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台灣是最愛說「不好意思」的國家,那加拿大便是公認的英文版——一個隨時隨地都準備好說「Sorry」的地方。BBC News 曾在 2018 年發布一篇題為「台灣:一個隨時、不停道歉的島嶼」的文章,文中以理論分析、專家引用、生活實例甚至採訪來解析台灣人常道歉的的背後原因與影響而一提到加拿大,我們多半也會立刻想到另一種深植於日常的語言習慣:Sorry。究竟,這兩種文化中的「道歉」意味著什麼?它們真的是道歉嗎?還是各自文化的一種社交密碼?

(圖/PEXELS)
分享本圖
台灣人的口頭禪其實是「不好意思」?
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是一個人情味滿滿的國家,除了台灣人友善、樂於助人、熱情的性格特質,我想我們謙虛、有禮貌也被歸納在其中。從 BBC News 的新聞中能夠得知,台灣人之所以愛說「不好意思」,源於深層的文化禮節與社會價值。「不好意思」不只是道歉,而是一種帶著謙虛、體貼與害羞的情緒語。它反映了台灣文化中重視群體和諧、避免衝突、維持禮貌關係的思維,這與儒家傳統、日治時期的禮節文化都有關。
當然,在日常生活裡,「不好意思」被用來詢問、打擾、請求幫忙、表達感謝甚至作為對話開場,因此比英語的 excuse me 或德語的 Entschuldigung 有更廣泛、更細膩的用途。「不好意思」就像是一種潤滑劑,避免尷尬與衝突,讓社會互動更順暢。
那作為西方最愛說「Sorry」的國家——加拿大,這個文化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位於北美洲的加拿大,以遼闊的自然景觀和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聞名於世,最有名的景點尼亞加拉大瀑布、班夫國家公園,我想大家也一定耳聞過。
回歸正題,在加拿大,撞到別人?說 sorry。請店員幫忙?說 sorry。想問問題、打擾到人、甚至別人撞到自己,加拿大人依然會說 sorry。這個看似輕鬆、甚至有點可愛的文化現象,其實蘊含著深層的歷史背景、社會心理與文化框架。就讓我們跟著 1% Style 的腳步,一起來探索這個背後的文化基因吧!

(圖/PEXELS)
分享本圖Sorry 是加拿大人的「文化肌肉記憶」
美國人類學家 Edward T. Hall 曾提出「隱藏文化」(hidden culture),它是一個社會最深層、卻通常不被察覺的行為規則,包括空間距離、時間節奏、暗示式溝通等,都會形塑人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如果用這個視角來看加拿大,「sorry」便不只是語言,而是深植在社會脈絡中的一種 非語言文化習慣。當加拿大人不小心踏入別人的空間、阻礙了對方的動作,甚至只是感受到一點點可能造成誤會的氣氛時,「sorry」會自然地跳出口。更精準地說,它就是一個無需經過思考,且文化內化後的本能反應。
在許多文化裡,這些微小事故並不構成「需要處理」的情境,更不會上升到道歉的層次。但對加拿大人而言,這些瞬間可能破壞微小的人際平衡,而「sorry」就是讓社交互動重新回到舒適軌道的機制。換句話說,sorry 的作用不是承認錯誤,而是協助維持和諧。
剛才有提到加拿大是以多元文化聞名的國家,這樣的特質其實也在無形之中塑造了加拿大人對「自己是誰」沒有深刻或自信的認知,缺乏明確的文化身分。加拿大甚至被視為一個「文化焦慮」的國家。它跟法國、英國、日本等文化自信強烈的國家有著很大的差距,加拿大對於自己的文化身分一直處於模糊地帶:是英國?美國?還是介於兩者之間呢?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sorry 比起道歉,其實已經成為一種語言抽搐,反映出人們心底的自我意識、自我懷疑以及社交尷尬。這也正是加拿大人之間自己都知道的,著名的「被動攻擊」來源,這是一種溫和、隱晦卻又帶著刺的表達方式,也是長年自我壓抑與自信不足的副產品。
新教徒的道德主義?
此外,也有文章指出說 sorry 的習慣源自於非常早起的新教道德主義,只是延續至今變成為稀釋版的文化反射。英語系加拿大的早期文化深受新教徒影響。新教倫理強調個人責任、道德自省與懺悔,而 sorry 便是道德良心的外顯形式。雖然現在的加拿大已經高度世俗化,但這種文化習慣仍深深留在集體記憶中。
不管是有禮貌、適度的壓抑、渴望展示「好行為」以及傾向避免衝突等文化習慣,結合現今加拿大式的「美德展現」(Virtue Signalling)與「公共懺悔傳統」,形成了今天加拿大人隨時隨地準備好 say sorry 的集體心態。
加拿大人對空間侵犯非常敏感?
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加拿大很常發生在與意外或偶然的「空間越界」的時候。例如兩個人走在人行道上從對向走來,雙方都試圖往旁邊閃,但不小心作出相同方向的動作,互相卡住一秒。在加拿大,這種狀況至少會有兩個 「sorry」。由此可知,加拿大人對空間侵犯的容忍度非常低。
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雖然多數人口集中在最南端,但即便是「最擁擠」的地方,環境依舊遼闊、空間寬裕、密度低。這樣的地理條件,從早期吸引歐洲移民,到今天依然吸引著人們從擁擠城市遷徙而來,原因始終如一,加拿大給得起別人給不起的空間。
久而久之,加拿大人被這種生活型態「養」出一套空間感,寬敞成了一種默默內化的奢侈。於是,只要不小心靠得太近,即便只是輕微擦身,也會本能地冒出一句 「sorry」,是對彼此界線的一種禮貌提醒。
反觀許多高密度的國家,如亞洲或非洲的大城市,人口擁擠本來就是生活日常,人們習慣與他人共享狹小的空間,自然也就不會把輕微碰撞視為需要道歉的情況。空間塑造文化,而這些細微的差異,就是文化差異最直接的展現之一了。
加拿大太安全,sorry 成為外交工具?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加拿大確實是一個非常安全的避風港,沒有太大的天災人禍,就像一個世外桃源,平靜地佇立著。加拿大社會普遍富裕、安定、安全。這種生活型態讓他們對突發狀況或意外的耐受程度變得比較低,並且對「打擾他人」產生超乎常人的敏感。因此,他們更容易覺得道歉而說出 sorry。即使你只是向路人問個路,加拿大人也會禮貌地從 sorry 開場,彷彿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可能的麻煩。就這樣,sorry 在加拿大有非常多功能,它既是社交的潤滑劑,也是避免衝突的外交語;同時也是加拿大人過度禮貌的象徵以及緩解不便的預防針。

(圖/PEXELS)
分享本圖用一句話,維持一個友善社會
在我看來,sorry 在加拿大就像一個萬用的工具,用在哪裡都有極高的適配度,也絕對不會出錯。同時,它也是一種破冰的方式,當不知道怎麼開始一段對話的時候,說 sorry 就是絕佳方案。當然,我覺得這也是加拿大這個社會較為安定的的原因之一,因為我們常說 sorry,所以規避了許多不必要的衝突,因而造就一個友善、低摩擦的社會。
社會文化本就五花八門,也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是各自順著生活環境長出不同的習慣,而「sorry」正好就是加拿大在這片土地上培養出來的獨特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