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可以說,在智慧型手機推出之後(尤其是那個被賈伯斯稱為「寬螢幕的 iPod 、革命性的行動電話、前所未見的網路通訊裝置」的 iPhone ),穿戴型智慧裝置從此就透過不同的型態介入我們的生活,這確實是理所當然的,畢竟如果你想要透過你的智慧型手機感受如「網路上身」般掌控全局(包含你的身體、心理乃至於周遭環境)的話,作為神經系統的各類感測系統必不可少,我們可以說,如果你的智慧型手機是大腦的話,你身邊的各類感測裝置,就是你的神經系統,它們將所有的資訊(資料)傳遞到你的智慧型手機,然後分析、統整,最終做出「可能」是對你「最佳」的解決方案。這或許是現代人再正常不過的生活了,我們透過智慧型手機所提供的訊息、分析與建議進行決策,說好聽一點是多了一個「博學多聞的大腦」幫你,但還有一部分,則是這樣的「支援」其實是一種小偷懶,讓你在智慧型手機的支持下可以不用「用那麼多功」,不過,這樣的前提,還是必須建構在各類感測裝置的蓬勃發展之下,於是乎,各類的穿戴型智慧裝置就這樣應運而生,成為科技市場的重要項目之一。
從Watch 到 Ring ,這些裝置是過渡產品,還是具有不可替代性?
傳統我們眼中的穿戴型智慧裝置,最直接的標的,應該就是智慧手錶,尤其是 Apple 帶出的風潮,就是最好的例子。當然一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當智慧型手機發展到一個極致的情況下,包括像手錶這類的裝置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取代了,為什麼 Apple 還要再做一支 Apple Watch 來「搞事」?但事實證明,作為一個感測、互動裝置,Apple Watch 確實補上了 iPhone 對於環境(尤其是使用者的身體機能的即時監控)感知的不足,這也讓「智慧健康」領域走上了另一個層次——當你可以即時、精準(相對性)掌握自身(或你想要掌控的人)的身體狀況時,衍生性的需求也同時展開;但同樣的,明白地說你如果要掌控自身的狀態,最好是24小時、幾乎不停歇地掌握最多的數據,而像 Apple Watch 這樣「包山包海」的穿戴型智慧裝置確實就造成了某種負擔,畢竟 24 小時戴著一支有些束縛感的手錶確實有些束縛,所以許多消費性電子廠商確實試圖尋找一個「沒那麼負擔」的裝置來處理這些問題,這或許是較為輕便的手環或是其他類似的裝置所規劃的解決方案,而今天要跟大家聊的 Samsung Galaxy Ring 可以說是個另闢蹊徑的感測裝置。

作為穿戴型裝置,Samsung Galaxy Ring 以不同的姿態進入市場,期待以時尚風格與科技觀點另闢蹊徑,但是否有後續效果,還需看市場反應效果。(圖片:Samsung提供)
分享本圖要說「無負擔」,Galaxy Ring 確實有其獨到之處。Galaxy Ring 採用了鈦金屬材質,以堅固耐用、重量輕巧為其賣點,相較於智慧手錶,Samsung 確實以「無感佩戴」的特性作為其特色,試圖吸引不喜歡佩戴「異物感」的使用者,而它也的確很「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內建光學生物訊號感測器、體溫感測器與加速度感測器,這幾項元件包含心律脈搏、體溫與運動概況均可涵括,確實在基礎量測上已有完整布局,配相關 app 就可以掌握健康與運動概況,在現況的穿戴式需求上已覆蓋了完整需求;在「無感體驗」上 Galaxy Ring 更主打睡眠監控功能,透過指環上的感測器能夠分析睡眠階段、睡眠模式、夜間翻身、體溫變化,搭配 app 也會提供使用者睡眠建議,幫助其優化作息,讓使用者有更清晰的健康指南可以調整依循,對於不習慣戴著智慧手錶睡覺的使用者來說,這是它的極大優勢,也是 Samsung 在 Galaxy Ring 的「主打」,而且大約七日的續航力,你可以說它把很多智慧手錶拋得遠遠的,展現了極大的優勢。
你要取代、涵括的是?
但反過來說,主打 Galaxy Ring 的「無感」其實讓它變得有些「有感」。這確實有些尷尬,因爲說一句實在話,相較於手錶,戒指其實更像是「配件」,這種對於在意實用性的使用者來說,在過去應該是「可有可無」的裝置,但你如果要用它進行感測,它的「存在感」就被擴張到極大化了。首先為了精準感測,Samsung 在指環上標了一個記號告訴大家,這個記號在指腹時感測最為精準,於是乎很多人在使用時會不自覺的去觸摸這個記號,這時 Galaxy Ring 的「存在感」就時時刻刻被凸顯了;此外,相較於智慧手錶,掛在手指上 Galaxy Ring 其實常常會在你「使用」你的手的時候接觸到其他物體,尤其是在使用器械時會很直接地感受到它的「異物感」,相較於戴在手腕上的智慧手錶,可能在使用上會對使用者造成干擾。至於真正無感的時刻,可能只有在睡眠偵測時沒有束縛的直觀體驗,但同樣的因為它的「無感」,反而會讓你在睡覺時擔心它就此不見,於是乎,這樣的無感反而造成另一種尷尬,有些可惜。

