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NOWLEDGE》什麼是雙年展?雙年展漫遊指南:藝術如何連結城市、國家與世界?

1

跟國際對話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包括經濟、政治,甚至軍事,當然還有——藝術文化。

什麼是「雙年展」?

雙年展,顧名思義,雙年展是兩年一度的大型藝術展覽,涵蓋當代藝術、設計、建築或跨領域策展。它不只是作品展示,更像是一個「當代文化雷達」,提出議題、反思時代,讓觀眾在藝術中感受社會脈動。從威尼斯、聖保羅,到台北與上海,每一屆雙年展都像一座橋,連結藝術家、觀眾,與世界。

舉辦雙年展並非只是簡單展覽,這種展覽規模龐大,需要大量資源與長期規劃。從運輸、保險、安裝到修復,每個細節都需要專業團隊支撐。策展人、研究員、技術人員、行政與公關團隊,必須協作完成一個長達兩年的籌備循環。此外,國際性意味著跨國協調,從藝術家與評論家的行程安排、簽證支援、論壇乃至開幕典禮……每一個細節都是全球級的文化調度。城市本身也會投入資源修整場館、加強公共服務、打造行銷品牌,讓展覽成為推向國際的文化舞台。

不僅僅只是一場展覽

對一個國家而言,雙年展不只是藝術展覽,更是一種文化宣示。它讓國家在不依靠經濟或武力的情況下,運用文化語言表達價值與立場。每屆策展主題、每個藝術家的組合,都在無聲中折射出國家如何理解當代。這也是為什麼各國會設置「國家館」,展示特定議題、歷史記憶或社會思考,傳達文化立場與價值觀。

為了保持國際視野,許多雙年展會邀請外國策展人,提供獨立觀點,挑戰本國藝術的既有框架。這種做法讓展覽不只停留於本地視角,而是真正成為跨文化對話的平台。除了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也是重要案例,它聚焦多元文化與拉丁美洲藝術脈絡。亞洲也有如中國上海雙年展、日本橫濱三年展等,逐漸在國際藝術舞台展現影響力。

台北的「地平線上的低吟」

第 14 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於 11 月 1 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由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共同策展。本次展覽匯集來自 37 個城市、72 位藝術家的約 150 件作品,包括 34 件全新委託創作與現地製作,涵蓋繪畫、雕塑、錄像、攝影與表演等多種媒介。

策展主題「思慕」,探索那種明知無法掌握卻仍不願退讓的內在動力。展覽以三件象徵物串起情感與時間: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的尪仔象徵延續與堅韌,陳映真的〈我的弟弟康雄〉日記呈現信仰與絕望間的掙扎,吳明益《單車失竊記》的單車隱喻追尋與歸屬。走在展場,彷彿能聽到這些故事低聲迴響,它們柔弱卻倔強,像展覽標題所言的「低吟」。

北美館的館藏作品與當代創作交錯展示,展場以紡織隔幕取代實牆,使視線能穿越展廳,觀者像是在空間中漫步,作品與觀者自然對話。策展人說:「思慕就是那座橋樑——始於記憶的親密之處,並延伸至地方性與普世性共享的地平線。」

一圖看懂

張照堂,《李天祿》,1978,銀鹽相紙,40.6 × 50.8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卓永俊,《學會愛的上週五》(錄像截圖),2025,單頻道 4K 錄像、彩色、立體聲,20 分鐘,尺寸依空間而定,藝術家版權所有,由2025 台北雙年展及Singapore Biennale 2025 委託製作,協力單位:Medienboard Berlin-Brandenburg。本作品承蒙驕陽基金會慷慨支持,得以實現。(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邱子晏,《偽飛行場》(局部),2025,零式戰鬥機複製品搭配顯示器、影片、碉堡造型之音聲座椅,15 分鐘,1200 × 900 × 300公分,120 × 45 × 40公分,藝術家提供,由 2025 台北雙年展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製作。(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分享本圖

上海的「花兒聽到蜜蜂了嗎?」

11 月開幕的雙年展不只一個!第 15 屆上海雙年展「花兒聽到蜜蜂了嗎?」於 11 月 8 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凱蒂·斯科特策展,聯合策展人包括黛西·德羅齊埃與譚雪,呈現來自全球 67 位組藝術家的逾 250 件作品,其中中國藝術家 16 位,30 件為新委託或新製作。

