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跑場馬拉松,你會戴錶嗎?會的話,又會是哪種手錶?
這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智慧錶當然會是最合理的選擇,它能幫你偵測心律,還能計算步頻、適時配速,完全是運動咖的必備幫手。
前陣子在我參加大阪馬拉松的日本行中,我也的確隨身佩戴了 Coros Pace 2 來監測睡眠和運動數據。不過,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左右手各佩戴一只錶已經是我的習慣。雖說智慧錶的功能確實無法被機械錶取代,特別是在數據分析與運動監測方面,但相對地,機械錶帶給我的則是一種更深層的心理價值——它代表著努力的成果,也象徵著對機械之美的欣賞。

(圖/Jaeger-LeCoultre)
分享本圖我們曾細探腕錶工藝是否有所謂的「發展盡頭」?也曾聊過關於「智慧錶取代機械錶」的可能性,雖然上述兩則問題,我們得出的答案皆是偏向否定,但今天我想撇開智慧錶,單純聊聊機械錶自古以來的與時俱進。
從「實用為先」走向「象徵意義」,機械錶如何造出每一時代皆有異同的使用情境?對現代的鐘錶愛好者來說,功能與收藏間的平衡,又會如何定義?
機械錶的「實用」歷史:從需求到工藝演變
進入主題前,先來說個題外話,這次旅程中的另一隻手,我選擇了蕭邦(Chopard)的 Alpine Eagle 作為我的旅途夥伴。Alpine Eagle 的靈感來自阿爾卑斯山的雄鷹,它提醒著我在旅途中保持堅定意志,這種情感共鳴對我來說,是智能錶無法取代的。
也許從我的習慣,能看到機械錶價值轉變的縮影,從工具到象徵,實用到風格,機械錶的功能在進化途中,被給予了新的定義,或者你能說,「精神價值」會是種功能性嗎?畢竟佩戴者的確能透過腕錶,建立自我認同與情感連結。
在科技尚未普及的時代,許多發明皆來自於現實需求。像是在 18 世紀末,因懷錶在垂直放入口袋時,地心引力影響了擺輪的搖擺速度,導致懷錶出現計時誤差的情況屢見不鮮,於是寶璣便發明了「陀飛輪」來提高精準度;在電燈尚未發明的夜晚,如果想要得知時間,「問錶」的報時功能,成為一種必要解決方案。

寶璣於 1795 年發明陀飛輪以解決懷錶因地心引力影響擺輪搖速,使時計出現誤差的問題,到了現今,陀飛輪逐漸走向藝術與收藏的範疇。(圖/Roger Dubuis)
分享本圖這些複雜功能的誕生,最初都是源於「解決問題」。然而,隨著時代演進,這些功能逐漸超越了「實用」,被賦予了更多浪漫、美學的價值——造型的雕琢、聲音的層次、結構的複雜性,讓機械腕錶不再只是計時工具,而是一只工藝的結晶。
因此,對於今日的收藏家與愛好者而言,這些複雜功能的吸引力,已經從「解決問題」轉變為「追求夢想」,從「需求」昇華為「渴望」——這正是機械時計從工具演變為藝術品的過程。
實用與藝術間的貫穿
在腕錶世界,不同的複雜工藝都會影響到腕錶的收藏性與硬價格,不過,有些複雜技術的存在,並不會因腕錶逐漸藝術化,而減損其功能性的持續進步;某些技術,則蛻變至純收藏範疇,在提供佩戴者感官上的享受遠大於功能。
「萬年曆」是我認為特別實用的複雜功能,畢竟,它的確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功能面上,萬年曆不同於單純的計時腕錶,萬年曆能精確顯示日期、星期、月份,甚至月相變化,這不僅是計時的延伸,更是一種與自然韻律的連結。尤其是它能夠自動辨識大小月與閏年的變化,即使不用手動調整,依然能在西元 2100 年之前保持準確。
此外,在精神層面,相比於計時碼錶的動感、陀飛輪的視覺震撼,萬年曆更像是一種「靜謐的精準」,一種低調卻深不可測的智慧。
可能是因為它的錶面資訊豐富,有些人會認為過於複雜而影響閱讀性,或者因為調校較為繁瑣,常讓人產生抗拒心理。然而,如果從「傳承」的角度來看,萬年曆擁有獨特的價值——它能記錄時間的流動,見證不同世代的故事,更因為它象徵著時間的流動,適合作為家族傳承的時計,陪伴一個家族數十年甚至更久。
對我來說,這項發明至今仍是機械時計世界中的「哇噻!」時刻,既有實用價值,也蘊含無可取代的工藝魅力,即使在目前市場上,我覺得它仍是備受低估的複雜技術。
隨著品牌在技術上的突破,現在的萬年曆已經比過去更容易調校,讓更多藏家願意嘗試這項功能。
近年來觀察我的顧客群,除了上面提到的萬年曆,「三問錶」也是他們青睞的複雜功能之一。問錶的吸引力在於聲音的獨特性,不同品牌、不同研發理念,會帶來截然不同的音色、共鳴與回響時間,這讓收藏家不只是單純擁有一只三問錶,而是透過收藏不同品牌的三問錶,享受聲音藝術的多樣性。

