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臭了嗎?」中世紀貴族只洗衣服不洗澡|體味是如何成為大眾公害

體味是如何成為大眾公害

夏天的味道,只有鼻子最知道,室內外的溫度差,讓有冷氣房的地方、擁擠的公共空間,成了體味散播的溫床。

今年五月,知名手機遊戲《賽馬娘Pretty Derby》推出劇場版動畫,引發網友們的熱烈討論,然而,大家討論的並非電影內容本身,而是電影院內的「味道」。許多日本網友在X平台上抱怨,形容電影院的味道宛如「4DX馬廄」,臭氣熏天的臭味令人難以忍受。

2019年,美國《遊戲王》卡牌遊戲大賽,更是新增一條「衛生條例」:因比賽是長時間在擁擠的場地進行,如發現衣衫不整、散發出惡臭,不只會被警告,大會也有權力取消玩家的比賽資格。

體味是如何成為大眾公害?臭,真的臭了嗎?

一圖看懂

(圖 / flickr)

分享本圖

最髒的那段時期:沐浴會玷汙靈魂

洗澡,是消除體味最簡單也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但回顧人類的洗澡歷史,卻是長達好幾個世紀的臭不可言。

14世紀,黑死病(The Black Death)橫行歐洲大陸,導致大量人口死亡時,有些人開始相信細菌會溶於水中,洗澡會讓人的皮膚沾染病毒而死去。而天主教也反對洗澡,認為沐浴會玷污靈魂,是一種墮落的行為。凱薩琳艾森堡(Katherine Ashenburg)在其著作《乾淨:不衛生的洗澡歷史》(Clean: An Unsanitised History of Washing)寫道,

比較講究的人會更換內衣來保持清潔,透過化妝掩蓋髒臉、噴香水減少體臭。但此舉只是為了少聞別人身上的惡臭,而不是讓自己好聞一點。

來到17世紀,人們將更多的精力和重點放在清洗衣物,而非身體上。當時的一位法國人,可能很少洗澡,但他可能會穿著洗過的白色亞麻襯衫,作為區分自己屬於上流社會的方式。在當時,人們不會因為工人階級沒有洗澡,甚至是體味濃厚,而將其作為評判他們的標準。

貴族開始洗澡了

即使黑死病疫情減緩,大眾對洗澡的接受度仍偏低。人們相信國王的身體是最寶貴的象徵,而醫生會要求國王汗水裹覆全身以堵住毛孔,因此,國王可能是整個王國洗澡頻率最低的人。

直到18到19世紀間,貴族或精英階級開始接收到「洗澡不會致命」的觀念,隨後,他們改將濃厚的體味與貧窮、疾病等負面事物畫上等號。作家艾森堡表示,「清潔和護理身體成為鞏固上流人士地位的一種方式。」

「在當今社會看來似乎很奇怪,但認為窮人身上有臭味,其實是相對較新的偏見。」

一圖看懂

《Did you ring, sir? Maid surprising man in bathtub》,1878。(圖 /ibrary of Congress

分享本圖

要臭,大家一起臭

但在室內管線與家用浴室普及前,19世紀的典型西方人可能一週只洗一次澡,全家人共用同一盆水;在田地或工廠工作14小時的丈夫,和整天在熱廚房裡忙碌的妻子,可能只會用盆中的水潑灑自己。熱水澡對於富人來說也是一種奢侈品。

19世紀後期,霍亂再度爆發、席捲全歐洲,人們開始相信「所有的氣味都是疾病」的瘴氣論(Miasma theory),英國社會改革家愛德溫查德威克(Edwin Chadwick)則致力改善城市的汙水處理系統,也間接促成了《1848 年公共衛生法》。

當城市乾淨了、街道與河水不再臭了,不用再擔心吸入難聞的臭味時,人們對體味的容忍度開始下降,也開始意識到殘留在他人與自己身上,令人難以言喻的味道。

誰說我臭的?廣告說的

到了20世紀初,當體香膏、除臭劑、香水不再是洗澡的替代品,而是可以彰顯個人衛生程度的商品時,許多廣告商開始推出「低語式廣告」(whisper copy),巧妙地利用人們對氣味、外表或社會階級的焦慮,將這些情緒與肥皂、洗衣粉甚至體香劑連接起來。

英國肥皂公司 Lifebuoy 將「體味」(Body odor)一詞發揚光大;止汗劑公司 Odorono則瞄準女性市場,警告她們腋下異味會嚇跑心儀的對象,並承諾讓她們保持「清香」。

