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藝與旅行的交融對話|林靖格傳統技法與當代創新的竹藝觀點,在慕舍酒店對話

2

竹編,或許是人類最早的編織技術之一。它起於務實的生活需求,從盛放穀物的籮筐、運送器物的背簍,再到遮蔽風雨的屏風與隔間,竹與人的關係長久而親密。竹的特性既堅韌又靈活,又可彎曲,也能承重,於是這門工藝在東亞的生活記憶中延續數百年,也逐漸超越了實用的範疇,成為秩序與美感的象徵。

編與織講究的好像不僅僅是技法,一根根細竹的交錯,隱含著人與自然的協調、時間與耐心的積累,以及秩序與自由之間的微妙平衡。隨著時代推進,竹編不再只是日常器物的代名詞,它開始進入藝術與設計的語彙中,成為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媒介。而在這條脈絡之中,有藝術家選擇以竹為語言,重新探索古老工藝在當代的可能性。竹編沒有消失,它或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一圖看懂

慕舍酒店「繆思之竹」個展——臺灣竹編藝術家林靖格與作品《巢、迴、焰》。(圖/慕舍酒店 提供)

分享本圖

2025 年 10 月,Hotel MVSA 慕舍酒店迎來五週年。這座城市裡的靜謐角落,化身為一座竹的劇場,藝術家林靖格以「繆思之竹」為題,攜手參與台北藝術週,帶來一場橫跨傳統與當代的展覽。自 10 月 1 日至 11 月 3 日,一系列以臺灣竹材創作的作品在館內登場,包括全新發表的《流形》系列,以竹篾的線性延展與疊旋結構為語彙,重新定義「以竹為材」的可能性:既柔軟,又堅定;既順應自然,又不斷生長。

一圖看懂

慕舍酒店「繆思之竹」個展——臺灣竹編藝術家林靖格與作品《流形・游》。(圖/慕舍酒店 提供)

分享本圖

沿著慕舍酒店的「竹林徑」前行,空間也漸漸化作感官的散步。《浮墨》以層疊竹片織出筆勢,讓書法的節奏在空氣中流動;《無重之舞》輕盈又靈動,喚起童年竹蜻蜓的記憶,是一個能夠「玩」的裝置藝術;《永恆之花》能一直有著光芒,象徵生命的韌性與希望,向陽而生;而《萬象》則編織出錯綜圖飾,如同萬花筒般映照城市的包容、多樣與創造力。

一圖看懂

林靖格 ╳ 慕舍酒店「繆思之竹」竹編藝術個展——慕舍外牆作品《萬象》。(圖/慕舍酒店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林靖格 ╳ 慕舍酒店「繆思之竹」竹編藝術個展——慕舍正門作品《永恆之花》。(圖/慕舍酒店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林靖格 ╳ 慕舍酒店「繆思之竹」竹編藝術個展——慕舍 GF 作品,左至右《巢》《迴》《焰》。(圖/慕舍酒店 提供)

分享本圖

在走過一個又一個竹藝作品後,我在自然與結構之間重新思考「工藝」的意義。林靖格藝術家的作品大多以台灣的景象為主,有山,有水,也有花,當然也有一些介於抽象和具體間的藝術品。當被問到還有想要嘗試什麼主題的竹編時,林靖格笑著說:「想要嘗試的很多啊,很多靈感待實現,但是有時候條件不允許。」他口中的「條件」,指的是竹材本身的取得難題。如今台灣從事砍竹工作的大多是年長的師傅,勞動力逐年流失,也相對不穩定,使得創作材料有時候會碰壁,也因此讓他對「竹的未來」有更多思考與規劃。面對竹材的特性與取得上的限制,每件作品的完成都需要細膩的打磨。林靖格透露,從構思到實際完成,一件竹藝作品大約需要一個半月至兩個月的時間。

「天人合一,竹蘊萬象。」這是林靖格最常引用的一句話,也是他創作的核心信念。對他而言,竹不僅是材料,更是一種思想的載體,他用身體的直覺與遊戲的心境,探索竹的萬千變化。多年來,他的背景橫跨產品、平面與空間設計,擅長將異質材質與傳統技法並置,讓竹編不再只是傳統手藝,而成為關於未來的創造語彙。

林靖格所做的,遠不止於「翻轉工藝」這麼簡單。他讓竹材的韌性與彈性在當代語境中有了新的敘事,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那看似平凡的自然素材背後,潛藏著無窮的創造力。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在工藝與藝術的交界,他搭起一座橫跨東西文化的橋樑,也以赤子之心擁抱著竹編世界的無盡萬象。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圖/@Panasonic_PND X)

室內、室外怎麼選?不只是揮桿,更是一場體驗|室內高爾夫融合科技與娛樂魅力,寫下運動新篇章

你玩過室內高爾夫嗎?不用頂著高溫,在冷氣房內也能體驗揮擊球的樂趣。 談到室內高爾夫的起源,可以追溯至 19 世紀末,為了克服天氣問題,...

1

1% Knowledge》為什麼香水有男女之分?第一個讓自己香香的人是男性?以及秋冬男性必備香水指南

這幾天台灣正式迎來又濕又冷的冬季,街上的人們都套上厚重的毛衣、羽絨外套、羊羔毛大衣,把自己包得暖暖的對抗寒意。正如我所料,無論是在捷運、公車上,甚至走在馬路邊...

(圖/NYK CRUISES CO.,LTD 提供)

2026跨年不只看煙火|新年玩法盤點》從奢華郵輪、高山曙光音樂會,到日本除夜之鐘,告別過去開啟新篇章!

你準備好迎接新的一年了嗎? 時光飛逝,已經邁入十一月,2025 年也進入尾聲,回望今年,從年初的川普關稅戰,到剛結束的萬聖節,以及年底的聖誕節,...

1

城市學》宋朝餐飲如何定義現代的生活美學與城市味道?點茶、吃麵條都從這時候開始!

如果你在某個夜晚穿越到北宋汴梁的市井,就會發現一個意想不到的畫面:街燈未滅,巷弄深處的攤鋪依然熱氣騰騰,人們端著碗,喝粥、吃炊餅、嚐魚羹。千年前的城市夜生活,...

2

秋意的層次:Sushiyoshi 壽司芳的「大閘蟹交響曲」

  當季的味道,不只是食材的時間,也是一場關於「變化」的演出。在台北忠孝東路靜巷裡,日本大阪米其林二星、台灣米其林一星名店...

1

1% Beyond News》破壞之後,藝術仍在呼吸|從基隆的灰塵鏡面、艾未未到 Banksy,藝術的傷口成為延伸創作的起點

在基隆美術館的展廳裡,一件由藝術家陳松志創作的作品〈倒裝的語句-16〉,鏡面上覆著一層灰塵,乍看之下似乎只是長期陳列後的自然積層,實際上卻是作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