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城牆就不再是巴黎,「七道城牆」劃分巴黎人生活的圍籬與界線

午夜巴黎(圖/ IMDb)

出了城牆後就不再是巴黎!對於巴黎人來說,任合的角落都存在著隱形的城牆,劃分著人們的生活圈,就像是圍籬與界線,也因為總生活在固定的生活圈內,每個人總有著自己常去的咖啡館、餐廳、酒吧,不習慣也不適應改變。這類根深蒂固的思考模式源自於城市裡不斷建構、拆毀、再重新建構的城牆。這篇我們將聊聊關於巴黎的七道城牆的歷史小故事與城牆是如何影響巴黎人的生活風格與思考模式。

 

【追縱 1% Style IG帳號】和1%頂尖專家一起提升生活質感

一圖看懂

巴黎街景(圖/ edmondlafoto @Pixabay )

分享本圖

意識到的時候,我的周圍已儼然築起一道高聳而堅固的城牆。以面積不小的厚重石塊一層層砌好,那傀然的高度讓我望不著外頭,然而牆外未知的陌生世界並未具有更深的吸引力,只在城牆圍起來的範圍內遊走,那讓我感到極度安心。

巴黎的任何角落都存在著一道隱形圍籬,畫分每個人的生活圈,人們緊守著界線,彼此安分地在界線之內交流,些微的越界就會引發不悅。住在一區的人不願意離開一區,住在小巴黎的人鮮少前往郊區,對大巴黎的人來說,移動到外省是一件足以影響人生的重大抉擇。只因在固定生活圈內,已有了常去的咖啡館、餐廳、酒吧,以及從小一起長大,能聊天、喝酒的朋友,不習於改變的法國人,認為離開是一件相當冒險的決定。即使在日常生活之中,沒有方法或運氣,也很難打入既定的社交圈,上司與下屬之間的關係需要嚴守,極少數能夠轉變成為朋友。這種根深蒂固的思考模式或許源自這座城市裡建構、拆毀,又再次建構的城牆,將巴黎人的生活範圍圈定起來,不斷地重新定義城市的界限,人們在範圍內尋找能與其條件符合的區域來定居,因而得到自身以及對他人的認同。權力核心也同樣往這個圓圈的中央聚攏,如凱旋門矗立在星辰廣場的中央,而代表起點的西堤島則正好位在巴黎的中心。巴黎人的腦海,遂不停地由這些圓圈所勾勒出的範圍所占據著。

一圖看懂

巴黎街頭(圖/edmondlafoto @Pixabay )

分享本圖

高盧羅馬時代的城牆:塞納河畔的防禦牆

隨著城市擴張,七道著名的城牆在巴黎先後被建立起來。第一道高盧羅馬時代的城牆(Enceinte Gallo-Romaine)推定修建於西元四世紀,當時為防禦野蠻人入侵,以石頭在塞納河畔十五米內築起兩米高的防禦牆,並與當時的羅馬皇宮相連,即是現今西堤島上高等法院所在地。沿著西堤島近塞納河的花朵堤道(Quai aux Fleurs)彎進小巧的白鴿路(Rue de la Colombe)三號,能見到地面上與他處不同顏色的石頭路面,便是這段高盧羅馬城牆曾經聳然屹立的地方。

中世紀城牆:巴黎右岸的古老遺跡

十至十一世紀,巴黎築起了第二道中世紀城牆(Enceinte médiévale),範圍僅存在於右岸,長、寬各二十米,約有三米高度,介於今日聖日耳曼洛賽華教堂與聖傑維教堂之間,關於這條城牆的紀錄稀少,直到近年位在希佛里路(Rue de Rivoli)與乾樹路(Rue del’Arbre-Sec)的遺跡被發現,才讓它的存在性正式確立。

一圖看懂

巴黎人不僅對城牆外的世界不好奇,反而在牆內感到安心(圖/jennifer eugenie @Pixabay )

