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與 ISSEY MIYAKE 首度推出「iPhone Pocket」,以 3D 編織結構重新定義科技如何被穿戴,這次合作不僅延續三宅一生的 A-POC 布料哲學,更讓 iPhone 「首次」在時尚語彙中取得不一樣的話語權。對於極少與外部品牌共創產品的 Apple 而言,iPhone Pocket 是從材質、身體到姿態的突破性實驗,也補上 Steve Jobs 與三宅一生之間延宕三十年的設計對話,象徵科技與時尚在日常生活中,創造了一種新的共生方式。
一個小口袋的出現,為什麼意義重大?
iPhone Pocket 在今天於全球指定 Apple 零售店正式上市,這是 Apple 與 ISSEY MIYAKE 第一次以「共同產品」形式公開合作,不但有短背帶與長背帶兩種版本、多達十一種色彩,更由三宅一生擅長的 3D 編織技術製作而成;開放式的羅紋結構讓布料依內容物形狀拉伸、貼覆、變形,使手機不再只是被收納,而是以更自然的方式成為攜帶、穿著的一部分。
這個小物件的外形輕巧,就我來看卻意義重大。布料的皺摺、彈性與透光,使個人科技配件第一次以「織物」的姿態貼近身體,當 iPhone 被放入其中,它不再僅屬於手掌、桌面或褲袋,而是像衣物的延伸,沿著身體的動作共同擺盪。你可以說,科技第一次不是依靠金屬線條或玻璃質地,而是透過布料與生活融為一體。
所以,如果就裝置的觀點來看, iPhone Pocket 的推出,不只是一款新的配件,更像是遲到多年、終於補上的一個「鏈結」,它使人重新回想起 Steve Jobs 與三宅一生之間,那段長久存在、卻從未真正落地的設計緣分。

Steve Jobs。(圖/Wikipedia)
分享本圖
三宅一生。(圖/Wikipedia)
分享本圖從黑色高領開始的設計默契
Steve Jobs 與三宅一生的故事常以近乎傳奇的方式被提起。1980 年代,賈伯斯在 Sony 參訪時注意到三宅一生為員工設計的制服,認為 Apple 也能透過制服建立一種集體身份,於是請來三宅一生打造制服的樣品,希望推行至公司內部;這個計畫,雖然最終因員工反對而作罷,但兩人卻因此產生了設計理念上的交流,也建立起某種特殊關係。
多年後,賈伯斯對三宅一生的欣賞轉化為一種「日常」。他喜歡三宅一生男裝線的黑色高領毛衣——輕盈、簡潔,可反覆穿著的精練樣貌,於是就請三宅一生為他製作了「整櫃」的同款毛衣,而這件黑高領後來也成為屬於 Steve Jobs 的經典象徵,更成為 Apple Keynote 舞台上,具有「文化意義」的視覺語彙。依照 Jobs 的設計觀點,這並非是「時尚」選擇,而是一種「設計思維」模式:減法、美感、純粹,透過衣服傳達與 Apple 產品相似的精神。
Apple 從來不說自己是「純科技」公司,甚至在 2007 年發表第一代 iPhone 的同一天,宣布 Apple 拿掉公司名稱中的「Computer」。Jobs 的理由,是因為 Apple 已不再只是做電腦的品牌,而是進入更廣義的「生活科技領域」的風格觀點,那一刻 Apple 正式擺脫電腦公司的身份,也為後來所有穿戴式、材質化與風格化的產品語彙鋪下基礎。Jobs 跟三宅一生的這段往事,其實也是 Apple 最佳的證明之一,雖然兩人停留在互相欣賞的層次,但它們共同構成了 iPhone Pocket 的「前情提要」,而這兩個品牌一直存在語言接近的部分,只是從未在商品端真正交會。
在這段由黑色高領串起的設計默契之外,Steve Jobs 與三宅一生的連結也曾以另一種象徵性的方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中。1997 年,Jobs 回到 Apple 後推出「Think Different」全球品牌計畫,重新界定 Apple 要與哪些創造者站在一起。在日本市場發行的版本中,三宅一生被選入這系列形象海報,與甘地、畢卡索、愛因斯坦並列,成為那群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人」的一份子。
這個畫面常被忽略,但它其實透露了 Jobs 的一種價值排序:在他的想像裡,三宅一生並不是時尚產業中的設計師,而是屬於「思想者」與「變革者」的群體。他的服裝語彙——摺疊、結構、身體與布料的對話——在 Jobs 看來具有與科技哲學同等重要的創意能量,三宅一生出現在 Think Different 中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的作品好看,而是因為他的設計思考象徵著 Apple 想要對世界說的語言。
若從這個角度回望今天的 iPhone Pocket,它不僅是兩個品牌首次推出的共同產品,更像是把二十多年前那張海報中的「精神」具象化。 Think Different 所象徵的創造者群像,在多年之後,被一個由編織而成的小口袋悄悄落實。
A-POC:讓科技以布料姿態存在的起點

iPhone Pocket。(圖/Apple 提供)
