯堡,肯特里奇同時擔任演員、設計師、作家、戲劇導演,持續在路口大道劇團 ( 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 ) 從事劇場與節目佈景與海報繪製,因而開啟他創作大型的炭筆和粉彩畫系列作品,以及蝕刻版畫、橡膠版畫和短片。從「早期繪畫」系列,精選聚焦於日常生活、城市環境題材的素描,如鮮少曝光的《船上的午宴》和重要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會》等,融合歐洲場景與非洲元素,並以象徵主義手法來呈現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真實寫照。

本次展覽,也匯集了肯特里奇 40 年創作生涯的大量作品,從 1980 年代早期的素描三聯屏,到近年對舊有作品的「再次編譯」,雖創作媒材橫跨多領域,但其核心命題始終不變。

策展方也透露本次北美館個展,在早些年就已遠赴英美地區的肯特里奇個展進行參訪,中間遭遇最大的變數,是疫情和烏俄戰爭的暴發,導致從運輸到借件都遇到一些困年,而好在藝術家工作室在多方面給予大力協助,才能在 2024 年的如今辦成這一包含 6 大亮點的大型個展。

亮點 1:「早期繪畫」系列

一圖看懂

威廉.肯特里奇《船上的午宴》為一幅四聯屏畫作,融合歐洲場景與非洲元素,呈現多元的觀點,隨創作軌跡,持續增加為二聯畫到四聯畫。(圖/北美館 提供)

分享本圖

「早期繪畫」最早創作於 80 年代末,系列聚焦於日常生活、城市環境題材的素描,如鮮少曝光的 《船上的午宴》 和重要代表作 《保育人士的舞會》 等,融合歐洲場景與非洲元素,並以象徵主義手法呈現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真實寫照。在此展區能觀察到,威廉.肯特里奇的素描作品從單獨一幅畫,為呈現更多元的觀點,持續增加為二聯畫到四聯畫。

這些多聯畫屏常用來表現同一場景的多重視角,其畫屏市肯特里奇在多年創作生涯中不定時增加,將畫作化為一種使觀眾能目睹劇情發展的見證者。

亮點 2:素描投影與蘇荷短片

肯特里奇 1989 年至今累積了 11 部素描投影短片,以虛構的地產大亨蘇荷.埃克斯坦和其它關鍵角色,揭示了城市中接續而來的謎題,暗喻非洲動盪不安的時局。在「素描投影」系列中,從 1989 年廣受國際矚目之《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城市》( Johannesburg, 2nd Greatest City after Paris ) 到 2020 年新作《城市之深》( City Deep ),其素描發展出一套延展轉譯的嶄新語彙。

一圖看懂

肯特里奇 11 部素描投影短片的炭筆素材畫作於展場一次曝光,其畫作藉由紙張的疊合拆解,賦予其反覆拆卸製成動畫媒材的創作形式。(圖/林家睿 攝)

分享本圖

肯特里奇形容這一系列的創作形式,猶如「石器時代的電影」一般,可說是「土法煉鋼」的極致。首先將炭筆畫完成,再於畫前布置電影攝影機一一拍下,再回去畫上繼續用塗抹的方式做出變化,再回去攝影機拍攝,如此反覆運作,最終用一格格畫面做出逐格動畫,在素描與攝影機前來回走動的過程,是創作過程的一環,在「幕前幕後」的思考,造就了動畫經歷無數次改動的創作變化。

一圖看懂

「威廉.肯特里奇」素描投影展場(圖/北美館 提供)

分享本圖

亮點 3:殖民地景

來到「紡紗織布」及「殖民地景」展區,是肯特里奇在 90 年代中期的代表作,「殖民地景」系列靈感來源於《非洲及其探索:來自探險家們的講述》文本,筆下的原始瀑布或風景圖像,取自殖民時代探險家對非洲的描繪,加註紅色線條及標記,暗示了歐洲人試圖佔有和控制土地資源的計算和測繪的痕跡。隨之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而受委託製作《頭與荷重》舞台演出,重現那些對戰爭付出辛勞卻被歷史記錄抹除的黑人非洲搬運工。

一圖看懂

肯特里奇的瀑布和風景描繪模仿了殖民時代對非洲的描繪,通過線條、桿子和其他標記打破了田園詩般的情景,暗示了歐洲人市圖佔有和控制這片土地的計算和測繪的過程。(圖/北美館 提供)

分享本圖

而「織毯」則是 2001 年後,肯特里奇開始與約翰尼斯堡的史蒂芬斯織毯工作室合作製,融合黑色人形剪影與中國老地圖的形象交疊,表現出他在著眼於南非殖民歷史之外,開始衍生關注亞洲政治局勢的觀察視野,對兩者以相似語境,做出新的嘗試與異文化轉譯。

一圖看懂

,肯特里奇開始與約翰尼斯堡的史蒂芬斯織毯工作室合作製,融合黑色人形剪影與中國老地圖的形象交疊,表現出他在著眼於南非殖民歷史之外,開始衍生關注亞洲政治局勢的觀察視野(圖/北美館 提供)

分享本圖

亮點 4:工作室

一圖看懂

《貓/摩卡壺II》,2019,漆、鋼,104 × 43 × 32 cm 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圖/北美館 提供)

