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以「K STAR 基隆之星」伴手禮選拔與國際青年設計工作坊,試圖打造全新的城市品牌策略,我們看到從老字號餅店到新創香氛品牌,設計師參與城市敘事,將港口文化、中元節燈籠與海霧氣息轉化為產品與視覺語言。城市伴手禮似乎已經不再純粹是行銷活動,而是結合政策、設計與產業輔導的文化治理實驗,為地方品牌帶來國際舞台曝光。然而從「好看」到「好賣」、從設計概念到街景落地仍需努力。這場實驗讓基隆成為台灣品牌城市策略的觀察樣本,證明城市可以透過設計說故事,將文化變成可攜帶的記憶與價值。
在旅行中,我們常在回程的行李中留下一小塊屬於城市的記憶:一盒糕餅、一瓶酒、一個陶瓷杯。這些物件看似日常,卻往往成為我們與那座城市的第一印象與最後聯繫。城市伴手禮因此不只是紀念品,它是將城市故事裝進手掌大小容器的藝術,是一種微縮的文化地圖。在全球化的時代,城市之間的競爭越來越不只是建設規模或觀光數字,品牌化的策略讓每座城市必須找到自己的符號與氣質。而伴手禮,因為它能「被帶走」,而成為城市品牌最容易觸碰、也最能走入日常的載體。
它承載了城市的氣候與風土,記錄了居民的生活習慣,甚至透露了地方的經濟脈絡。當城市決定用設計包裝自己,它其實是在尋找一種更細膩的敘事方式——讓文化與經濟的脈絡,透過產品、包裝與故事,被看見、被記住。

(圖/PEXELS)
分享本圖從比賽到品牌平台 城市伴手禮的想像更為不同
基隆這座以港口和雨聞名的城市,選擇用「K STAR 基隆之星」伴手禮選拔來講述自己的新篇章。這個活動表面上是一場評選,但實際上,它是一次完整的品牌化實驗。比賽不僅邀請評審挑選商品,更從頭到尾設計了一套完整的系統:專業評分標準、文化故事挖掘、品牌行銷輔導、媒體曝光平台,以及展覽舞台。市府投入設計資源,甚至將獎座交由工業設計師操刀,用造型語言直接表達基隆的城市符號。這不只是對伴手禮的認可,而是一種對品牌細節的雕琢。
2025 年,K STAR 入選商品首次進駐台灣文博會,這讓地方品牌不再只活躍在觀光景點或地方市集,而是被帶上國家級文化舞台。從百年老字號餅店到新銳香氛品牌,每件作品都被視為城市敘事的一部分,被重新賦予語言與定位。基隆這場品牌化工程,試圖告訴外界:一個城市可以用「物件」而非「口號」來傳達自己。
除此之外, 2024 年起舉辦的國際青年設計工作坊,是這個品牌計畫的重要拼圖。來自台、日、韓的設計師被帶進港口邊的舊街區、潮濕的石階巷弄、擁有百年歷史的市場與廟宇;他們在雨霧中收集靈感,把港口鐵鏽色、海霧氣息、中元節的紅燈籠,都變成設計符號。

國際青年設計工作坊。(圖/K Star 提供)
分享本圖這些設計師們以外來視角,解構了城市居民習以為常的日常。對他們而言,基隆不是單純的地標清單,而是一個以歷史和情感織就的「場景」。工作坊不僅產出商品包裝設計,還包括街道傢俱、公共藝術和城市空間的提案,讓設計從商品延伸到城市景觀。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嘗試:讓設計師不只是美學顧問,而成為城市品牌塑造的共同參與者。