分享本圖iPhone Pocket 的核心不是造型,而是源自三宅一生長期發展的 A-POC(A Piece of Cloth)哲學。A-POC 使用整體編織結構打造服裝,讓衣物從一塊布延伸、拉伸、貼合身體,以最少切割形成自然的形體。這種布料工程的思考方式,與 Apple 產品中「看起來簡潔、背後極其複雜」的設計邏輯彼此相符。
在 iPhone Pocket 的羅紋編織中,布料並非承載科技,而是與科技並置。它既是服裝,也是容器;既能獨立存在,又能隨身體動作產生新的形狀。這樣的語言讓科技從冰冷的物件,變成有呼吸、有姿態的生活元素。
這次合作之所以特殊,並非只有編織工法的導入,更因為 Apple 第一次讓一個時尚品牌的美學觀點,介入了自身產品的存在方式。ISSEY MIYAKE 的設計並不倚靠裝飾,而是關注身體如何移動、如何著衣、如何與材質互相影響;這種關注本質上是時尚語言的一部分,而不是布料工程的延伸。
iPhone Pocket 讓 iPhone 被放進一個「姿態」的語境中。三宅一生的視角讓 iPhone 不只是被保護,而是「被穿著」;不只是握在手裡,而是成為造型的一環;不只是呈現科技身份,而是參與身體的節奏與風格。這是消費性電子發展歷史上少見的以「時尚」主導,而非「科技」主導的跨界,而且,更是 Apple 第一次同意以另一個品牌的時尚觀點作為產品的美學基礎。
這樣的合作與過去 Apple 的「跨界」,其實大步不同。在此之前, Hermès 曾替 Apple Watch 設計錶帶,Nike 也透過運動語言強化了跑步情境,但這些合作始終是「科技主體」為核心,整合跨界品牌進行「加值」;但 iPhone Pocket 的出現則反轉了這個「科技主導」的邏輯——主體不是科技,而是穿著本身。Apple 不再只是疊加時尚品牌的光環(明白地說, Apple 確實也沒有必要),而是讓時尚品牌的美學、身體觀、姿態語言進入產品的邏輯,並與科技並駕齊驅。
也因此,iPhone Pocket 的存在象徵了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協作」。科技與時尚不再分別代表功能與風格,而是首次共同建構一件物品的本體,因此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成為風格的一環;而時尚也不只表現外觀,而得以接觸產品工程與使用者情境的核心。
Apple 過去曾嘗試讓科技靠近紡織語言,例如 HomePod 的布面外殼、編織錶帶、FineWoven 的推出等,但這些「技術」仍是科技包覆布料,而非科技被布料定義,而 iPhone Pocket 的出現,讓材質不再是附屬,而成為主體的樣貌。這是讓科技第一次以「適應身體」而非「強迫身體適應」的方式存在。
這個轉變,使科技的語彙更貼近生活,也更貼近時尚:材質、重量、手感、身體位置與造型姿態都成為產品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配件或技術的延伸。
科技「被穿著」,而不是「被攜帶」
在多數產品裡,手機要被手持握、或被放入口袋或包包,但 iPhone Pocket 則讓手機可以以服飾的一部分存在。這個「位置」的轉變,使手機成為身體穿著的延伸,而不是附加在生活之外的「工具」,它讓身體與科技的界線變得柔和,而穿著方式也因科技的存在而產生變化。
這使 iPhone Pocket 不只是科技配件,而更像是一個提問:未來的科技應該如何在身體上找到新的位置?它應該像硬體,還是像衣物?它是機能,還是姿態?而這些問題,透過 iPhone Pocket 成為一個開端,也是新的疑問與契機。
多年來,三宅一生與 Apple 的故事常常以「如果當年」作結。如果當年 Apple 員工真的穿上三宅一生設計的制服?如果賈伯斯生前就與三宅一生推出正式產品?如果 Think Different 的合作能走得更遠?這些如果,如今則以 iPhone Pocket 的形式得到補全。這並非是大聲喧騰的合作,而是一種靜靜落地的對話:兩個品牌長年以來對「簡潔」、「材質」、「身體」、「技術」的共同關注,終於找到了物件化的出口,但這樣的合作就我看來,卻比用大聲公宣布更為「大聲」。
回歸核心:科技能否擁有風格?
iPhone Pocket 的意義不在於解決什麼技術問題,而在於提出新的方向:科技是否能以柔軟的方式存在?是否能像服裝一樣,擁有姿態與風格?未來的科技是否能從材質與身體開始思考,而不是只從功能與效能出發?於是,當 iPhone Pocket 讓科技以布料的方式與身體接觸,科技便不再只是工具,而成為生活美學的一部分。
它提醒我們,科技可以被穿戴,可以被感受,也可以被風格化;它不必只服務功能,也能回應人類關於美、關於生活方式的需求。這個小小的口袋因此成為一個象徵——科技的未來或許將不再由晶片決定,而是由材質、由身體、由我們如何想像穿著(而不是穿戴)它的方式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