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說「愛」,談的是牽手與放手:一個獨特的荷語單字,道盡荷蘭人說話直率的背後

荷蘭人為什麼講話直率?(圖/ Robin Ooode @Unsplash)

英國作家 Ben Coates 曾在著作《Why the Dutch Are Different》中分享自己從英國移居荷蘭時的文化際遇,他回想自己有次理髮的經歷,身邊的朋友直截了當地向他説這髮型根本不適合他。「我認為荷蘭是一個沒有人會假裝的地方。當你在會議上發表一些不太聰明的建議時,人們總會指出來。」在他震懾於朋友毫不修飾的評論之際,他也逐漸意識到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文化差異。

說起話來坦蕩直接的荷蘭人認為,人們有權表達自己的任何意見,且想多直率就多直率;當對方因此感覺被冒犯了,許多時候荷蘭人也會認為問題可能出在對方身上。

「其他人可能會認為我們沒有同情心,這種態度也許是因為我們認為真誠比同情更重要。」——跨文化主義學家 Eleonore Breukel

在荷蘭,人們也抱持著「若有人需要幫助,他會開口」的想法,因此若在荷蘭遇到了需要其他人給予協助的情況,這時等待他人主動伸出援手或許不會是最有效的方式。

對於身處荷蘭的外國人而言,有些人可能會將荷蘭人如此「做自己」的行為理解為冷漠甚至是無禮;然而進一步與荷蘭人相處、深究荷蘭文化的歷史脈絡,便會發現在荷蘭人的直率背後,其實藏著令人會心一笑的真性情與可愛之處,而荷蘭人也彼此嚮往、欣賞著這般珍貴的民族特質。

荷蘭人說話為何如此直率?一個單字解釋了他們的「做自己哲學」

一圖看懂

荷蘭人的直率個性,甚至有特定的荷語單字來描述(圖/ Ronan Furuta @Unsplash)

分享本圖

在荷語中,有一個單詞專門貼切地描繪了荷蘭人那直截了當的性格:bespreekbaarheid,可以翻為「可談性」,指的是一切皆可談論、一切皆應談論、沒有禁忌話題。而這樣的直率坦蕩也展現於荷蘭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漫步荷蘭街頭,可以發現許多有著寬大窗戶的老房子,訪客能夠從外一探房子內的景況;荷蘭人追求「透明化」這件事不僅能從他們的言語思想上略窺一二,更能見這份率真之情貫徹於人與人互動間。

值得關注的是,荷蘭人如此獨特的民族性格其實也能回溯 16 世紀的宗教歷史。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後,喀爾文主義傳到了法國、蘇格蘭和荷蘭。而荷蘭當時正在進行一場獨立之戰,反對長期統治荷蘭的西班牙天主教。對於荷蘭人而言,天主教象徵著西班牙人的壓迫統治,因此爾文主義大大地影響著荷蘭人的國家認同。

而喀爾文主義主張個體需要透過反思、完全地誠實、清醒以及拒絕財富,才得以從罪惡的世界中獲得拯救,因此儘管「宗教」對現今的荷蘭人而言不再如此絕對,歷史的脈絡也實在地反映於文化與社會氛圍中。

荷蘭人說「愛」,談的是牽手與放手

直率的荷蘭人,談起愛來也十分講究,喜歡是喜歡、愛是愛,情終了也瀟灑分頭走。

曾在荷蘭語法論壇(phpBB)上看到有人對於荷語拋出一則名為「houden van 真的很令人困惑!」的討論貼文,留言者提出:荷語中的「去愛」是 houden van,然而他翻查字典時,卻發現 houden 在荷語中是「保有、保持、抓住」這令他感到相當困惑。

「愛」的荷語是「liefde」,人們形容「墜入情網」會用「verliefd」,為什麼「我愛你」卻是與前兩者相差甚遠的「Ik houd van jou」呢?

