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台北,同時成為展場與文本,從台北藝術週與 Art Taipei 在城市的兩端並行出發,一端是自由流動的城市呼吸,一端是精準凝縮的全球節奏,而當藝術不再只是被觀看,而是滲入城市語法之中,這座城市學會了傾聽:傾聽他者,也傾聽自己。
台北藝術週今年以「萬花筒(Kaleidoscope)」為主題,象徵多元文化與包容精神。這個主題不只是策展口號,更是一種屬於城市的狀態。確實,城市本身就像萬花筒,每一個轉動、每一處光影、每一次觀看的角度,都能折射出不同的圖案,從松菸到民生社區、從赤峰街到天母,百間畫廊、藝術空間與工作室在此時開放,你可以說是「爭奇鬥豔」,但讓藝術滲透入街區的呼吸裡,卻是更真實的意境。
其中最具象徵性的,是今年首次推出的「藝術巴士」。三條路線串聯全城,讓觀眾在移動中參與這個城市的藝術展現:車窗外的城市成為展場的延伸,行進的速度與觀察的節奏重疊,觀者的角色也因此改變,讓他不再是被動的「看者」,而是展覽的共構者,甚至也是展覽的一件作品。這種空間的流動性,讓台北在十月間呈現出一種暫時的自由狀態:藝術走出白盒子,與城市共呼吸,也與人群互相滲透。
在這樣的設計裡,藝術不再是一場「抵達」,而是「經過」的過程:人們在咖啡店、巷弄、書店或天橋下,偶然遇見一件作品、一次聲音、一場影像,那是一種介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經驗,也是一種最貼近城市學語境的「日常詩學」。
錄像藝術相較於傳統的平面視覺藝術,可以說是科技與文化的極致整合,今年台北藝術週你可以看到「光影」在台北市的各處發生。(圖/Art Taipei 提供)
分享本圖多元共生:從展覽到對話的轉變
與藝術週的開放性形成對照的,是 Art Taipei 的結構與秩序。今年的博覽會以「Intersect: Diversity Equals Togetherness」為主題,強調「多元」即是「共生」。這個概念反映出台北期待成為亞洲藝術樞紐的姿態:不以規模競爭,而以「對話密度」取勝。
世貿一館內,超過百家來自多國的畫廊共同展出,從歐洲經典到亞洲新銳,從原住民藝術到女性創作,再到錄像與裝置媒材的作品,整個展場像是一座縮小版的城市觀點;觀眾在各個展區穿梭,聽見不同語言的聲音,看見各種文化的軌跡。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錄像藝術與影像媒體的個性展演。今年的「FOCUS|Film」單元,讓影像走入中心,這不只是技術的更新,而是一種「觀看方式」的革命。影像帶來時間性、流動性與共感,是個藝術呈現的新樣態,當作品不再是靜態的凝視,而是一種持續的互動,使觀眾在影像裡被時間包圍時,城市也以另一種節奏被觀看。
這種多元結構的轉變,讓藝術博覽會的意義超越了市場,它成為一個關於「共存」的場域:藝術家、觀眾、收藏家、策展人共同構成一個流動社群。對城市而言,這是一次集體的對話練習;對台北而言,這是一次文化自覺的展現。
邁入第三十二年的ART TAIPEI今年以「Intersect: Diversity Equals Togetherness」為主題,強調「多元」即是「共生」的藝術觀點。(圖/Art Taipei 提供)
分享本圖透過錄像、投影、數位裝置等藝術觀點梳理,讓藝術在不同媒材中成為城市的視覺語法,構築出新的時間感,這種藝術形式不只改變觀看經驗,也重新定義了城市的節奏。(圖/Art Taipei 提供)
分享本圖影像與時間:城市的另一種節奏
近年藝術週與藝博會之間最大的共鳴點之一,正是「影像」的力量。透過錄像、投影、數位裝置等藝術觀點梳理,讓藝術在不同媒材中成為城市的視覺語法,構築出新的時間感,這種藝術形式不只改變觀看經驗,也重新定義了城市的節奏。
你可能在夜晚的街頭,一面臨時投影牆映照著行人的影子;在某個倉庫空間裡,聲音與影像交織成低頻的脈動;在展廳中,觀眾站在三面環繞的影像裡,感受到被城市吞沒的瞬間⋯⋯這些作品共同回應了當代台北的生活狀態:資訊爆炸、節奏快速、感知分層。
然而,錄像藝術雖然並非新媒材,卻仍是最難以被收藏與展示的藝術形式之一。自 1960 年代白南準、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到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以來,錄像早已成為當代藝術史的一條主脈,但它挑戰了藝術市場長久以來對「唯一性」與「物件性」的依附。錄像與數位裝置往往以授權、加密檔案或臨時播放格式存在,伴隨技術更迭、設備淘汰與檔案維護等現實問題,使保存與流通高度依賴專業機構。