分享本圖

奧古斯都城牆:英法戰爭下的保護殼 

奧古斯都城牆(Enceinte de Philippe Auguste)於十二世紀時修建,由石牆、城門及五百座圓柱形防禦塔所構成,有八塊石磚的厚度,高度約為九米,牆內以碎石、磚塊填塞,並加入水泥確保其穩固,包圍大約兩百五十二公頃的面積。當時法國正處於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王菲力普二世在出發前往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之前,修建了這座城牆來保護巴黎。以塞納河為分界,為防禦來自西北邊的敵人,首先修建右岸的城牆,再修建左岸的部分。並為了抵禦來自塞納河的攻擊,修建了一座小碉堡,這座碉堡即是今日羅浮宮的前身。中央主塔高三十二米,四面各有城牆守護,每片牆中央及轉角都各自擁有一座防禦塔,城外修築有一條護城河,大片遺跡與城堡完整模型都仍可在羅浮宮地下室參觀。奧古斯都城牆的遺跡遍及巴黎市中心,昔日的城牆成為如今建築物支牆,而塔樓則做為地下室樓梯之用,殘垣斷壁靜悄悄地在城市裡隱身喘息,已八百餘年。

查理五世城牆:監禁政治罪犯的城牆

在城市擴張之後,奧古斯都城牆已逐漸不敷使用,十四世紀時修建了第四道查理五世城牆(Enceinte de Charles V)取而代之,圍括了四百三十九公頃的面積,比前一次城牆所涵蓋的面積擴大了幾乎雙倍。六座城門上都有吊橋方便出入,並能在危急時候關閉。此次擴建亦同時修建了東面的巴士底碉堡,與西側的羅浮宮碉堡呼應,這座碉堡後來成為監禁政治犯的巴士底監獄之用,是法國大革命的誕生地。

一圖看懂

在巴黎,多數城牆皆是因戰爭而建(圖/ Viktor Kiryanov @Unsplash)

分享本圖

路易十三城牆:過去的黃色城牆,現今已成凱旋門

隨後路易十三將其西北面擴張,涵蓋入杜樂麗宮的範圍,修築起路易十三城牆(Enceinte de Louis XIII),因其泥土顏色的關係又常被稱為「黃色城牆」。它存在的時間不長,隨即被路易十四以破除城市界限為由給拆除,改建成林蔭散步大道,即是今日的大道區(Grands Boulevards),巴黎重新成為一座對外敞開的城市。儘管失去了城牆的實體,人們仍然習慣把這裡當作城市與郊區的分野,在心中謹守這條界線。而原本城牆上的城門,其中四座改為拱門式的凱旋門,以紀念戰爭勝利,至今仍有聖德尼門(Porte Saint-Denis)和聖馬當門(Porte Saint-Martin)可見。

包稅人城牆:入牆就要課關稅,迫使城內物價飛漲

在財政吃緊的狀態下,國王路易十六聽從大臣建議,於一七八五年下令建設巴黎第六道包稅人城牆(Mur des Fermiers généraux),再度將這座城市的範圍圈起,也加速了亡國的命運。長二十四公里,高三米的城牆,穿過目前蒙帕拿斯、投卡德侯、皮加爾、美麗城一帶,它將巴黎當時的行政區一區至十二區包含在內,而牆外的地方是巴黎人稱為「十三區」的郊區。沿著城牆有一條環形的軍用道路,並有護城河阻隔,並規定城牆兩百公尺內不得修蓋建築。這道城牆的經濟意義大於軍事防禦,進出牆上六十個關卡時,各式物品都要打上入市關稅,使得巴黎物價頓時飛漲,引發民怨。只要走出牆外,就有平價的食物與葡萄酒,讓農民、工人等階層的平民紛紛搬遷到城牆之外的郊區居住,蒙馬特便屬於當時的郊區,有著不用上稅的美酒與熱情的康康舞女郎,遂成為尋歡作樂者的天堂。這條短命的城牆,在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斷頭後,也遭到拆除的命運。

一圖看懂

巴黎城牆(圖/健行文化提供)