主打「無感佩戴」的 Galaxy Ring 在睡眠偵測的應用上,相較於過去有束縛感的智慧手錶更有賣點,而搭配的 app 可以提供更完整而親切的生活建議,也讓使用者頗為有感。(圖片:Samsung 提供)
分享本圖明白地說,這確實是不習慣戴戒指乃至於指環所造成的尷尬情境,這確實可以透過持續地「習慣」去改善它,也確實不是太大問題。不過,相較於這些,我更在意的則是它的「不可替代性」到底存在於何處。相較於智慧手錶、智慧手環, Galaxy Ring 這類智慧指環主打的其實是它的輕便及無束縛的特性,但就是如此,它受制於體積問題,勢必不能加入太多元件,所以 Galaxy Ring 主打的生物光學辨識、體溫與加速度感測,就成為它主要的「功能支持」元件,因此透過這些元件可以達到的功能也就相對受限了許多,這其實造成了它先天不足的弱勢,尤其這些元件也可以裝載在智慧手錶中,代表 Galaxy Ring 有相當程度的「可替代性」,這也代表使用者可以稍微加一些價就可以使用功能更完整的智慧手環或手錶,如此就讓智慧手環作為一個獨立裝置的角色被侷限住了,其實就現況上,是有些可惜的。
控制才是王道,科技時尚配件的下一步是?
但 Galaxy Ring 這類智慧指環作為開創性裝置,並不是沒有機會的。相較於智慧手錶, Galaxy Ring 其實有某些層面主打的是「風格智慧配件」的定位,你可以說在某些特殊、不太適宜使用智慧手錶的場合,智慧指環確實有它的實用意義,但更多的部分其實是品牌自身必須去轉換它的消費性電子的「感測」思維。如果分析一下幾個大品牌在智慧指環的專利布局,其實可以看到一個很重要的 Key Word 叫做「控制」,所以你可以說,智慧指環作為一個節點,除了向智慧手機發出自身感測器的資訊,它未來其實可能可以作為使用者控制其他裝置的「指揮」, Apple 在去年申請的專利文件中,以「範例」的方式說明利用智慧戒指來調整音箱上的設定、在顯示器上提供觸控、手勢或動力輸入,或調整另一台 Apple 裝置上的觸覺輸出,你可以想像智慧指環可以透過動作手勢操控其他的裝置,作為一個「遙控器」或「遊戲手把」的角色,可能會創造出更多的應用可行性,尤其是在元宇宙世界中透過「抓取」、「移動」、「擺放」的動作,創造更多的虛擬應用的新機會。你可以想像智慧指環就像Wii 或 Switch 的控制手把在遊戲中或虛擬空間中進行更多、更複雜的操控,這或許是相較於傳統認知的「感測系統」的小螺絲釘,創造更大的價值,應該也是消費性電子品牌對於智慧指環的長期布局,它也讓智慧指環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更多的想像力。

消費性電子品牌進軍智慧指環,意圖只有生理資訊蒐集嗎?其實沒有這麼簡單。(圖片:Samsung 提供)
分享本圖不過,作為風格配件,Galaxy Ring 的目前「長相」其實還是太「科技」了,但你無法強求這些以消費性電子觀點出發的品牌,可以有什麼跳脫性的「時尚」想像。當然,如果它可以以類似過去 Nokia 5130「換殼」的方式改變指環的顏色、材質,作為有「智慧」的科技時尚配件,可能在新世代的科技原生世代眼中,會有更多的吸引力才是,當然,這也會有更多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