分享本圖

亮點 5:投影裝置

在光影交疊相映之下,融入肯特里奇在戲劇圈習得的荒謬喜劇成份,結合劇場舞臺、異文化物件,促成多幅實驗性質濃厚的影像投影作品。

一圖看懂

肯特里奇為了打造《女先知》展覽播放版,擷取其音樂、舞蹈、影像精華片段,如南非女舞者的素描身影舞動穿梭過一頁頁的筆記本的影像,並特別與舞台設計師薩賓.特尼森合力製作,重現舞台製作的原始道具和服裝等。(圖/林家睿 攝)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戲札記展場照(圖/北美館 提供)

分享本圖

肯特里奇多年來,一直與跨領域的工作團隊緊密合作,包括作曲家、舞者、舞臺設計師、木偶師、編織者、版畫家和金工匠等,本次展覽呈獻了三件首度在臺灣亮相的大型影像裝置。《烏布說實話》由檔案素材和動畫影像構成一部 35 毫米膠片彩色短片,展現南非國防軍和南非員警於種族隔離時期,所採取的殘酷和非法手段,並融入真相與和解委員會( TRC )記錄的證詞。

在「樣板戲札記」中,肯特里奇經由影像重新思考中國與非洲相似的政策影響,因而從魯迅提倡思想自由的新文學運動開始,到毛澤東鎮制自由思想的中國文化大革命,再到江青制定的文革樣板戲進行研究,2015 年創作出三頻道《樣板戲札記》影像裝置,請南非芭蕾舞者穿著士兵服裝並充滿力量地持槍舞動,背景融合象徵大躍進中除四害運動,劇中藉由歷史創傷記憶與荒謬詭異喜感的風格交織,間接觸及中國目前在非洲國家的利益擴張策略,詮釋出一種由「武力」轉向「經濟殖民」的複雜趨勢。

一圖看懂

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RA )策展人艾瑞恩.洛克( Adrian Locke )於展場進行導覽。(圖/林家睿 攝)

分享本圖

亮點 6:東方花卉素描

近期的作品,肯特里奇持續嘗試用中國毛筆和印度墨水繪製花與樹的大型素描,在「花卉素描」展區,裡頭可見多張素描拼貼在多張重疊的歷史、哲學和醫學文本之上,搭配簡潔語錄,潛藏許多值得深思的蛛絲馬跡。而在「樹木素描」展區,素描繪製於空白的紙張上,拼貼一些生活中不經意的隻字片語與零散的短語暗藏在作品邊緣角落,構成一種多重又曖昧的思考體驗。本展區首次亮相 11 件為展覽繪製的《麵包師之樹》系列作品,並透過 4 件巨幅作品窺探生命的延續與再生。

一圖看懂

《媽媽您別擔心》,2022,印度墨、彩色鉛筆、手工麻纖紙、粗畫布托裱,228.6 × 191.8 cm 私人收藏(圖/北美館 提供)

分享本圖

額外亮點:互動式展覽專輯

本次北美館個展也邀請專輯作者之一的美國教授史蒂芬.科林曼( Stephen Clingman )與策展方合作推出「威廉.肯特里奇中文版精美專輯」,以 6 個章節深入探究藝術家豐富的藝術語彙背後所關注的議題及創作脈絡,特別收錄北美館 10 餘件限定展出作品,並與 An Art App 合作,精選 12 件作品設計擴增實境( AR )內容,透過手機螢幕,靜態的專輯頁面開始律動,讓觀眾隨時隨地都能欣賞藝術家的動態短片。

一圖看懂

展場內提供互動專輯供觀展者翻閱之餘,還能下載APP 體驗書本內的 AR 互動內容,欣賞躍出紙張的肯特里奇畫作。(圖/林家睿 攝)

分享本圖
  •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
  • 展期:2024.05.04-2024.09.01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1B展覽室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非常林奕華 3

意念詮釋的轉化再轉化|屬於劇場與映画的非比尋常

你怎麼觀看「劇場」?舞台劇型態的表演的呈現,對於每個觀者來說其實是非常具有屬於自我的視角的,而每一個「視角」必須依靠特定時空的獨立存在,...

cyber city 11

城市學 》「不宜居」也是種城市願景?當賽博龐克「Cyber City」成為我們的後末日家園

三月末《銀翼殺手》導演剪輯板重新上架串流平台,我們又有了難得的機會,一探這部科幻迷心中的類型經典,而《銀翼殺手》也是第一部將明確的「賽博龐克」概念,...

寵物經濟 8

你的寵物將不只「只是寵物」?「牠經濟」中創造的新興想像

「少子化」成為當代社會面對的最重大議題之一,隨著傳統家庭觀點的結構改變,寵物開始成為日常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毛小孩」暱稱的形成,也代表了家庭對寵物的觀點...

鋼琴家汪奕聞 2

從琴鍵中找尋自我|專訪鋼琴家汪奕聞

鋼琴對我們來說,是好像有些親近,卻又有些遙遠的樂器,但在它長長演進的歷程中,卻創造了相當精彩、豐富且有深度層次的表現面貌,而對於鋼琴家汪奕聞來說,...

矽谷穿搭哲學 20

城市學 》如何不引人注目,又能展現你身價不斐?科技之都「矽谷」的時尚穿搭停看聽

在氣候夏乾冬雨的美國西岸灣區,常駐「矽谷」的科技新貴們,一直是推動尖端科技發展的領頭族群,八股一點的說,光是在求職履歷添上「矽谷」二字,...

金光鐘錶 4

在鐘錶之外,是屬於我的玩興空間|專訪金光鐘錶總經理 龔家賢

如果是個尋常的經商人士,將服務終點定在「 Sold Out 」二字,也不無道理,但龔家賢比起商人,更像是名渾身充滿幹勁的「鑑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