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偵探般的敏銳!巴黎人是如何從言談過程蒐集個人訊息?

巴黎人喜歡透過談話對他人貼上標籤(圖/Netflix:Emily in Paris )

在見面時我們或許會很自然地問起對方是怎麼來的?一句「我搭一號線地鐵」,看似簡單的日常對話,卻藏著玄機。一號線地鐵行經路線包含羅浮宮、香榭大道、市政廳等,皆是巴黎較昂貴的地段,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居住不起的,如偵探般的巴黎人用一句話即可知道對方家境不錯。旅居在巴黎的旅遊作家-姚筱涵,觀察到真正的巴黎人生存守則、要件與習慣,將她過去所見的巴黎樣貌與私房景點,不藏私與大家分。這篇我們將來聊聊,透過她的觀察,巴黎人是如何從言談過程中解鎖對方的個人訊息,創造屬於他們的對話密碼。

巴黎人熱衷替每個人貼上標籤,在一個聚會場合上,若不曉得聊天話題從何開始,便會從居住地開始問起,「您住在哪裡呢?」用一種充滿巴黎暗號的方式探聽對方與自己的距離。最基本的分法,從左岸、右岸開始區分,「我住在第六區,左岸。」居住在充滿詩人、作家聚集的咖啡館聚集之地,左岸人總有著不可一世的傲氣,以一種知識分子的姿態沾沾自喜著,彷彿世界上沒有比那裡再好的地方。然而右岸人卻不以為然,充斥商店與百貨公司,資本與享樂主義氣息濃厚的右岸,是最方便舒適的生活場所。左、右岸的對立,也造成了兩岸居民不輕易越過塞納河的「不過河主義」,這也與巴黎人在自己隱形圍籬內生活的慣性習習相關。

一圖看懂

巴黎人可以從談話過程中蒐集對方的個人訊息(圖/Netflix:Emily in Paris )

分享本圖

以交通工具劃分,臆測身家背景

一圖看懂

地鐵路線也是巴黎人分類依據之一(圖/Netflix:Emily in Paris)

分享本圖

出門憑藉大眾交通工具的人則喜好以地鐵線來畫分界限,「我搭乘五號線。」這樣說的時候大概心裡有了底—而且只有巴黎人才能即刻明瞭的,不是一個經過多麼高級地段的線路,尤其東北方的龐坦門一帶,是惡名昭彰治安不佳的地區,大概也就能藉此臆測對方的身家背景。「我搭乘二號線。」全線在巴黎北方,經過蒙馬特、皮加爾等風化區,能猜測到那裡的房價並不特別高,若不是藝術家,便是貧窮的學生。而若是搭乘「一號線」這條1900年第一條開通的地鐵,東西向橫越巴黎,途經之站為羅浮宮、香榭大道、市政廳、巴士底、瑪黑區等著名景點,底站更是巴黎金融貿易區的拉德芳斯,若不是觀光客短期居住,那便至少有一定水準才能住得起沿線附近。但若有人說:「我搭乘郊區快鐵。」則會被嗤之以鼻,因為那已經不是巴黎的範圍了。

巴黎一共分成二十區,以西堤島為中心,漩渦狀似的由內向外畫分出去。原本規畫之初,是以由左至右的次序來畫分,但如此一來現在的十六區就成為了十三區,而一七九五年巴黎首次開始畫分行政區域時,只有十二區,一般巴黎人腦海中的「十三區」指的是郊外,有不好的印象,富人聚集的十六區不願落得有這樣的聯想,便要求重新畫分,才形成了如今的行政區域。

一圖看懂

從交通工具就可以臆測對方身家背景(圖/Netflix:Emily in Paris )

分享本圖

以行政區劃分,每區的地價與治安皆有差異

一圖看懂

巴黎人通常以居住地區做為劃分(圖/Andrea Maschio @Unsplash)

分享本圖

以行政區域來畫分的人,通常對自己的生活範圍相當自豪,類似一種領地的宣誓,不容許侵犯或質疑。仔細瞧巴黎人的身分證,上面甚至會註明出生於哪一區。

高級社區「十六區」指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富人區,聚集所有醫生、律師與高級顧問;而「第七區」則是富二代聚集之處,比十六區更貼近市中心,卻又保持住宅區的安靜與尊貴感,擁有一級地標艾菲爾鐵塔景觀更是羨煞人的優點。

「第一區」則是集合古蹟與高級酒店、商家的市中心精華地段,位交通樞紐讓生活機能更便利。一旦習慣了落腳處,沒有人不喜歡自己所居住的區域,即便是最貧窮的「第二十區」也不例外。