K STAR 人氣之星——艾利鼻子「平安之味」。(圖/K Star 提供)
分享本圖
K STAR 永續之星——沐澧蔬果皂。(圖/K Star 提供)
分享本圖
K Star 潮嚮之星——大新餅店咖哩餅。(圖/K Star 提供)
分享本圖
K STAR人氣之星——三奇壹號咖啡明信片。(圖/K Star 提供)
分享本圖K STAR新秀之星——AGAR 鳳尾石花凍冰棒。(圖/K Star 提供)
分享本圖城市品牌的實驗成果
短短兩屆,K STAR 已讓這座城市開始被以不同角度看見。2025 年,基隆的品牌商品首次被帶進台灣文博會,與全國各地的文創品牌同台競爭,這是城市品牌國家級曝光的重要一步。部分品牌如三奇壹號咖啡店,也在紅點設計獎、iF 設計獎等國際平台亮相,城市與品牌的形象藉此被國際化的設計圈看見。
比賽本身也成為跨產業平台:參與者從百年餅店到年輕創業者,讓老店與新創品牌開始在設計師與行銷顧問的協助下重新對話。從評分表、視覺設計到媒體行銷,每個細節都在訓練品牌如何與市場交流,這是地方政策難得的「軟性基礎建設」。
但基隆的品牌化之路仍在實驗階段,挑戰清晰可見。 K STAR 帶來了設計與曝光,但商品如何從「好看」變成「好賣」?這些伴手禮能否在觀光景點之外的市場常態銷售?設計師的提案如何真正落地在街頭,而非僅停留在展覽?這些問題正考驗城市品牌化的深度。設計提供了美學語言,但品牌化還需要市場策略、供應鏈整合與國際銷售平台來補足。要讓基隆真正成為品牌城市,政府與產業需要的不僅是比賽,而是一套持續性的商業模式和品牌顧問制度。
全球策略與在地對話
這場以設計為核心的城市實驗,不只是基隆的個案,它其實正回應著全球城市品牌化的共同課題:當地方想被看見,該如何在文化、設計與經濟之間找到自己的語言。從港口巷弄到國際展會,基隆正在建立一種「設計治理」的模式:讓設計師成為城市敘事者,讓商品成為文化媒介。這樣的路徑,與許多國際城市的策略並行,不論是京都以工藝承載文化,巴黎以精品形塑記憶,或首爾以流行文化輸出城市精神,基隆其實試圖透過 K STAR 與國際青年設計工作坊,嘗試把這些全球經驗轉化為屬於雨港的版本,一個從地方出發、以設計為語言與世界對話的實驗。
在全球的城市競逐中,「伴手禮」早已超越紀念品範疇,成為城市文化與品牌力的縮影。日本是最經典的例子,從京都的八橋餅到北海道的白色戀人巧克力,每一款都被打造為能講故事的工藝精品。當地政府與企業合作,從原料到包裝都蘊含地域美學,甚至與觀光列車或景點聯名,讓旅行經驗延續成收藏記憶。這樣的「地域性精品」模式,說明文化敘事如何被制度化、設計化。
首爾則以文化輸出為導向。它把 K-Pop、韓劇與美妝產業結合城市行銷,讓粉絲文化與旅遊經濟相互拉動。城市成為舞台,品牌成為文化橋樑。對基隆而言,這樣的模式提醒我們:節慶、影像與音樂都能成為新的品牌資產,中元祭與海港影像節也能被視為可延展的文化 IP。
新加坡的策略更為整合。政府透過旅遊局與國家品牌機構,讓魚尾獅成為全球辨識度最高的城市符號。從紀念品到城市視覺系統,皆以一致的品牌語言呈現。這種集中式品牌管理,也許能給基隆啟發——當「雨港」與「港口文化」被整合成明確視覺系統,城市形象就不再分散,而能形成統一的辨識記憶。
走入歐洲,巴黎則以更抽象的方式詮釋城市符號,從馬卡龍、香水與紙盒上的埃菲爾鐵塔,不只是商品,而是一種關於「生活方式」的象徵。巴黎將浪漫與精緻轉化為可攜帶的記憶,讓人一提起品牌就想起城市。基隆若能從中借鏡,以設計語言重構港口歷史與山海記憶,也有機會把地方風景轉化為收藏級文化物件。
而在北歐,赫爾辛基以永續美學重新定義城市伴手禮。木製器皿、手工陶瓷與回收布料製品展現了簡約與倫理的設計精神,品牌如 Iittala、Marimekko 不僅是商品,更是國家設計哲學的象徵。對基隆而言,這是一種深具未來性的方向:港口回收物、海洋廢材、漁業副產物,都能被轉化為永續設計語言,延伸出屬於海城的綠色文化美學。
這些城市的案例都指向同一個趨勢:當設計介入地方敘事,伴手禮就不只是交易的結果,而是文化溝通的開始。基隆的 K STAR 若能在故事深度與設計延展之間找到自己的語言,或許正能成為這場全球城市品牌化實驗中的獨特聲音。

(圖/PEXELS)
分享本圖品牌城市的未來想像
基隆的嘗試已經為台灣其他城市提供一種值得參考的模式。從伴手禮選拔出發,以設計思維串聯文化、經濟和政策,城市品牌化不再是大型建設或短期宣傳案,而是一個長期的文化治理計畫。
未來,若 K STAR 能更進一步建立完整的品牌培訓系統,拓展國際銷售管道,並將設計師的提案逐步落實於街區與公共空間,基隆不只是一座雨港,而有機會成為台灣「品牌城市」的樣板案例。
這場實驗也提醒我們:當城市開始用設計說故事,品牌就不再是冷冰冰的 Logo,而是能被觸摸、能被記憶、能被帶回家的故事。每一件商品,都是一座城市的微縮景觀,而這些微縮景觀,正在為基隆開啟新的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