一圖看懂

荷蘭人說「我愛你」,為什麼沒有「愛」?(圖/ Max van den Oetelaar @Unsplash)

分享本圖

偶然閱讀到由荷蘭國際廣播電台特約記者陳宛萱所著的《荷蘭式快樂》這本書,發現他曾對荷語的「我愛你」一詞提出精闢且深入的解析:荷蘭人說愛一個人「Ik houd van jou」,說的是我緊緊地抓住你了,我把你保有在我心裡、我的生命裡。

「我們或許可以把『van』粗略地翻譯為『從』,就像英文裡的『from』。所以這愛,不只是單向的我抓住你了,而是你也從你身上提供了什麼給我。」《荷蘭式快樂》貼切地刻畫了荷蘭人浪漫卻實際的情感表露,從曖昧、喜歡到愛,荷語中有著千百種詞彙來描繪愛的樣貌。

牽手與放手其實來自同一雙手,荷蘭人愛到盡頭,曲終人散,便在「保有」之後加個「不」:Ik houd niet meer van jou. 愛的時候牽緊了雙手盡力守候;不愛時也懂得祝福,把這雙手還給自由。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荷蘭人與我們對幸福的共同想像,儘管語言文化上有所差異,然而靜心傾聽荷語中那娓娓道來的真性情,倒也慢慢理解,或許他們吝嗇溫柔,只是為了把柔情留給真正值得且珍貴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

1.《BBC》:Where Dutch directness comes from
2.《Direct Dutch》:The language of Dutch love: from leuk vinden to houden van
3.啟動文化《荷蘭式快樂:做自己,不需要說對不起的人生觀》,陳宛萱 著

責任編輯/ 陳鈞煥

1% 頂尖專家都怎麼生活?更多深度內容都在:1% Style Facebook 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有雙好奇的眼睛與學不會放空的腦袋,因而一頭栽進社會學的世界。

此後寫人寫事也寫景,期盼曾路過幾段文字的人能在字裡行間找到共鳴,如此我的文字所到之處便不是虛無縹緲的堆砌。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羅蘭(圖/1% Style,攝影/蔡孝如)

我不是天生自信!羅蘭 ROLAND 如何後天培養迷人的強大自信?

說到「日本第一男公關」,相信許多人腦海裡已經浮現羅蘭 ROLAND 充滿魅力的身影;多年來,羅蘭依靠獨特美學和充滿後勁的名言,成為備受媒體及大眾關注的話題人物...

城市學:歐盟綠色首都

家,不再是水泥叢林:這10座被歐盟選為「綠色首都」的城市,有什麼永續之舉?

隨著全球化與都市蓬勃發展,人類的生活圈自交通便捷處開始綿延:走出車站,幾步之遙便是信仰中心、無分平日週末,商圈吸引人潮聚集、城市升級,產業重鎮發展出工業基地;...

首圖

「戲服,為故事而生」從《發條橘子》到《小行星城》,成就經典角色的幕後推手——米蘭娜・坎農諾

知名鬼才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新作《小行星城》近期在台灣上映,電影講述發生在 1955 年一座虛構美國小鎮的故事。...

林果良品創辦人

紳士,是懂得好好生活的人——專訪林果良品創辦人曾信儒、高玉昌

人生總有許多時刻,需要昂首、挺胸,踩上堅定的步履經歷之。柔軟合身的西裝貼合肌膚,包裹著每一靈動的毛孔;腕上之物滴答滴答,倒數著人生階段的新序章;鞋帶穿過孔洞,...

黎塞留圖書館 2007 年的改建中,將金屬、木頭等元素融入古典的建築中。(圖/BnF 臉書粉專)

法國人為何腹有詩書氣自華?從圖書館、獨立書店和書報攤,感受巴黎熱愛閱讀的城市風情

置身於巴黎,無論是在通勤時段的地鐵上,或是傍晚時分的公園草地上,隨處都能看見手捧讀物,專心閱讀的人們。在巴黎塞納河右岸的精華區內,或鬧中取靜的盧森堡公園一帶,...

2022富豪移民潮

百萬富豪移民潮,前十名熱門的移居國家有哪些宜居魅力?

根據國際知名獨立財富研究公司《Henley & Partners》對於 2022 年美元百萬富翁的淨流入與流出最新預測研究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