分享本圖

梯也爾城牆:巴黎人心中真正的城市分界,僅認牆內為「巴黎」 

梯也爾(Enceinte de Thiers)是巴黎最後一道城牆,由末代國王路易菲利浦一世建於一八四一年,強化的城門、碉堡與護城河,旨在保護巴黎不再如法俄戰爭時容易輕易淪陷。但隨著歷史演進,經歷世界大戰之後,傳統城牆已經毫無抵抗現代武器攻擊的能力,梯也爾城牆拆除後,沿線於一九九○年代修建起一座環城大道(Boulevard Périphérique),總長三十五公里,它將巴黎擴張後的二十區範圍侷限起來,是目前巴黎人心目中真正的城市分界線,在這條大道內居住的人才能以巴黎人自居,出了這個範圍便不再是所謂的「巴黎」,而是郊區。這條環狀道路上共有三十四個開口,各以「門」(Porte)和通往的方向做為命名原則,比如凡爾賽門、克里雍庫爾門,藉此進出市區,並銜接高速公路,通往外省,今日巴黎的範圍便至此底定。

換上裙裝,噴灑品牌贊助的香水,我將主編送給我的邀請卡慎重的揣在懷裡,招了計程車趕往服裝秀現場。多年後的我終於明白,在這座隱形的城牆之中,一旦在它包覆之下,便走不出它的範圍,也不願意輕易離開。

作者介紹|姚筱涵

一九八三年生。政大廣告系畢業,巴黎Gobelins影像學院平面設計專業文憑。平面、網頁設計師,曾參與法國包括巴黎歌劇院、羅丹美術館、路易威登基金會的網站設計專案,並不定時替台灣《Brand名牌誌》、《Art Collection+Design藝術收藏+設計》等雜誌撰稿。曾出版《11樓》、《兩個女生遊巴黎》、《來去巴黎逛瑪黑》、《開始踏上法國留學之路》、《巴黎》、《第一次自助遊巴黎超簡單》。並曾受邀為法國Echirolles第十九屆平面藝術月參展藝術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行文化《巴黎人的要件

責任編輯:江庭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圖/ACPV ARCHITECTS)

建築 不只是城市中的風景而已|與國際建築大師關於建築、城市與生活風格的一段對話

關於城市輪廓,建築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它不但必須解決場所議題,更要帶動生活的想像與期待。這一次趁著義大利國寶建築師 Antonio Citterio 領軍的...

(圖/Bushmills)

愛爾蘭與台灣最近的距離|與 Bushmills 首席釀酒師 Colum Egan 的生活風格對話

相較於蘇格蘭威士忌,對台灣人來說,他們對於愛爾蘭威士忌或許比較陌生,這可能是因為「大國政治」的關係,台灣人與愛爾蘭似乎認識較少,但作為蘇格蘭威士忌的「大前輩...

藝術拍賣官游文玫

「幫拍品找到心愛的主人,就是我的意義」|拍賣場的指揮家:藝術拍賣官游文玫的人生故事

拍賣官,在你印象中是怎樣呢?許多電影裡,他們穿著正式服裝,站在台上,現場來賓爭著競價,而拍賣官揮著手,帥氣落槌。然而,這種畫面是真實存在嗎?究竟「拍賣官」...

(圖/舊妮老物 提供)

跨界實驗室|關於老物》放血=治病?你不知道的中古醫療觀

放血療法裡對我們來說可能不是這麼陌生,依我膚淺的理解,中醫會在傷處扎一個小洞,將少量淤血放出,達到氣血循環的效果,但你知道嗎?在歐洲,放血療法(...

(圖/坂本龍一 fb)

跨界實驗室│關於電影 》音樂大師的「配樂進化史」:坂本龍一的五部傑作,創造永恆影史經典

當悠揚琴音在銀幕前後流轉縈繞,正在觀賞電影的你,無論是感動的熱淚盈眶,或是悲傷的悵然若失,問及心中會浮現哪一號人物,答案仍舊會是——坂本龍一。...

(圖/Audemars Piguet 官網/HUBLOT 官網)

跨界實驗室│關於腕錶 》從工藝結晶到藝術家的專屬畫布,當代腕錶的「藝術性」從何而來?

在過去,當腕錶與藝術扯上關係,通常都直指著琺瑯、金雕、鏤空等傳承以久的製錶工藝,可到現今,我們統稱的「藝術腕錶」範疇,聯想到的除了上述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