第三區:巴黎的正中心,逛街的好去處

一年朋友來訪,好奇心驅使之下,便到她位在瑪黑區正中心第三區的短租公寓寄宿了幾個星期。這裡向來是公認的巴黎魅力街區,充滿富有歷史的老街、拐彎就能發現驚奇的設計師小店,不知道去哪裡逛街時,巴黎人總是說:「去瑪黑吧。」公寓是樓中樓的挑高格局,天花板外露的橫木條,沒有電梯的老舊樓梯間,顯現了房屋的年代久遠,是典型的瑪黑區特色。屋頂有兩片可以向外張望的天窗,多半的時候見到是巴黎灰濛濛的天色;可以向外俯瞰的大窗,每日能見到在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們。

真正入住此區之後,首先樓下總是喧鬧至半夜的酒吧打擾睡眠,便會讓人相當感冒。而週末下午擠入購物人潮的窄小街道,以及老舊房子不斷出現漏水問題也終究讓人感到疲憊。「我雖然喜歡瑪黑區,但這裡適合逛街,不適合居住。」我下了這樣的結論。

十六區:奢華又夢幻的富庶的地段

一圖看懂

豪華的16區,路易威登藝基金會也設於此(圖/路易威登官網)

分享本圖

每個巴黎人都對十六區多少都有些憧憬。嚮往入住賣價每平方米高達三萬歐元巴黎最富庶的地段,住家前有著藤蔓纏繞、黑色鑲金的保衛柵欄,幻想著會與正在遛狗的法國富豪不期而遇……然而拜訪過多位朋友位在此區的公寓,交通不便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從住家走到地鐵站往往要花上十幾分鐘的時間,而入夜後附近均是住宅區,沒有任何商店或雜貨店,臨時需要添購用品都相當不便。「十六區是個美夢,但不適合我。」我這樣想著。

一區:小而巧的空間與具歷史意義中世紀古典建築

就這樣,一天我住進了一區的公寓。那是一棟沒有電梯的古典建築,爬五層樓梯讓人彷彿斷氣,然而門開之後的小巧走廊是轉換心情的小前奏,木頭地板踩著發出咿呀咿呀的聲響,一張足夠打麻將的四人餐桌、舒適到能夠馬上睡著的長沙發,以及臥室中長窗簾覆蓋下安靜而私密的空間,淋浴間是標準的巴黎尺寸,迷你卻足夠。有著小陽台的大窗,望出去是奧斯曼建築群所構成的迷人街景。

巴黎中心隨著歷史變遷,從西堤島轉變到了曾為王室的羅浮宮,一區就位在這個市中心的核心地段,它的歷史也與法國的歷史緊緊相連。這個占地兩百公頃、居民人口不到兩萬人的長方形區域,平均房價達一平方米一萬歐元,緊鄰二區、瑪黑區和總統府、香榭大道所在的八區,並與左岸五、六、七區隔著塞納河相望。

一圖看懂

塞納河畔(圖/pierre9x6 @Pixabay)

分享本圖

走過一條條古老街道,穿梭在古典建築群之間,中世紀堡壘也曾是皇宮,如今改為博物館的羅浮宮、路易十四幼時居住過的皇宮廊巷、號稱巴黎珠寶箱的凡登廣場都徒步可至,回想起過往的輝煌與曾經存在的城牆、城門和遷徙過的中央市場、居住過的皇宮貴族,有一種真切生活在一座歷史城市的真實感,那就是一區最大的魅力所在。

就從皇宮廊巷(Palais Royal)開始一區的巡禮吧。建於一六二八年,這一座方形的四面走廊是巴黎人最喜愛聚集的地點之一。舊時為黎希留樞機主教居住地,目前則為時尚品牌的聚集地,廊巷中零星的開著幾間古董服裝、手套店,彷彿只有知情的人才會光臨的隱密商店。其中服飾店Kitsuné所開設的咖啡館,則是我會散步過去喝杯咖啡的地方。

一圖看懂

Kitsuné咖啡廳(圖/取自Kitsuné官網)

分享本圖

沿著皇宮廊巷走到小田街(Rue des Petits-Champs),十九世紀遺留下來的薇薇安廊巷、庫爾貝廊巷是懷舊人士最值得探訪的時光祕徑。從這裡走到勝利廣場(Place des Victoires),寧靜而優雅的十七世紀廣場,因中央一尊路易十四扮成羅馬王的騎馬雕像,增添了幾許生動感。廣場四周以時尚商店和品牌總部為主,順路沿著愛汀馬歇爾街(Rue Etienne Marcel)走去,有一整條的設計師品牌服飾街,幾位在法國成名的日本設計師如三宅一生、高田賢三均不約而同的選擇此處成立商店。

