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說「愛」,談的是牽手與放手:一個獨特的荷語單字,道盡荷蘭人說話直率的背後

荷蘭人為什麼講話直率?(圖/ Robin Ooode @Unsplash)

英國作家 Ben Coates 曾在著作《Why the Dutch Are Different》中分享自己從英國移居荷蘭時的文化際遇,他回想自己有次理髮的經歷,身邊的朋友直截了當地向他説這髮型根本不適合他。「我認為荷蘭是一個沒有人會假裝的地方。當你在會議上發表一些不太聰明的建議時,人們總會指出來。」在他震懾於朋友毫不修飾的評論之際,他也逐漸意識到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文化差異。

說起話來坦蕩直接的荷蘭人認為,人們有權表達自己的任何意見,且想多直率就多直率;當對方因此感覺被冒犯了,許多時候荷蘭人也會認為問題可能出在對方身上。

「其他人可能會認為我們沒有同情心,這種態度也許是因為我們認為真誠比同情更重要。」——跨文化主義學家 Eleonore Breukel

在荷蘭,人們也抱持著「若有人需要幫助,他會開口」的想法,因此若在荷蘭遇到了需要其他人給予協助的情況,這時等待他人主動伸出援手或許不會是最有效的方式。

對於身處荷蘭的外國人而言,有些人可能會將荷蘭人如此「做自己」的行為理解為冷漠甚至是無禮;然而進一步與荷蘭人相處、深究荷蘭文化的歷史脈絡,便會發現在荷蘭人的直率背後,其實藏著令人會心一笑的真性情與可愛之處,而荷蘭人也彼此嚮往、欣賞著這般珍貴的民族特質。

荷蘭人說話為何如此直率?一個單字解釋了他們的「做自己哲學」

一圖看懂

荷蘭人的直率個性,甚至有特定的荷語單字來描述(圖/ Ronan Furuta @Unsplash)

分享本圖

在荷語中,有一個單詞專門貼切地描繪了荷蘭人那直截了當的性格:bespreekbaarheid,可以翻為「可談性」,指的是一切皆可談論、一切皆應談論、沒有禁忌話題。而這樣的直率坦蕩也展現於荷蘭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漫步荷蘭街頭,可以發現許多有著寬大窗戶的老房子,訪客能夠從外一探房子內的景況;荷蘭人追求「透明化」這件事不僅能從他們的言語思想上略窺一二,更能見這份率真之情貫徹於人與人互動間。

值得關注的是,荷蘭人如此獨特的民族性格其實也能回溯 16 世紀的宗教歷史。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後,喀爾文主義傳到了法國、蘇格蘭和荷蘭。而荷蘭當時正在進行一場獨立之戰,反對長期統治荷蘭的西班牙天主教。對於荷蘭人而言,天主教象徵著西班牙人的壓迫統治,因此爾文主義大大地影響著荷蘭人的國家認同。

而喀爾文主義主張個體需要透過反思、完全地誠實、清醒以及拒絕財富,才得以從罪惡的世界中獲得拯救,因此儘管「宗教」對現今的荷蘭人而言不再如此絕對,歷史的脈絡也實在地反映於文化與社會氛圍中。

荷蘭人說「愛」,談的是牽手與放手

直率的荷蘭人,談起愛來也十分講究,喜歡是喜歡、愛是愛,情終了也瀟灑分頭走。

曾在荷蘭語法論壇(phpBB)上看到有人對於荷語拋出一則名為「houden van 真的很令人困惑!」的討論貼文,留言者提出:荷語中的「去愛」是 houden van,然而他翻查字典時,卻發現 houden 在荷語中是「保有、保持、抓住」這令他感到相當困惑。

「愛」的荷語是「liefde」,人們形容「墜入情網」會用「verliefd」,為什麼「我愛你」卻是與前兩者相差甚遠的「Ik houd van jou」呢?