同時,在國際市場上,收藏結構正悄然轉變。倫敦與紐約的拍賣行近年已出現專屬錄像與數位藝術的拍賣場次,紐約 MoMA 與巴黎龐畢度中心則成立媒體保存部門,透過長期授權與技術維護協議取代單次買賣。收藏的重點從「擁有」轉向「維繫」,從物件轉向體驗的持續性。而在亞洲,香港、首爾與新加坡的藏家也逐漸進場,建立錄像藝術基金與專業顧問制度,讓這個原本屬於實驗場域的媒介,成為市場與文化論述的新核心。
對台北而言,這場變化既是挑戰,也是機會。當收藏者開始接受「時間」作為作品的一部分,當畫廊與機構學會以保存與授權制度確保數位作品的永續性,藝術市場也被迫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邏輯。擁有不再只是占有,而是一種共存的關係;城市在影像的反照中,看見自己流動的形狀,也在時間的延展裡,學會了什麼是「被觀看」與「正在觀看」,於是乎,一種屬於當代城市的新節奏正在重新構築中。
(圖/Art Taipei 提供)
分享本圖雙軌節奏:文化與市場的共振
當影像與時間進入藝術的核心語法,台北的藝術生態也出現了一種雙軌節奏,讓文化的思辨與市場的實踐彼此並行。藝術週代表城市的文化肌理,藝博會則代表市場的結構力量,前者開放而分散,像是城市的呼吸;後者集中而凝聚,像是心臟的搏動。兩者交錯,使十月的台北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化循環系統。
藝術週讓畫廊與創作者走出白牆,直接進入生活的場景:這不僅是一場展演,更是一種公共教育,觀眾得以在無壓力的空間裡重新建立觀看的節奏,也讓藝術重新回到城市的語境中;而 Art Taipei 則延續這股能量,將文化的曝光轉化為市場的脈動。許多畫廊在藝術週中建立敘事、創造話題,再在藝博會的展廳裡完成價值的轉譯,這種前後相接的節奏,使台北的十月不再只是藝術活動,而是一套有機的文化經濟系統。
這樣的模式讓台北成為亞洲少數能同時兼顧文化深度與市場動能的城市。不同於香港的金融速度或首爾的制度化強度,台北的優勢在於它的柔軟與韌性:一種以文化信念維持市場溫度的能力。藝術週所建立的情感連結,為藝博會的市場轉化奠定基礎;而藝博會的國際能見度,又反過來支撐本地創作的生態循環。文化與市場的關係,不再是對立的兩端,而是一種持續共振的節奏。
在這座城市裡,藝術已不只是美術館裡的靜態展品,而是一場正在進行的對話。從創作到展示、從收藏到再生產,整個體系正朝向更流動、更開放的方向前進,這也說明,當代台北不只是消費藝術的城市,而是一個期待讓藝術被生活「實現」的場域;它不急於立刻成為亞洲藝術之都,卻在穩定的文化節奏中,漸漸成為亞洲藝術語言的另一種版本—低調、持續、細膩,卻充滿能量。
傾聽:城市的未來語法
在這座城市裡,藝術已不只是美術館裡的靜態展品,而是一場正在進行的對話。從創作到展示、從收藏到再生產,整個體系正朝向更流動、更開放的方向前進,這也說明,當代台北不只是消費藝術的城市,而是一個期待讓藝術被生活「實現」的場域。(圖/Art Taipei 提供)
分享本圖藝術週與藝博會之間的關係,不只是展期的銜接,而是希冀一種更深層的結構共生。藝術週讓人走進城市,藝博會讓城市被看見;前者以開放的姿態展開,後者以精準的節奏收攏。這樣的節點關係,使台北在亞洲的藝術版圖中展現了獨特觀點:它不是一個以資本定義的展演舞台,而是一個以文化脈動構成的感知場域。
在這裡,藝術不再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一種城市學習傾聽的方式:傾聽他者、也傾聽自身,當觀者穿行在街區與展廳之間,從公共藝術到錄像影像,從談話論壇到收藏現場,他實際上經歷的是一種新的公民行為—以觀看作為對話,以移動作為參與。這座城市不再以宣告自豪,而以細節傾聽;不再急於成為焦點,而願意成為共鳴。
這種傾聽的能力,也正是當代城市最稀缺的特質。它意味著在多聲與雜音之間,仍然願意維持敏銳的感知;在商業與文化的擺盪中,仍然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節奏。台北的藝術場景正慢慢朝這個方向成熟:它不以規模炫示力量,而以節奏表達理解,城市,也因此成為一個更細緻的有機體。
十月的台北是一場無止盡的長敘述句,它的主詞是人群、動詞是移動,逗號則是那些被不經意看見的作品;藝術週與藝博會在時間上銜接、在語意上對話,共同形成了城市的句法節奏,這座城市學會用藝術說話,也在藝術裡學會傾聽自己。
當藝術真正進入城市語法,城市便不再只是背景,而成為作品本身,它以建築、街道與人群為材質,書寫出屬於自己的篇章。或許,這正是未來的台北將被記住的樣子——一座不斷變動、持續傾聽的城市,一座在光影、聲音與時間之間緩緩呼吸的藝術場域,而台北,期待成為這個樣子的藝術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