一圖看懂

圖為英國肥皂公司Lifebuy於1993年推出的香皂廣告,以連環漫畫的形式,提醒女性「不好的體味,會威脅到她們的工作、社會地位,甚至她們的家!」(圖 / stuffnobodycaresabouts

分享本圖

雖然社會已不再有明確的「貴族」與「平民」階級區分,但當維持整潔與乾淨成為大眾普遍認同的標準時,反而形成一種新的、更微妙的社會分層。歷史學家凱瑟琳表示,

「對於那些更容易獲得乾淨衣物、良好教育,甚至家中擁有獨立盥洗室的白領階級而言,他們更渴望通過自己整潔的外表和散發的氣味,與勞動階級區分開來。」

香香的味道,也是錢的味道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難聞的氣味與危險息息相關,如今,這種觀念更進一步,直指個人的衛生或飲食習慣有所問題才導致異味,例如嚴重的口臭、狐臭或腳臭等。

為此,各大醫療專科也開始正視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例如,割除汗腺的醫美手術因而興盛,皮膚科醫生也積極治療各種由黴菌造成的腳臭問題。在美國,更發明了滾珠止汗劑、牙齒美白、刮舌器和牙科美容等產品和服務。

如今,個人衛生產業的價值已超過5,000億美元,而且還在持續成長。體香膏、除臭劑、除毛課程,現代的美學標準越趨向一致,白淨好聞的乾淨形象成為新時代的商機潛力股。

 

一圖看懂

圖為架上琳琅滿目的個人衛生相關的產品。(圖 /Clean Wal-Mart)

分享本圖

你覺得臭,別人覺得你更臭

儘管人們對臭味的厭惡是一種自然反應,但多數時候,所謂的氣味騷擾都源自身體的不自覺,甚至是嗅覺系統的自欺欺人。相較於視覺與聽覺,嗅覺重新感應的氣味的速度,往往需要兩到三週的時間。這也說明為什麼,許多人聞不到自身的體味,即使改變了衛生習慣,人們也很容易習慣自身的味道。

莫奈爾化學感官研究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帕梅拉道爾頓(Pamela Dalton)表示,「嗅覺系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差異偵測器之一,但對於平淡無奇的氣味卻無用武之地。」

「即使鼻子受體接收到了氣味,大腦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其過濾掉,視為無用的訊息。」

「如果你突然聞到自己身上的怪味,記住,身旁的陌生人感受到的味道絕對會更強烈。」

本篇文章轉載自 DQ地球圖輯隊 (作者 / 許家銘)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圖/unsplash)

城市學》揭開東南亞神秘族群的面紗:深藏在熱帶雨林中的峇峇娘惹

談起東南亞文化,我想許多人會想到潮濕的熱帶雨林氣候、碧海藍天,抑或是充滿辛香料的南洋美食。人們的膚色似乎比較深,嘴裏說著似懂非懂的語言⋯⋯...

Galaxy Ring1

跨界實驗室|關於科技》試圖掌管一切的魔戒所為何來?|評測 Samsung Galaxy Ring 與其未來想像

或許你可以說,在智慧型手機推出之後(尤其是那個被賈伯斯稱為「寬螢幕的 iPod 、革命性的行動電話、前所未見的網路通訊裝置」的 iPhone ),...

(圖/pexels)

1% KNOWLEDGE》關於微醺:威士忌也有風土?品酩威士忌你一定要知道的幾個名字

說到「風土」兩個字,你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葡萄酒,但威士忌的「風土」更為複雜,卻也更加有趣,這一次 1% Style 帶你走訪威士忌的世界,從「...

(圖/采昌國際多媒體)

對日本人來說,《孤獨的美食家》絕對是科幻片?與松重豐的深度對談,「獨食精神」依舊能影響世界

在網路流傳的「國際孤獨指數表」內,「獨食」可說是挺引人關心的活動。可說實在,現代人因應生活壓力,選擇汲營度日,獨食,也只是想擁有一段只屬於自己的安靜時光,...

(圖/ Pexels)

咖啡豆又漲了?價格創半世紀最高,全球研究:千萬咖啡農「活在貧窮線下」

剛睡醒來一杯冰冷、溫熱的咖啡提神,感覺精神都來了,這是許多上班族和學生的每日必需品。全世界多達 100 種以上的咖啡品種,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種呢?冰美式、...

(圖/葛飾戴斗 繪、Amazon.com、派對咖孔明 X)

三國志 Made in Japan?從漫畫電玩到企業聖經,日本如何將三國玩得出神入化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曾作為軍閥門下賓客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場白就寫了這麼一段話,總結了中華文化對戰爭、對歷史始終反覆重演的基礎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