寶璣發明三問機芯,透過高低音音簧發出聲響來進行報時,現已成為藏家的賞玩及彰顯品味的標的。(圖/Breguet)
分享本圖對於真正熱愛機械工藝的人來說,每一只三問錶都等同於一場聽覺饗宴,因此這項功能不只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一種可以細細品味的時計藝術。
至於陀飛輪,我必須很現實地說,它的視覺功用,已遠大於實際功能價值,在現代,隨著製錶技術的進步,即使沒有陀飛輪,許多腕錶的誤差依然極低,因此,它已不再是提高準確度的必需品。
但這並不意味著陀飛輪失去了價值,相反地,它成為了鐘錶美學與機械藝術的象徵——透過懸浮旋轉的擒縱結構,展現出機械工藝的動態之美。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雖然功能性已不如過去重要,但它的藝術價值卻無可取代。
不執著功能堆砌,「個人價值」才是永恆之道
說到最後,一款機械錶如何在功能性與藝術性之間保持永久的平衡,關注點並不再複雜功能的堆疊,還是在於這只腕錶究竟適不適合你?以及能否「因地制宜」。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跑馬拉松時,只能選擇佩戴機械錶的話,我的條件就會是抗震、輕盈、易讀等不過於複雜的功能。此外,選擇鈦合金材質的錶殼也能減輕重量,加上大型夜光時標提升閱讀性,簡潔的大三針設計則能確保佩戴者專注於運動本身。這類機械錶,或許才能真正融入運動場景,而不只是作為象徵性的配件。

2025 大阪馬拉松現場(圖/龔家賢 提供)
分享本圖走出賽場外,由我來設計一款動靜皆宜的機械錶,那麼它最基本的「外型」,以及如何展現「個人風格」,會是我的首要考量。
到了現代,電腦、手機、智能腕錶的時代,它們早已取代了機械錶的實際功能,但這是否意味著這些工藝會消失?事實上,恰恰相反。手工打造的時計擁有靈魂與溫度,每一道工序背後,都蘊含著歷史的積累與工匠的心血。讓佩戴者戴上腕錶後,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才會是最完美的設計,而功能面則可以進行客製化服務,直接對應藏家個人需求,會是最好的選擇。
要天馬行空的話,就算是智慧錶,也有在未來提升「收藏價值」的可能,像是以電子核心輔佐機械功能穩定的走時,還有檢測機械機芯的健康度,讓藏家能辨識腕錶何時需要保養維護,都是讓 3C 產品添點鐘錶基因的方式,甚或延長使用壽命的發展想像。
【本文作者為 金光鐘錶總經理 龔家賢】
責任編輯/林家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