展覽名稱帶有詩意,花兒是否能「聽到」蜜蜂振翅?它象徵人類與非人類智慧之間的互動與感知。策展人希望透過藝術探索不同智慧模式的交會,提醒我們在全球危機與快速變動的時代,藝術提供了理解世界、調適自身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展場特別設計成「花園景觀」:觀者可以自由漫步,不必沿既定路線行走。作品如種子般散落在大廳、通道、封閉空間與展廳中,與建築及觀者共同呼吸。展陳團隊沿用 PSA 建築的工業語彙,以素混凝土磚構成人造地形,如同花園假山,引導視角,也可二次利用。行走其間,我相信觀者能感到每一次停頓都是沉思的契機,步隨景移,作品、建築與自身形成一種流動共生的節奏。城市空間項目將藝術延伸至嘉源海美術館、野獸派 tbh 小屋、上海植物園盆景園,伴隨表演、圓桌討論與工作坊,使藝術成為社群的互動場域。

一圖看懂

金·亞當斯,《抵達》(原名《豬山》),2014-2025年,HO 1/87 比例微縮模型、人造石、軟木樹皮、粉末顏料。藝術家和亨特畫廊惠允。(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塔尼亞·坎迪亞尼,《序章II,綻音和鳴》,2025年,金屬與竹質結構,內嵌揚聲器。藝術家和維爾梅羅畫廊惠允。(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提供)

分享本圖
一圖看懂

克里斯蒂娜·弗洛雷斯·佩科蘭,《擁抱太陽》,2023-2024年,秘魯棉、用紫玉米染色的線、銅棒。悉尼雙年展和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委任創作。藝術家惠允。(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提供)

分享本圖

從威尼斯到聖保羅,再到台北與上海,雙年展讓城市與國家建立穩定、持續的文化節奏,承載國際期待、社會議題與創意能量。最後,雙年展不只是藝術家與觀眾的交流平台,更讓世界透過藝術理解一個國家,也讓國家重新理解自己。這種循環,正是雙年展能在全球文化版圖中長期存在的原因。

2025 第 14 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

  • 展期|2025.11.01-2026.03.29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 第 15 届上海雙年展「花儿听到蜜蜂了吗?」

  • 展期|2025.11.08 -2026.3.31
  •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謝文(圖/嘉林餐旅集團提供)

與米其林主理人的一席話|當料理是一種修行:謝文師傅留給我們的火候、哲學與溫度

這是一篇屬於「懷念」的文章。謝文的一生,是半世紀的料理修行。從香港福臨門到台北文華東方雅閣中餐廳,再到捌伍添第與貳零捌公館,他始終相信料理要「真」與「純...

俞1

一步之遙的綠夾克夢:從練習場走上 PGA 巔峰,俞俊安改寫台灣高壇的下一頁

從中壢的小小練習場,到世界最嚴苛的 PGA 巡迴賽舞台,俞俊安用執念與冷靜闖出冠軍之路。差一桿的遺憾、數據與策略的養成,...

1

從自然汲取靈感,為夢想鍍上光芒:Jean Schlumberger 的異想與自然語彙,如何成為 Tiffany 百年靈魂

「對我而言,珠寶藝術首要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在時尚的慣常框架以外,表現另一種可能:純粹與持久的美態。」 —Jean Schlumberger...

新版旺卡,會跳踢踏舞?百老匯《巧克力冒險工廠》音樂劇開賣:3D視覺特效 x 魔術幻象,開啟奇幻旅程

還記得孩童時期,看完《巧克力冒險工廠》電影,總會幻想自己住在一座巧克力蓋的世界中,不論是椅子、桌子、電視,都是由巧克力製成,隨手一沾,...

(圖/貝克傢俱 提供)

用設計找到回家的歸屬感:四大療癒設計,從靜謐書房到與自然融合的戶外陽台,勾勒溫馨家園

下班後,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抬頭看著路燈照著黑夜,思考著一整天發生的事,轉眼間,來到家樓下,打開房門,家中獨有的清香迎面而來,深吸一口後,心情瞬間平緩,...

1

熱愛與真誠的力量|屬於于長君的燦爛星光:緩慢前行,也能很亮眼!

「我不敢說我有多成功,但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于長君說道。 每次給別人祝福的時候,我都會說:希望你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