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熱谷位在北投公園旁邊,因為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讓人聯想到恐怖的地獄,又被稱為「地獄谷」或「鬼湖」。(圖/風傳媒 攝)
分享本圖位於台北大屯山腳下,常年飄散著一縷裊裊輕煙的,是臺灣溫泉史的發源地-北投。由於日本文化對於溫泉身療的熱愛,從日據時代 1896 年第一家由日本人開設的「天狗庵」掛牌開業的那一刻起,這塊備受大自然眷顧的土地,就成了溫泉度假、享受生活的重要代名詞。大屯山是臺灣唯一的活火山,即使以全球範圍來說,也是非常稀少的地形奇景,地底下源源不絕的地熱,為北投帶來了三種珍貴的產物:「瀧乃湯-青磺溫泉」、「星乃湯-白磺溫泉」與「鐵乃湯-馬祖窟鐵泉」,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酸度較強烈的「青磺溫泉」,全世界僅有日本秋田縣與北投「地熱谷」兩處可以找到蹤跡。
從「新北投捷運站」下車步行,你會驚喜的發現沿途有著各種風格的溫泉湯屋,傳統日式風情的大眾池、奢華風格的頂級飯店,或是新潮文創宿旅等多種選擇,供您享受悠閒泡湯時光,看著窗外往來的人們順著溪流,輕鬆悠閒的步行在磚瓦小徑上,洋溢著與台北城心截然不同的氛圍與心情。
重新解構,屬於北投的新台日文化
在溫泉旅店林立的街區,有一棟佇立在如茵綠草中的和洋式混合建築,以木頭和磚色構成的兩層樓建築,是前身為北投公共浴池的「北投溫泉博物館」,豐富迷人的故事、濃厚的日式風情與廣闊的庭園,讓這裡無論什麼季節,都是區域最受歡迎的造訪景點。日治時期設計時為公共浴池的兩層樓建築,因為歷史的洪流與台灣時局改變,在各個時期擔負著不同的任務,從中山堂、民防指揮部、光明派出所…到如今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在瞬息萬變的世代裡,不變的是博物館一進門就映入眼簾的大型泡浴池,和日式美學在建築角落留下的印記。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北投公共浴場」,為和洋折衷風格的雙層建築,現為市定古蹟。(圖/風傳媒 攝)
分享本圖
北投溫泉博物館內一樓的大浴池在日治時期作為男湯使用,氣派如羅馬浴場般,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圖/風傳媒 攝)
分享本圖如果你愛上了重新解構的日式美學,那麼,不妨到同樣位於北投區的「北投文物館」走走。這棟位於群山之間的日本建築,前身為日據時代「佳山溫泉旅館」,是當時海拔最高的旅館。擁有佔地 800 坪的日式庭園景觀,是台灣現存日治時期保存最完整的獨棟木造建築之一,曾經它被人熟知的名字是「少帥禪園」,是當年張學良在臺灣的居所之一。
走進「北投文物館」的室內,經典的日式拉門、木格紙窗與空間規劃,如:以榻榻米為本體的大廣間、後茶室、書院造、陶然居與以小磁磚砌成的日式浴池,在在讓人有置身日本的錯覺。如今文物館除了展演近五千件珍貴文物,也提供精緻的懷石料理,在「怡然居」餐廳的戶外觀櫻台,可遠眺觀音山、近觀丹鳳山,擁抱遠離塵囂的情懷中,慢食享受。
夏季北投,躲進綠建築的清爽境地

隱身在兼具歷史與自然情懷的北投公園內的木船式建築——「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圖/風傳媒 攝)
分享本圖「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臺灣第一座綠建築圖書館,以木質建材拼接而成的欄柵式外觀設計,純粹而沈靜,宛如城市中的一艘綠洲,與周遭的參天綠樹、景簇花朵與溪流原石景觀相輔相成,停泊著人們在閱讀世界裡的無限想像。仔細觀察,更多的是設計師對永續的觀察體現,屋頂上的植被為人們擋住了夏日豔陽,排列整齊的太陽能板是有機建築的必備裝置,天井花園則為室內帶來滿室的溫暖光影。冬天之時,走進室內就像走入孩子溫暖的樹屋,夏季造訪,則可感受到自然的涼意。
除此之外,重現日本富良野田園風光,每到花季以多層次色彩展演的「三層崎花海」,也是值得造訪的秘境去處。北投區域曾經是臺灣陶瓷產業的原料重地,在時代的演變之中、產業即將落幕之時,臺北市政府發揮創意,在公園內特殊的山坡地形上,大量種植了四季海棠與銀葉菊等花卉,打造多層次的花海景觀,近年來成為熱鬧的觀光景點。鄰近的「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除了提供富有教育內涵的五指山地質觀察棧道、氣象觀測坪等有趣的互動設施,也設有親近自然的親子露營場,旅人可多留時間留宿一晚,深刻體驗北投土地的歷史與溫度。
想起北投,你是否只想起冬季的溫暖湯泉記憶?歡迎你於不同季節再次造訪,多多探索四季的北投之美。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