在蒙特格爾街右轉,走向四層樓有著法國流行品牌的磊阿勒商場(Forum des Halles),周邊滿是街頭風格鞋店與輕食店,是年輕人喜愛的逛街地點。這裡曾是巴黎最古老的菜市場,起源可追溯至一一三七年的香坡市場,肉販、魚鋪、水果攤與熙來攘往的人潮、馬車,曾將現今腳下的石板路擠得水洩不通,使得政府在一九六九年將此中央市場遷往巴黎南郊翰吉斯,而往昔依附著市場而存在的魚鋪、蔬果攤以及傳統法國菜餐廳,至今還能在蒙特格爾大街上找到。

一圖看懂

巴黎市場(圖/Netflix:Emily in Paris )

分享本圖

從磊阿勒商場旁沿著鑄鐵街(Rue de la Ferronnerie)找到十一號門口,這條窄小不起眼的小巷,是當年法王亨利四世乘坐馬車巡街時,被暗殺的地點。走過夏特雷廣場、沿著兌換橋(Pont d’Échange)來到西堤島上最美的西側小區:這三分之一的島上空間亦屬於第一區,以四周為古典公寓的太子廣場(Place Dauphine)最為恬靜宜人,不被喧囂所擾。

奔走了一天,黃昏時分選在長椅上坐下,緩緩等待公寓點亮迎接夜晚的燈光。偶有迷惑、遲疑的時候,但最終我們會找到這座城市中最適合自己的角落,那就是我離不開的理由。

一圖看懂

巴黎第一區(圖/Arnold Antoo @Unsplash)

分享本圖

作者介紹|姚筱涵

一九八三年生。政大廣告系畢業,巴黎Gobelins影像學院平面設計專業文憑。平面、網頁設計師,曾參與法國包括巴黎歌劇院、羅丹美術館、路易威登基金會的網站設計專案,並不定時替台灣《Brand名牌誌》、《Art Collection+Design藝術收藏+設計》等雜誌撰稿。曾出版《11樓》、《兩個女生遊巴黎》、《來去巴黎逛瑪黑》、《開始踏上法國留學之路》、《巴黎》、《第一次自助遊巴黎超簡單》。並曾受邀為法國Echirolles第十九屆平面藝術月參展藝術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健行文化《巴黎人的要件

責任編輯/江庭

延伸閱讀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圖/ACPV ARCHITECTS)

建築 不只是城市中的風景而已|與國際建築大師關於建築、城市與生活風格的一段對話

關於城市輪廓,建築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它不但必須解決場所議題,更要帶動生活的想像與期待。這一次趁著義大利國寶建築師 Antonio Citterio 領軍的...

(圖/flickr)

既要禦寒還得治病的「養生泡湯行」|2024 冬季推薦 4 大日本溫泉與住宿的放鬆勝地

日本氣象廳在日前公布未來 3 個月的天氣預測,在日本北部地區、以及日本海一側的西部地區,降雪量有 40% 的機率高於歷年平均值,只有 20%...

(圖/Bushmills)

愛爾蘭與台灣最近的距離|與 Bushmills 首席釀酒師 Colum Egan 的生活風格對話

相較於蘇格蘭威士忌,對台灣人來說,他們對於愛爾蘭威士忌或許比較陌生,這可能是因為「大國政治」的關係,台灣人與愛爾蘭似乎認識較少,但作為蘇格蘭威士忌的「大前輩...

(圖/Club Med)

屬於冬季的身心探索|冬日休閒、放大五感,同時養身的精彩選項

對於生活的探索與追求身心的和諧,已是近年全球當紅的旅行觀點,而接近年末之時,確實是促進健康與隨時序養身的最好季節,從身心、環境與精神生活出發,...

陳嘉齡帶著小比一同參與路跑

我想成為你的雙腳,帶你看遍世界|走入陳嘉齡&小比的感動征程

「我想用我雙腳,代替他的雙腳,走遍台灣的每個地方。」 「如媽祖出巡一般」陳嘉齡幽默說到「環島時有人放錢在車頂上,記得是 100 元,就像繞境一樣。」...

軒尼詩新年酒款&酩悅香檳新年限量版禮盒

呈上新春最暖心意,2025 新年美酒送禮指南(三)|邂逅東西古典奢華美學,獻上富「蛇年」色彩的真摯祝福

跨年倒數剩不到十天,在即將邁入 2025 年的同時,也要迎來每年全家大團圓節日「春節」。大家的過年活動都不同,也許會去年貨大街、出遊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