一圖看懂

荷蘭人說「我愛你」,為什麼沒有「愛」?(圖/ Max van den Oetelaar @Unsplash)

分享本圖

偶然閱讀到由荷蘭國際廣播電台特約記者陳宛萱所著的《荷蘭式快樂》這本書,發現他曾對荷語的「我愛你」一詞提出精闢且深入的解析:荷蘭人說愛一個人「Ik houd van jou」,說的是我緊緊地抓住你了,我把你保有在我心裡、我的生命裡。

「我們或許可以把『van』粗略地翻譯為『從』,就像英文裡的『from』。所以這愛,不只是單向的我抓住你了,而是你也從你身上提供了什麼給我。」《荷蘭式快樂》貼切地刻畫了荷蘭人浪漫卻實際的情感表露,從曖昧、喜歡到愛,荷語中有著千百種詞彙來描繪愛的樣貌。

牽手與放手其實來自同一雙手,荷蘭人愛到盡頭,曲終人散,便在「保有」之後加個「不」:Ik houd niet meer van jou. 愛的時候牽緊了雙手盡力守候;不愛時也懂得祝福,把這雙手還給自由。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荷蘭人與我們對幸福的共同想像,儘管語言文化上有所差異,然而靜心傾聽荷語中那娓娓道來的真性情,倒也慢慢理解,或許他們吝嗇溫柔,只是為了把柔情留給真正值得且珍貴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

1.《BBC》:Where Dutch directness comes from
2.《Direct Dutch》:The language of Dutch love: from leuk vinden to houden van
3.啟動文化《荷蘭式快樂:做自己,不需要說對不起的人生觀》,陳宛萱 著

責任編輯/ 陳鈞煥

1% 頂尖專家都怎麼生活?更多深度內容都在:1% Style Facebook 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有雙好奇的眼睛與學不會放空的腦袋,因而一頭栽進社會學的世界。

此後寫人寫事也寫景,期盼曾路過幾段文字的人能在字裡行間找到共鳴,如此我的文字所到之處便不是虛無縹緲的堆砌。

EDITOR'S PICKS 編輯推薦
photo2

1% KNOWLEDGE》什麼是藝術攝影?這家攝影藝廊又為什麼要在台灣辦攝影競賽?

藝術攝影正從紀實走向當代顯學,作品在國際拍賣場屢創高價,成為投資與收藏的新寵。1% Style 這次帶你解析全球攝影藝廊的版圖,...

K star 0

2025 K STAR 閃耀登場 在地產業伴手禮,蘊藏設計匠心

基隆擁有豐富的在地產業與特色商品,然而在品牌能見度與市場拓展上,仍具高度成長潛力。近年來,基隆市政府積極推動產業發展,透過創新行銷與品牌轉型,...

酒_開門

跨界實驗室|關於微醺》不只是賣給亞洲,而是為亞洲而釀|烈酒新品 揭示風味主導權的變化轉移

在烈酒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蘇格登、布萊迪、噶瑪蘭與金門高粱不再只是「把酒賣給亞洲」,而是開始真正「為亞洲而釀」。從深焙桶型到年份標示,...

(圖/玖尹 提供)

中秋獻禮(一)》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於月圓之夜為摯愛之人,送出最真摯的愛意

自古說,中秋夜,月圓人團圓,被寄予家人間團聚之意。夜晚時分,坐於戶外景觀餐廳中,與親朋好友小酌幾杯,抬頭望著天上皎潔的月亮,一邊暢談生活大小事,...

(圖/高雄萬豪酒店 提供)

夏日龍蝦季這樣吃!從肉質鮮甜的蒜蓉清蒸青龍,到奶香濃郁的爐烤波士頓龍蝦,來場衝擊味蕾的海洋之旅

時而天晴,時而暴雨,時而打雷,時而天氣悶熱,這是 2025 年的台灣夏日景象。在炎熱的夏日,高溫的天氣,時常使人沒有食慾,想品嚐道地的當季海鮮來消暑,...

The One1

給大人一場專屬的夏令營|劉邦初與 The One 如何為心中的孩子打造「大小孩童樂會」?

在台灣盛行親子夏令營的此刻,《 The One 》執行長劉邦初卻提出一個看似簡單,卻直指人心的提問——「我們都為孩子找過夏令營,...